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人生的快樂來源永遠在自己身上

2021-02-19 婚姻與家庭雜誌

口述: 張德芬 文:何欣洋

圖片:攝圖網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ID:hunyinyujiating99)

中國的女性最需要修煉的一節課,就是情感上的獨立自主。人生快樂的來源永遠在自己身上,修煉好自己,才在親密關係中有力量。

——小婚家

   

                   

中國女人最欠缺的情感課

有很多女人常常用4個字來形容自己:身不由己。這也是人生最痛苦的4個字,它們讓人經歷磨鍊和劫難,在感情上受傷吃苦,然後留下疤痕。

但我覺得,吃過苦的女人有故事,就像是一顆茶葉蛋,身上的裂痕越多,就越是入味醇香。

而有的女人輕易地擁有了很好的老公、很棒的工作和很聽話的孩子,一生看起來十分順遂,受的傷少,她們活得輕飄飄,像是一顆白煮蛋。

我不是說這樣的女人就不好,但她們的人生不夠入味。

「白煮蛋女人」只是少數,她們腦內的血清素水平一般較高,這種物質能平靜情緒和安撫痛苦,所以即使遭遇困境,她們也很容易重新獲得快樂;

但如你我般的女性,都是血清素分泌正常的人,遭遇不幸時,容易陷於負面情緒無法自拔。

所以,我們必須學會修煉自己,並安慰自己:「要努力做一顆『茶葉蛋女人』,擁有入味的人生。」

從以前到現在,我始終覺得中國女性最需要修煉的一節課,就是情感上的獨立自主。

人生快樂的來源永遠在自己身上,同時也要允許伴侶的快樂不完全來源於自己。

有的女性深信「靈魂伴侶」這一說,找男朋友、找老公一定要找「靈魂伴侶」,覺得只要有「對的人」出現,就會解決所有問題。

其實,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這樣一個人。

實際上,不是每個人這一輩子都有機會遇到靈魂伴侶的,人的情感、生理、社會形象、家庭責任需要你去找一個可以結婚的夥伴。

所以千萬不要將所有的情感寄託於伴侶身上,他的出現是為了磨鍊你,而不是拯救你。

從小到大,我的身邊一直有親人、朋友、伴侶,又生了兩個孩子,家裡熱鬧得很。

2015年,我與愛人分手,兒子女兒出國念書,一下子「單身又空巢」,無比孤獨、無比恐怖,情緒和狀態跌入谷底。

所有親密關係和家庭裡的問題我都經歷過了,所以我對女性很有同理心,也更覺得,血清素分泌不高的普通人,都應該去好好學習親密關係這一課。

學習,其實是為了成長。好好上課之前,有3個「不」一定要注意。

首先,不要在親密關係中反應過激,中國的女性在家庭中尤其容易這樣,無論是對老公還是對孩子。

有的時候其實只是你自己的感覺而已,人家做了1分,而你卻感覺到了10分,因為你的情感模式就是這樣敏感且過激呀!

所以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事情發生後要緩一緩情緒再去問人家,他們的想法是什麼,事情本來的起源是什麼樣子的,也許你會發現,跟你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樣。

第三,不要為了家庭永久犧牲事業。

為了家庭與孩子,女人犧牲事業的可能性就是比男性要大,但一定要學會給自己積累一些東西,即使不是事業,也要是特長、興趣或愛好,這些都屬於自己的實力範疇。

有的女明星婚後為了帶孩子待在家幾年,可是一復出,她的作品依舊拿獎賣座,而且還會想著要去嚮導演、製片等行業努力,她老公掙得很多,但她也沒有犧牲自己的事業。

從某種程度來講,這種女明星還是很值得普通人學習的。

所以,當了妻子或媽媽之後,我們一定要學會把生活重心、時間和精力做個合理分配。

                   

