你們這幾天聽了鄉村版《rolling in the deep》沒,絕對洗腦神曲。這首歌誕生於有汪涵參加的叫《十三億分貝》的方言音樂網綜節目中,聯想到之前的成都話rap《老子今天不上班》、民謠歌手堯十三貴州話《寡婦王二孃》、還有譚維維的華陰老腔,方言音樂為何每每都能用濃濃的鄉土氣息打動我們。
廖佳琳演唱《rolling in the deep》
這些歌曲的走紅,並不是出於偶然,因為中國人在欣賞音樂時,有著強大的鄉土習慣。方言音樂如果包裝成文化產品,這種中國民族氣質的流行音樂將有可能會成為一個擁有巨大潛在需求的細分市場。
請戳下面視頻開始洗腦~
這首土洋結合的湖南鄉村花鼓版的《rolling in the deep》,反正小娛(ID:yulezibenlun)也就聽了幾百遍吧,聽到失眠。據說這首歌單在某音樂類公眾平臺上,一天的閱讀量就突破了30萬+。
這首歌實在太過魔性,一般人估計想學都學不會,小娛聽了這麼久,還是如同歌裡唱的,「你看我這個歌至今冇學得會呀。」
廖佳琳
演唱這首歌的人叫廖佳琳,92年的(雖然在節目中看起來蠻老的),是專業科班出身,畢業於國內九大音樂學院之一的廣州星海音樂學院,專業是估計很多人聽都沒聽過的「假聲男高音」。
聽廖佳琳自己說,這首改編版的《rolling in the deep》可不是現場即興唱出來的,而是他三年前一個晚上靈感乍現鼓搗出來的。他回憶,那天電腦裡剛好放了阿黛爾的這首歌,用長沙話跟老媽打完電話後,他忍不住哼著幾句花鼓戲,突然發現跟傳來的阿黛爾的歌聲在旋律上竟然神同步,於是他忍不住在唱吧上錄了一個改編版的雛形。「就是語言上一瞬間發生的碰撞。」歌詞裡加入的「呷檳榔花、我寧鄉來扎豬」等等方言都是臨時為了押韻的突然奇想。「哈哈哈,其實我英語口語沒有那麼差啦」。
廖佳琳
在改編過程中,他說,在旋律和歌詞上都沒有做大的改動,只是在花式上有意地融入了花鼓戲和方言這些鄉村化的元素。「因為害怕太土太難聽,我錄完聽都不敢聽。」不過他在學院的老師一直提倡跨界組合,鼓勵音樂實驗。
說到這首歌為何有花鼓戲的戲曲元素,這個摩羯座小夥子立馬正經臉,「花鼓戲我是從小聽著長大的,這是老祖宗留下給我們的東西,我們有責任繼承並發揚它。」
廖佳琳甚至認為,這種音樂和戲曲的結合可以作為一種中國元素音樂的方向,他拿他學過的西方音樂來舉例,「你看美國音樂當中會有鄉村音樂、西部歌曲,義大利歌劇中也有方言,我們自己民族的東西為什麼不可以把它發揚光大?你看這首歌,傳統的方言戲曲和流行聯姻,最後成了大家都喜歡的神曲。」他覺得,音樂既要有嚴肅的作品,但也要有這種茶餘飯後樂呵的東西。
廖佳琳這首翻唱版本的《rolling in the deep》是在參加愛奇藝一個叫《十三億分貝》的網綜節目上演唱後走紅的。
《十三億分貝》是參與過《快樂男聲》、《花兒朵朵》等湖南衛視音樂選秀節目的馬力從東家出來後製作的一檔網播綜藝節目,接檔《奇葩說》第三季,於7月獨家在愛奇藝上線。
廖佳琳《十三億分貝》上演唱《rolling in the deep》
這檔節目號稱是國內首檔方言音樂綜藝節目,玩轉音樂和方言的化學反應。「行內的人,都覺得我們這個創意很有意思。」這檔節目請來了對方言特別有情懷的汪涵,馬力承認,當初想到方言音樂這個概念,跟汪涵有挺大的關係,汪涵是湖南人,在語言方面有天賦,而他之前接觸過的節目,也都離不開音樂。
通過小學同學推薦給導演組的廖佳琳翻唱的《rolling in the deep》是這個節目生產的第一首走紅的歌曲。「超出預期百分之兩百。」節目藝人統籌梁竹子接受採訪時依然沉浸在驚喜中,而《十三億分貝》的製片人馬力雖然感到意外,但表示並不驚訝。
「其實我們的節目有很多這種風格的歌曲。」馬力說,節目開始有一個重慶姑娘也唱了阿黛爾的這首歌,但可能在二度創作上欠缺些,沒有廖佳琳這麼豐滿,所以並沒有在網絡上走紅,「廖佳琳這種既懂音樂又會玩的可遇不可求。」馬力說,廖佳琳是一個創作力很旺盛的科班音樂人,接下來的節目中,他還將玩得更嗨,帶來改編的一個混搭了《賣報歌》、《第五元素》等歌曲的方言演繹作品。
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看了幾期《十三億分貝》,聽馬力說,節目採用的是半開放的編劇模式,現場會有簡單的臺本,但會給選手留下很大的即興空間,但娛樂資本論感覺,正因為節目形式太自由,汪涵、大張偉、撒貝寧(不知道一個音樂節目,他來幹嘛)有點找不到北了,尤其是在直播鏡頭下,更是一個個表情懵逼。黃綺珊更是被一個朋友吐槽,「太無聊了,毫無綜藝細胞」。
《十三億分貝》
