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所說的「橫死」是什麼意思?

2021-01-07 社交電商洞見者

文 / 張愛林

對未知世界和人必有一死的好奇、敬畏或恐懼讓信仰帶有某種先天性,尤其是死亡事件使一些人主動或被動地接近宗教。各路宗教亦從理論和生命關懷上試圖為死亡問題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但死亡問題也可以成為人們質疑信仰的理由,特別是不分老幼貴賤,好人壞人,信神信佛的橫死,使神正論、全能論、保佑說等辯解乏力,神靈行使奇蹟能力也保佑不了虔誠者免於橫禍,人們似乎有理由質疑所謂神奇的見證是信仰圈子內的選擇性失明。怎樣看待死亡與橫死是任何宗教不可迴避的問題。

一、分段生死與微細生死

在佛教看來,生死如幻,死亡是一種幻象。所謂幻象當然不是某種病理性的幻覺,因為活著也是一種幻象,幻象無非意味著不實在,緣起緣滅,如空中花,生無來處,滅無去處,誑惑人眼。幻境由眾生妄心顛倒所起,不實在,即是空或無我。不實在,空,意味著沒有不動不變,絕對自在的實體性,也沒有自我主宰性,但無我或空並非斷滅,幻化非虛無,而是非真實。死亡也是這樣,緣起無實性。

生死可分為兩類,分段生死和微細生死。分段生死指從投胎到死亡一生之間有著相續性的一段形體和壽命,一期死亡之後再開始另一段生命,用佛教的術語說,死亡是一期陰界入相續的斷絕,如果沒有證得涅槃就要不斷地這樣輪迴。雖然段段有別,但眾生段段皆執為自我。分段生死即通常所謂的生死,微細生死既指隨剎那生滅的生理性新陳代謝,也指精神性的念念遷流,感官都難以覺察。兩種死亡密切相關,剎那生滅的代謝中維持著相對穩定的相似相續,是暖壽識命相的和合統一,執此體為肉身我;念念遷流中執取前念之存有,接續後念之生起,在念念生滅中維持相似相續的精神同一性,執為精神性自我。

分段性死亡有二種,一是自性死,二是橫死。自性死是正常的死,包括由業盡和由命盡兩種。由業盡為證得無餘涅槃的阿羅漢,業盡情空,達到無生,不再受輪迴之苦,於無餘涅槃境,清淨寂滅。由命盡謂此生命盡,仍要隨其他成熟的業報在六道中受生,轉為下一段之輪迴。

二、死亡十二品

《十二品生死經》把人的死亡分為十二品。「佛言:人死有十二品,何等十二?一曰無餘死者,謂羅漢,無所著也。二曰度於死者,謂阿那含,不復還也。三曰有餘死者,謂斯陀含,往而還也。四曰學度死者,謂須陀洹,見道跡也。五曰無欺死者,謂八等人也。六曰歡喜死者,謂行一心也。七曰數數死者,謂惡戒人也。八曰悔死者,謂凡夫也。九曰橫死者,謂孤獨苦也。十曰縛著死者,謂畜生也。十一曰燒爛死者,謂地獄也。十二曰饑渴死者,謂餓鬼也」(見《大正藏》卷17,頁575)。

前四品為四果聖眾的死。阿羅漢為無生,現生證得涅槃的阿羅漢,「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死後不再受生,為業盡死,貪慾永盡、瞋恨永盡,愚痴永盡,常樂我淨,故為無著死,餘者皆對父母妻子財產等有程度不同的愛著心,故為有著死。在世阿羅漢的肉身是最後身,為是過去世業報的遺餘,故稱有餘涅槃,此身要受業報,捨身後入無餘涅槃。阿那含為不來,命盡生淨居天,於天上般涅槃,不再來人間,名度於死。斯陀含為一往來,還要往來一次天上或人間,仍有一次生死之餘,為有餘死。須陀洹為見道,見道後而修道證涅槃,為學度死。須陀洹為七往來,再受生七次而證涅槃。那麼,有沒有受生七次仍未證得涅槃的呢?未見經典記載,邏輯上似乎有可能,為此疑問我曾請教某大德,謂靠自力七次未證涅槃會往生淨土隨佛學,私以為依理可以成立,事上未知也。