把注意力還給自己吧

學習和自我成長,要從4個層面開始。

首先是頭腦層面,即累積正知正見。人的正知正見,是從父母那裡累積的。

有一些女孩子,喜歡接觸已婚的男人,覺得能從他們身上得到財富、見地和人脈,甚至後來還產生了感情,這種事情大家在娛樂圈裡見的不少,生活中也常有。

然而,已婚的大叔們是好惹的嗎?當然不,有些女孩子犧牲了自己的事業,浪費了最好的時光在大叔們身上,到頭來被大叔算計,背了一身債甚至坐了牢。

如果父母從小就嚴厲告誡自己的女兒,已婚男人就是不許碰,女人要有自己的天地和事業,那麼這些女孩子就不會跌這麼大一跤。

所以綜合以上4個層面,我們該如何讓自己成長呢

道理很簡單,概括來說,想在親密關係中獲得幸福,需要把多餘的注意力歸還給自己。

接著,要學會觀察自己,觀察到底是什麼東西最能勾起自己的負面情緒。

有一陣子,我在靜下心後發現,低效率是最能引起我憤怒的事情。這不難理解,職業女性會被工作效率困擾,家庭主婦會被家務的效率所困擾。

我平常是一個高效率的人,任何阻擋我實現高效率的人和事都會讓我憤怒,看到別人遲到或忘記事情,我都氣得不行。

後來我氣久了,開始調整自己的想法:早到不一定比遲到好,如果今天把這件事做完了,結果明天又補充新的東西進來,那是不是晚做就比早做更省力呢?

一切的發生都是最好的安排,所以說,做事不能急於求成,為這種事生氣沒意義。

還有,我們要學會處理情緒的垃圾。有沒有這樣一個時刻,你的老公很晚不回家或是失去聯繫,你急得要命,一旦等電話接通時,你不是輕鬆地微笑,反而忍不住對他破口大罵:「你讓我擔心得要死」「你傻嗎?怎麼可以這樣」等等。

你會覺得,如果不罵他,他就不長記性,以後還會這樣做。其實,你的責罵只是由於擔心造成的慌亂和恐懼,你無法解決處理,憋了一肚子火,吞不下就全都吐到別人身上去了。

其實,你當下的焦慮和惱怒無法把事情變得更好或更壞,是無謂的。

所以每當這時,你就該反覆問自己:這件事真的值得我如此擔心嗎?我的擔心有用嗎?我的擔心會讓我和老公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好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就去澆澆花、泡泡澡、聽聽音樂。

這樣你情緒裡的垃圾就不會產生,更不會丟到別人身上去。

自我成長的幾種方法說完了,這裡還需要注意一點:可以關注自己,但不可以變得太自我。

有些人惱怒情緒的觸發點就很密集,伴侶稍微有一點兒不在乎她,她就會生氣,並質問伴侶。

當伴侶跟她解釋清楚誤會的緣由後,她依舊不相信,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是藉口。

其實這樣的人,心裡早已有了一個劇本,她找伴侶只是為了讓人家配合自己來演這個劇本,根本不在乎人家的想法,她的心裡沒有真正看到對方。

我記得有位名家曾經說過:「當你說自己愛一個人的時候,其實你在侮辱他。」

因為很多人看到的不是對方,而是自己理想中伴侶的樣子而已,當自己心裡有了劇本,伴侶怎麼演都是錯。

這樣的人,不只沒有把注意力還給自己,也未曾把注意力真正給過伴侶,她的親密關係不是雙人舞,而是一出獨角戲。

這麼難演,她怎麼能獲得幸福呢?

                   

你該懂得,父母都是「機器人」

為什麼有些女性在親密關係中沒有力量?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們曾經在原生家庭中受過傷,她們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飽滿的愛,也沒有得到接納和認可,內心深處還是沒長大的小女孩。

當小女孩在婚姻裡受委屈時,就會下意識地去演一個受害者,她跟老公抱怨,跟孩子訴苦,還會回過頭來在父母身上找安慰。

可是卻沒有想過,父母能給你想要的愛嗎?他們有愛人的能力嗎?