《十三億分貝》方言音樂的設定,聽起來是一個很有情懷的嘗試,「我們最初設想觀眾聽到方言會產生「親切感」,勾起他們的思鄉情,而且方言也是自帶幽默感的。」該節目的藝人統籌梁竹子說,《13億分貝》的初衷就是挖掘純粹、有網絡獨特性、曲風多樣、方言種類又豐富的作品。廖佳琳也特別認同這個節目的定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哪個地方的人,都有會自己的方言。」即使是他這種學習西方美聲唱法唱著歌劇的人,骨子裡依然是一個長沙人,說著一口長沙話。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除了這首歌曲,節目中並沒有產生更多能夠傳播開來的爆款。
「我們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梁竹子說。目前來看,《13億分貝》的第一季雖然點擊率最高的第一期擁有3260多萬的播放量,跟《奇葩說》在數據上不會相差很遠,但依然留下了很多遺憾,梁竹子說,「我們覺得它可以更好,現在太小心翼翼了,形式上應該更自由的」。梁竹子透露,同時他們對政治也要有所考量,畢竟是在國家推廣普通話的大方針下做節目,所以不能過分強調方言,而要強調做的是方言音樂。
節目組確實太謹慎了,廖佳琳的這首歌一開始因為不符合節目組對方言音樂的定義差點被撤掉,「我們原本想的很保守,可能想要的就是四川話的rap、上海話的搖滾、或者陝西話的民謠等等這種狹隘定義的「2.0」版本的方言音樂。」但廖佳琳這首歌刷新了他們的想像力,也超越了他們的預料,「阿黛爾、花鼓戲」原本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東西竟然還能混搭,一下子在玩法上打開了局面,「提供了很多經驗和啟發。」
樂評人鄧柯一直在關注這檔節目,他發現呈現出來的節目,最直觀的感覺就是 Hip-hop 作品非常多。「因為 Hip-hop 是諸多流行音樂風格裡最容易突出方言特色的。」
樂評人鄧柯
他覺得,作為聚焦於新領域的音樂綜藝節目,《十三億分貝》為了推廣「方言演唱」這一概念,在節目中著重強化了綜藝感,而在音樂價值上有所妥協。「我感覺《十三億分貝》還沒有摸到方言演唱的真正內涵。」他說,「文本很方言,但音樂很流行,文字和音樂背後的文化特質並不匹配。方言歌曲不應該等於流行歌曲的方言重填詞。」
老鑼是創作出《忐忑》這種神曲的作曲家,《忐忑》中融入了多種戲曲音色。他是怎麼看待這首同樣是戲曲風格的神曲呢?早在採訪前,龔琳娜已經給他聽過這首歌了,也在朋友圈感受到這首歌的熱度。
老鑼估計從廖佳琳身上看到了老婆龔琳娜的影子,尤其是演唱時豐富的喜感表情,「很棒,點讚!」。他說,自己一直鼓勵身邊的中國音樂家做這種把民族本土的傳統元素跟當代創新融合的嘗試。
龔玲娜演唱《忐忑》
這樣的作品為什麼會火起來,老鑼認為,這首歌跟大部分現在流行環境可以聽到的歌曲很不一樣的,因為它用了中國元素,「其實中國人對本土的東西會有心理上很深的共鳴。」他舉例道,這跟去年年底譚維維跟華陰老腔的合作走紅,是同樣的原因,「大家都尋求一種文化的認同,但現在大部分中國流行音樂跟中國文化沒什麼關係。」他甚至認為,中國的流行音樂大部分都沒有特色,「從一個國際角度看,這些歌曲就是模仿秀。」
譚維維跟華陰老腔合作演唱
老鑼很看好這種融入了中國元素的作品,「這樣的音樂應該是有市場的」,他甚至把這首歌跟自己的《忐忑》作比,他們都是在中國文化紮根得很深,但是又有創新,「我想中國人現在想聽到的是這樣的音樂。」
鄧柯也贊同這一觀點,「方言音樂,其實本質就是民族音樂。而在創作方言歌曲時對傳統音樂元素的流行化提煉,基本就可以等同於中國傳統音樂的流行化提煉,而提煉出來的結果,就是真正帶有中國民族氣質的流行音樂。」
鄧柯說,除了已經自成體系的粵語歌以外,其他地區的方言音樂還沒有進行系統的梳理和加工,如果包裝成文化產品,將有可能會成為一個擁有巨大潛在需求的細分市場。
樂評人流水紀對方言音樂的未來也表示樂觀,「你看吉克雋逸的少數民族音樂《不要怕》,大張偉的京味音樂等也是成功的案例。」他說,這次這首《rolling in the deep》是方言和英語的混搭,證明方言音樂的玩法可以很豐富,「十三億分貝已經提供了方言音樂選秀的平臺了,也算是形成了一個進步。」流水紀補充道,方言音樂其實不算新東西,臺灣的金曲獎也有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其中演唱臺語的歌后江蕙還掀起過很大的流行風潮。
吉克雋逸演唱《不要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