第五品為八等人的死。八等人即八人地,前四為聖位,八人地為賢位。人,一般解釋為「人者,忍也」,為正斷見惑的八忍位,即苦法忍、苦類忍、集法忍、集類忍、滅法忍、滅類忍、道法忍、道類忍。說八人即八忍,或者八等人,都通。八等人,對四諦之理明了認可,安住而不動,故無欺也,死後不墮惡道,轉世後亦自覺修行增上。

第六品歡喜死者,謂行一心者。行一心者私以為是修禪定者,修禪定者明了欲界過患,定中見到諸天的光明妙好,隨禪定受生色無色界天,心生歡喜。

七八九品為人之死亡形態。數數死為惡戒人之死,迅速而不定,惡戒就是奉行不善的戒規和信念,如為聖戰殺人者生天等,為邪教眾之死。悔死為一般人的死,悔為憂惱,或為惡作(追悔、厭惡自己過去的行為)。凡夫一般皆有不同程度的憂惱和追悔。由曾經所作之身口意善惡行為所引發,感得臨終時顯現相應心性之中陰幻象,或見野獸追逐,冰雹雨雪,或見天宮美景等,不一而足,並隨之受生,開始下一世之生命歷程。窮通壽夭,各隨業報,苦惱死受苦惱報,歡喜死受歡喜報,善業有善業的報,惡業有惡業的報。橫死此處解釋為孤獨之苦死,大概是從死後的狀況界定的,橫死者壽限未到,多淪為孤魂野鬼。十、十一、十二為畜生、地獄、餓鬼三惡道眾生的死,畜生主要的死法是被縛著獵殺,地獄眾生一般為銅鐵石火所斬殺碾壓焚燒等,死而復生,生而復死,受無量苦。餓鬼為希求飲食而不得,常受饑渴之苦,亦因此而死。

以上對十二品的解釋有些是查閱了資料,有的是「如理思惟」,不一定正確,讀者自行抉擇。

這十二品的死除了橫死之外,皆是自性死,即由業盡死或由命盡死,也並不僅限於人,包括一切有死的眾生。

三、關於橫死的定義

關於橫死,經律論中一般通過列舉描述橫死的種類和因緣來定義。如《法句譬喻經》云:

「佛告長者:人生世間,橫死有三:有病不治為一橫死,治而不慎為二橫死,憍恣自用不達逆順為三橫死。」(《大正藏》卷4,頁579)

《四諦論》云:

「橫死者,毒火刀杖等自作或他作,因此命根斷,是名橫死。」 (《大正藏》卷32,頁384)

《大智度論》云:

「所謂無罪而死:或壽命未盡,錯投藥故,或不順藥法,或無看病人;或饑渴、寒熱等夭命,是名橫死。」(《大正藏》卷25,頁459)。

東漢安世高譯的《佛說九橫經》既對橫死進行規範性定義,又對橫死的類型進行了歸納和描述。《九橫經》是《七處三觀經》三一經的摘抄本,在此依《七處三觀經》引述:

佛告諸比丘:「有九輩因緣,人命未盡便橫死。何等為九?一為不應飯,二為不量飯,三為不習飯飯,四為不出生,五為止熟,六為不持戒,七為近惡知識,八為入裡不時不如法行,九為可避不避。如是為九因緣,人命為橫盡。」諸比丘聞佛語,歡喜作禮。 (《大正藏》卷2,頁880)。

從佛經對橫死的界定和描述看,佛教所說的橫死和一般世俗意義上的橫死有所不同。一般世俗認為的死亡是意外死亡,而且通常是非常悲慘的。但佛經的語境下,橫死是因業報壽限未到而夭折的,因緣在現世,主因在己,而且跟慘不慘沒關係。如《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中講,印度舍衛城一大富長者有子十五六歲,剛娶了媳婦,辦了一場隆重的婚禮,新婚夫婦在園裡遊玩兒,長者子上樹為老婆摘花,墜地而死。長者夫婦悲痛欲絕,佛與阿難尊者遊行乞食到此,見長者子是從忉利天壽盡而生長者家的一位天子,墜地死後又生龍中,剛生下來就被金翅鳥王吃了。因為忉利天一天相當於人間一百年,也算是新死,三處一時共啼哭。於是佛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使長者目睹這個事實,並說偈言:

天上諸天子,

為是卿子乎?