實際上,我們的父母自己都沒有被好好愛過。

有個學生總跟我抱怨,自己的父母愛弟弟不愛她,她難過了幾十年。這不少見,我身邊也有很多長輩,他們家的兒子長大後都沒什麼出息,甚至給父母造成了養老負擔,反倒是不怎麼受寵愛的女兒非常傑出,還能反哺家裡。

試想一下,如果父母很早之前就知道女兒會更有出息,對他們更好,他們會不會多愛女兒一點兒?肯定會的。

重男輕女像一種病毒,父母們就是被一輩輩傳下來的觀念給控制了,他們本身對於愛哪個孩子的問題,沒有過多思考。

我記得有個故事是這樣講的:

年輕的媳婦看婆婆每次燉魚時都要切掉頭和尾,她疑惑地問婆婆這是為什麼。

婆婆也不知道,只說她的婆婆就是這麼教她的,祖祖輩輩都這樣。

很久之後,這個媳婦才偶然間得知,早年間家裡的鍋不夠大,所以燉魚要切掉頭尾才放得下,現在家裡的條件好了,鍋也變大了,但這個習慣卻改不掉了。

男孩子就真的比女孩子好嗎?

那只是從封建社會傳下來的一個錯誤觀點,父母也是中了「毒」的機器人,他們不是不愛你,但他們也不夠有能力愛你。

我的爸爸媽媽非常愛我,但從小到大,他們在教育方面也曾經是非常霸道和糾纏的,我也按照他們的要求做了很多事。

那個時候我學有所成,但不快樂,因為我感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在求他們滿意,求他們愛我。

當我真正成長了之後,我開始跟他們劃定界限,與他們在親子關係中博弈。

比如我的爸爸要求我每天都要給他打電話,如果我工作忙到不行的時候忘記了,再打電話時他就會甩臉色、發脾氣,那我乾脆就兩天不打回去,如果他們心情好了,我再開開心心地給他們打電話。

其實,我想讓他們知道:打電話聯繫感情這件事情應該是高高興興的,如果心情不好,那為什麼還要打呢?我已經長大了,不再需要給你打電話來索求認可了。

如果父母還想通過這樣的事來控制我,那就是越了界,我會輕輕地把他們推回去。

一個成熟的女人不應該從父母那裡去尋找愛和認可,否則,自己的事業、家庭和情感都會受到上一輩的制約。

一旦覺得父母不愛你,你就去討好或是抱怨,這樣的你,渾身上下都是弱點和把柄,就好像裝滿了按鈕,你向他們敞著懷,他們隨便一個舉動就能夠炸掉你的心理防線。

無論是兇巴巴還是可憐兮兮,你都已經處於弱勢了,因為你雖然已經成人,卻還在跟父母討奶水喝。

如果你想與父母之間擁有輕鬆且和諧的親子關係,就不要強求父母認可你,也不要強求父母能「愛到」你,因為他們可能沒有學到這種愛人的能力。

還有一點,只需要盡力讓父母快樂就好,如果他們還是不快樂,那就不妨接受他們的不快樂。

要想讓心中的小女孩長大,就是要去接受自己內在不舒服的感覺,不論是不被愛、不被理解、不被認可還是不被重視,如果能與所有的痛苦感覺和平共處,你才會成為一個內心有力量的人,也才有力量去經營好親密關係。

看看,想擁有好的親密關係,要上的課也真是多。我也是在回歸一個人的路上不斷學習,讓自己成長,學會自己玩耍和生活。

白煮蛋固然很好,但如果註定有困難在等著你,就去努力當個像茶葉蛋一樣入味的女人吧!