為在諸龍中,

龍神之子耶?

時佛自解言:

非是諸天子,

亦非為卿子,

復非諸龍子,

生死諸因緣,

無常譬如幻,

一切不久立,

譬若如過客。

佛告訴長者夫婦,生死如幻,無實我體,「死不可得,離去事不追」,並為其解釋此事的前因後果。「此兒前世,好喜布施,尊敬於人,緣此福德,生豪富家;喜射獵戲,傷害群生,用是之故,令身命短。罪福隨人,如影隨形。」(《大正藏》卷14,頁800)長者子的死亡以人的有限見識看起來似乎是飛來橫禍,但因為有前世業報的必然性,故非橫死。橫死是由自身今世貪嗔痴慢等業行招致的夭折。

四、自橫與他橫

造成橫死的方式有自作和他作兩種,謂自橫和他橫。自虐與虐他為眾生的一般生存狀態,貪慾和衝動造成的橫死是自虐,《瑜伽師地論》對此有比較清晰的解釋。「『我』有多種橫死因緣,所謂身中或風或熱,或痰發動,或所飲食不正消化,住在身中,成宿食病,或為於外蛇蠍蚰蜒百足等類諸惡毒蟲之所蛆蠚,或復為人非人類等之所驚恐,因斯夭沒」 (《大正藏》卷30頁455)。自橫的行為來自自身,他橫行為來自身外對象。

《九橫經》講的九種橫死因緣。其中五種與飲食有關,因飲食不調成宿食病而死的皆是自橫死。一是貪吃對身體有害的東西。二是食不節制,食多過飽。三是不考慮氣候和地域特點,吃了身體不適應不能消化的食物。四是上頓飯未消接著吃下頓,又不吃藥吐出。五是大小便不及時解決,打嗝、噴嚏等來時強忍不放。

第六種是犯五戒死,五戒中前四戒屬於性戒,所禁止的內容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本身就是惡的,不管受不受戒,犯了都有罪。酒戒屬於遮戒,受了違反才算犯戒。喝醉了酒的人自律性差,容易犯前四戒。犯了罪被官府治死,被怨家殺死等是他橫,怖罪憂悔而死是自橫。

第七種是親近惡人,不離其惡行,不知善惡,不計其惡,不思其惡,被連累而橫死。

第八種是撞上打架鬥毆、官府抓捕等場合,或非法闖入別人家裡,或者見到不宜見的,聽到不宜聽的,犯了不能犯的,說了不能說的,索要不該要的等等,導致橫死。

第九種是必須迴避的情況不知迴避,如遇到可以使人致死的動物、坑井、水火、醉漢等,猶如孔子說「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七八九種情況招致的橫死一般是他橫。自殺一般情況下是自橫,但如果是業盡的阿羅漢,自知已無化世因緣,可決定捨身入無餘涅槃,因為不受後有,便不屬於自殺,更不算橫死。但一般人的自殺皆懷惱悔情緒乃至極大的嗔恨心,必墮惡道,故屬於橫死。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亦講九橫死,藥師會上,阿難尊者問救脫菩薩「九橫云何?」救脫菩薩言:

若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病者,設復遇醫,授以非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覓禍,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佑,欲冀延年,終不能得;愚痴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於地獄,無有出期,是名初橫。二者,橫被王法之所誅戮。三者,畋獵嬉戲,耽淫嗜酒,放逸無度,橫為非人奪其精氣。四者,橫為火焚。五者,橫為水溺。六者,橫為種種惡獸所噉。七者,橫墮山崖。八者,橫為毒藥、厭禱、呪詛、起屍鬼等之所中害。九者,饑渴所困,不得飲食而便橫死。是為如來略說橫死,有此九種。其餘復有無量諸橫,難可具說。(《大正藏》卷14,頁407)

《藥師經》所列的橫死中,多處提到非人,如「解奏神明,呼諸魍魎」,「放逸無度,橫為非人奪其精氣」,「橫為毒藥、厭禱、呪詛、起屍鬼等之所中害」,這些都是民間信仰中的偶像崇拜和巫術行為,也是橫死的重要因緣。

附:《佛說九橫經》為《七處三觀經》三一經《佛說九橫》的摘抄本

《佛說九橫經》是東漢安世高譯,應為《佛說七處三觀經》之三一經《佛說九橫》的摘抄。在此列出對勘(以下「七」代表《七處三觀經》之三一經,「九」代表《九橫經》,版本依《大正藏》),以明二者之異同。

七: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九: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七:佛告諸比丘:「有九輩因緣,人命未盡便橫死。何等為九?一為不應飯,二為不量飯,三為不習飯飯,四為不出生,五為止熟,六為不持戒,七為近惡知識,八為入裡不時不如法行,九為可避不避。如是為九因緣,人命為橫盡。」諸比丘聞佛語,歡喜作禮。

九: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命未盡便橫死。一者為不應飯為飯,二者為不量飯,三者為不習飯飯,四者為不出生,五者為止熟,六者為不持戒,七者為近惡知識,八者為入裡不時不如法行,九者為可避不避。如是為九因緣,人命為橫盡。」

七:何等為不應飯者?名為不可意飯,亦為以飯腹不停諷,是名為不應飯。

九:一、不應飯者,名為不可意飯,亦為以飽腹不停調。

七:何等為不量飯者,名為不知節度,多飯過足,是名為不量飯。

九:二、不量飯者,名為不知節度多飯過足。

七:何等為不習飯飯者?名為不知時冬夏,為至他郡國,不知俗宜,不能消飲食,未習故,是名為不習飯飯。

九:三、不習飯者,名為不知時冬夏,為至他國郡,不知俗宜,不能消飯,食未習故。

七:何等為不出生者?名為飯物未消,復從上飯,不服藥吐下,不時消,是名為不出生。

九:四、不出生者,名為飯物未消,復上飯,不服藥吐下,不時消。

七:何等為止熟者?名為大便小便來時不即行,噫吐嚏下風來時制之,是名為止熟。

九:五、為止熟者,名為大便小便來時,不實時行,噫吐啑下風來時制。

七:何等為不持戒者?名為犯五戒,殺、盜、犯人婦女、兩舌、飲酒,亦有餘戒以犯便入縣官,或強死、或得杖死、或得字亦餓便從是死;或以得脫外,從怨家得手死,或驚怖念罪憂死,是為不持戒。

九:六、不持戒者,名為犯五戒,殺、盜、犯他人婦、兩舌、飲酒,亦有餘戒,以犯便入縣官,或弦死,或捶杖利刃所斫刺,或辜饑渴而終;或以得脫,從怨家得手死,或驚怖念罪憂死。

七:何等為近惡知識者?名為惡知識,以作惡便及人。何以故?坐不離惡知識故,不覺善惡,不計惡知識惡態,不思惟惡知識惡行,是名為近惡知識。

九:七、為近惡知識者,名為惡知識,已作惡便反坐。何以故?坐不離惡知識故,不覺善惡,不計惡知識惡態,不思惡知識惡。

七:何等為入裡不時者?名為冥行,亦裡有譊譊諍時行,亦遇縣官長吏出追捕,不避不可避行者,入裡妄入他家舍中,妄見不可見,妄聽不可聽,妄犯不可犯,妄說不可說,妄憂不可憂,妄索不可索,是名為入裡不時不如法行。

九:八、為入裡不時者,名為冥行,亦裡有諍時行,亦裡有縣官長吏追捕不避,不如法行者,入裡妄入他家舍中,妄見不可見,妄聽不可聽,妄犯不可犯,妄說不可說,妄憂不可憂,妄索不可索。