相關焦點

  • 張德芬要來濟南了!
    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德芬是我見過的最真的人之一, 她從來都是跟隨自己的心,她是活著的傳奇。」「這是一本拯救過我的書。」女明星楊冪這樣介紹張德芬所著的《遇見未見的自己》,「它不單純講述心理療程,更告訴讀者如何尋找真正的本我。」「芬空間」,是張德芬創立的線上心理成長平臺,目前有超過700萬粉絲。
  • 張德芬:從臺灣當紅女主播,到1000萬用戶平臺創始人
    口述 | 張德芬(張德芬空間創始人) 採訪、作者 | 新月 來源 | 插座學院(ID:chazuomba) 人最大的進步 源自內在的成長 年少時,
  • 張德芬百度直播首秀,僅1小時在線人數突破百萬
    2020年5月5日,華語世界深具影響力的個人成長作家張德芬女士,受邀在百度百家號、百度App聯合發起的直播間,進行了時長90分鐘的直播,直播主題「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痛苦是療愈的機會」。通過講述親身經歷、現場解答等方式,為屏幕前的觀眾朋友多維度的解說了如何尋找愛,獲得幸福。張德芬希望能夠幫助大家體悟人生智慧,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
  • 張德芬:一切遇見,皆是最好的安排
    提到張德芬,你一定聽過她的代表作《遇見未知的自己》中這樣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這句話是對讀者說的,也是她自己的成長感悟。「自我成長探索的過程就像剝洋蔥一樣,一直剝一直剝,每一層的風景都不一樣,我對自己的認識也越來越透徹,越來越清楚。」採訪中張德芬對十點說道。
  • 張德芬與郎平相比,缺少了什麼
    此後她又陸續推出了《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等一系列暢銷書,達到了很多人一輩子也無法達到的巔峰。其實這還不是她人生的第一個巔峰。張德芬(1962年11月16日,天蠍座)出生於臺灣一個普通家庭,母親是虔誠的基督徒,父親對她的期望很高,這令她極度渴求成功,什麼都要第一名,而她也果真做到了。
  • 在學府裡遇見幸福的自己 張德芬見面會搶票啟動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遊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其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唯有抱持觀照內心並一副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 張德芬:人最大的危機,是不知道自己有「病」
    作者簡介:張德芬Tiffany Chang,心理成長必讀經典《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張德芬空間創始人 想要一勞永逸地解決任何痛苦嗎 我最近愈來愈感受到「人生責任制」的重要性,意思就是:無論生活丟給你什麼,你如何回應和處理,是自己要努力和學習的。 而你此刻應對事物的態度,就會接二連三地影響後面的事情,最後會製造出看得到的「因果關係」。
  • 張德芬2020新書重磅上市《好的愛情,要有敢要的底氣》
    (張德芬 作品集)此書是繼《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後,張德芬從自身經歷出發,分享的人生新旅程的情感思考。也是《遇見未知的自己》(喚醒)、《活出全新的自己》(療愈)、《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創造)的進階版本,張德芬在原有的知識理論基礎上,更加深入的探討了不同的人生主題——「我們究竟怎麼做才能擁有一個更好的人生」。張德芬在新書的序言中寫道:成長雖然痛苦,但成長之後的力量感卻能讓人感到非常欣喜和滿足。
  • 張德芬:所謂的靈魂伴侶,不過是童話,別再相信了
    不是說不愛了非要繼續在一起,也不是說明明過得不快樂還一定要湊合著繼續過下去,而是說很多人太輕易地說出「不愛」這兩個字。 他們在與對方接觸過之後,心裡總覺得對方不是屬於自己的靈魂伴侶,他們認為一定會有一個所謂的靈魂伴侶在等著自己,所以他們放棄了現在的感情。
  • 張德芬的語錄道出了原因,發人深省
    當然,這也只是我們在沒有讀張德芬的語錄前,會這樣回答。有些原因可能是急功近利,太貪得無厭的,越是這樣越是會適得其反。有些人是得到了不知道珍惜,最後還是失去了,這樣最為可恨,讓人感嘆生在福中不知福。有些人得不到的原因,總是喜歡去追求自己難以得到的,異想天開的,自己要這麼為難自己,那有什麼辦法?也只能自我找打擊,越來越難過了。
  • 遇見愛和孤獨,張德芬教你如何抉擇
    知名心靈作家張德芬每個人都將遇到所愛,也無法逃避孤獨,大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直面內心,及時安好。張德芬,臺大企管系畢業,曾任臺灣電視公司記者、主播多年,在美國UCLA取得MBA學位。
  • 張德芬:想把日子過好,就要去「爭」
    正因如此,也許每一個女人在漫漫人生途中都需要遇到這樣一個「人生導遊」:她和善細膩,聰慧溫婉,淡若春風,親如至友。她曾走過你人生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她會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你如何遇山過山,遇雨撐傘。她就是張德芬,百萬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的作者。她很認可萬茜在《乘風破浪的姐姐》裡說的一句話:「女人是可以幫助女人的」。
  • 人生的快樂在於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快樂是自己的事情,活在當下!
    人生的快樂在於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快樂是自己的事情,活在當下!我羨慕兩種人,一種是物質主義者,金錢是一切安全感的來源者,只要能掙到錢的事,都讓他感到快樂無比。一種是欲求極小、安於天命的人,錢夠用就行,工作馬馬虎虎就行,貧窮不會讓他自卑,懶散不會讓他內疚。我的快樂,極難獲得。因為我跟大部分人一樣,很貪心。
  • 可以讓自己很快樂很快樂,可是卻找不到快樂的源頭,只是傻笑
    3.其實,每個人都會累,只是習慣假裝堅強,習慣了一個人面對所有,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怎麼樣。 有時候可以很開心的和每個人說話,可以很放肆的,可是卻沒有人知道,那不過是偽裝,很刻意的偽裝;可以讓自己很快樂很快樂,可是卻找不到快樂的源頭,只是傻笑。4.身體是自己的,健康是自己的,難受也是自己的,所以不要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 張德芬空間跨界音樂領域,推出全新單曲《遇見》
    張德芬空間主題曲《遇見》:QQ音樂平臺歌曲《遇見》是張德芬多年心路的感悟。主要創作靈感來自張德芬的書籍《遇見未知的自己》。其中「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是最著名的金句。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自己的想法所禁錮,所以我們要學會打開思路,通過個人成長來提升自己,這與張德芬空間「心理健康與個人成長」的主旨相互輝映。《遇見》這首歌不僅傳達了張德芬老師的思想和精神,同時也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張德芬曾在書中提到:當你心生負面情緒的時候,就把你的心事跟天上的雲朵訴說一遍,讓大自然聽到你的宣洩,這個觀點在歌曲中也有所體現。
  • 張德芬:什麼樣的女人,會越活越高級?
    但你一定想不到,這樣一個自帶「光環」的心理療愈導師,也經歷過很多自己「難以跨過的坎」。離婚、兒女遠行,孤獨,懷疑自己、質疑人生...這些曾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劫難」,她也無一倖免。很長一段時間,她不接納自己,早上不想起床、深夜獨自哭泣,甚至一度患上抑鬱症。那段時期的她,隨便一點小事,就會暴躁、憤怒、發脾氣。她搞不懂自己,為什麼好像擁有外在的一切,卻非常不快樂。
  • 張德芬空間:心靈成長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靜心,是一個人一生都要堅持的修行,怎麼和自己相處,怎麼覺察自己的內心,都需要在靜心中學習。一路成長,我們需要從外界獲取力量,更需要學會,通過靜心,在自己身上汲取力量。Part 2. 療愈如果生命是一首歌,你想要怎樣展現自己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思考一個問題:什麼可以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幸福?
  • 心靈作家張德芬與廣州讀者分享成長感悟
    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通訊員肖瑤報導:9月25日,心靈作家張德芬攜2018年新書、十年創作生涯裡程碑作品《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做客墨爾大學墨讀會,與現場500位廣州讀者零距離進行心靈交流,分享其自傳體新作以及新書背後的故事。
  • 53歲世界首席心靈作家張德芬,帶著23歲容顏告訴你幸福的真諦
    聽53歲的臺灣華語世界首席心靈作家張德芬親身告訴你保持23歲容顏的奧秘,幸福的真諦又是什麼……曾當過風光的臺視新聞主播,又到美國深造,擔任某知名公司營銷經理,卻以憂鬱症收場,最終,張德芬搬到北京郊區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婦。「四年的村婦生活,所有的外在光芒淡去,內心卻感覺在充電。
  • 張德芬:你會吃多少苦,享多少福,只和一個人有關
    而面對煩惱痛苦,我們要改變的第一步,就是要承認,問題是在你自己身上,不是命運,不是伴侶,不是外境。 否則,我們不是花費大把心力去改變外在的人事物,就是自怨自艾地成為一個受害者,非常負面,每天都不高興。 為什麼所有發生的問題都在我們自己身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