七:何等為可避不避者?名為當避弊象弊馬、牛犇車馳馬、蛇虺坑井、水火拔刀、醉人惡人,亦餘若干,是名為可避不避。

九:九、為可避不避者,名為當避弊象、弊馬、牛犇、車、蛇虺、坑井、水火、拔刀、醉人、惡人,亦餘若干惡。

七:比丘!如是為因緣,九人輩命未盡,當坐是盡。黠人當識是、當避是因緣,以避乃得兩福,一者得長壽,二者以長壽乃得聞道好語善言,亦能為道。

九:如是為九因緣輩,人命未盡當坐是盡,慧人當識當避是因緣,以避乃得兩福,一者得長壽,二以長壽乃得聞道好語言亦能行。

七:佛說如是,皆歡喜受。

九:諸比丘歡喜受行。

可見,《九橫經》應為《佛說七處三觀經》之三一經《佛說九橫》的摘抄,正文內容基本都抄錄了,沒有佛經通例起首的「如是我聞」或「聞如是」,佛經一般體例有三分:教起因緣分、聖教所說分、依教奉行分,即開頭、正文和結尾,開頭交代佛說此部經的因緣,正文是佛陀現場對弟子們進行修行指導,結尾是弟子們隨喜讚嘆,依教奉行。中國佛教以大乘為主,大乘佛經結尾一般是舉本經的功德利益,勸贊讀誦、護持流通,自道安開始,中國佛經科判三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結構是一樣的。 「如是我聞」開頭,表示第一個傳誦者在傳法現場,親從佛聞。摘抄本或會集本則不是親從佛聞。經中個別字的訛誤,不一定原經就正確,如《九橫經》「一、不應飯者,名為不可意飯,亦為以飽腹不停調」中的「停調」,《七處三觀經》為「停諷」,依經義當為「停調」,為傳抄中的錯誤。

相關焦點

  • 佛學知識丨佛教中所說的輪迴是什麼意思?
    輪迴(佛教解釋)  輪迴又稱流轉、輪轉、生死輪迴,意思是眾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佛教其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不尋求「解脫」,即永遠在「六道」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中生死相續,無有止息地循環。
  • 佛教中所說的「布施」是什麼意思?「布施」又有何功德?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 佛教中「布施」 就是以慈悲心給予他人福祉與利益之事,然而布施一詞,最早則是出於道《莊子·外物第二十六》中。《維摩經》中曾說:「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中論》中也曾說:「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 佛教所說「涅槃」是什麼境界呢?
    「涅槃」是中國常用的佛教用語,我們對這詞並不陌生,一提到很多人馬上想到另外一個詞「圓寂」。在佛教「涅槃」與「圓寂」一樣,都是對有修為高僧逝世說法,就類似還有「歸天」、「駕鶴西遊」等等。那麼佛教具體所說「涅槃寂靜」的「涅槃」是什麼意思?這裡就提及三法印說法了,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 佛教的「因緣」與我們所想的不同,一般人不了解是什麼意思
    之前一善行說聊過緣起論,它是佛教的基礎核心,是學佛人應該了解的。而今天說的十二因緣,是佛陀通過緣起論,對人生進行分析後,以緣起論為基礎,將人生分為十二個彼此互存的因緣,是對緣起論的衍生!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
  • 佛教中說的「消業」到底是什麼意思
    人類也好,其他六道眾生也好,只要還在輪迴中,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就都沒有看透過自己。在六道眾生中,比較聰明,情緒比較多,思想也比較複雜的,是人類。人的眼、耳、鼻、舌、身一直在看、聽、聞、嘗、觸外面的世界,卻從來沒有去感受自己的思想。
  • 佛教所說的六時吉祥,指的那六時?
    昨天有有人留言給小禪,問佛教中的六時是什麼意思?指的是哪六時?今天就給大家說說這六時是什麼意思?分別代表著那「六時」?佛教經典《吉祥經》云:「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恆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三寶哀攝受。」佛教徒常用「六時吉祥」作為祝福語送給同參道友或護法檀越。
  • 佛教貧僧、老衲、洒家分別是什麼意思?
    我國佛教聖地眾多,其中五臺山、布達拉宮等都被尊為佛教祖庭。釋迦牟尼自創佛教以來,其門人弟子各地傳法,不斷演變出不同的分支,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自稱。在佛教自稱中,有貧僧、老衲、洒家、小僧等。那麼,這些稱謂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佛教所認識的世界,是這樣的!佛教所說的修行要先從破我執開始
    佛教以開悟,尋找自性,找到真我為修行目的,找到這個真我,其實就是找到了如如不動的本性,即心即佛。十字街頭好修行,現在好多修行人沒有條件脫離家庭,還要在工作之餘學佛。如何在幹擾中不受幹擾,並且找到那個不受幹擾的是誰,這就是功夫,這也是我們在生活中所要解決的問題。
  • 佛教的「禪壽、藏敬、淨吉、律祥」是什麼意思?
    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呢?禪壽就是說,歷代修大乘禪的人壽命都很長。大乘禪主要見於《楞嚴經》、《圓覺經》、《金剛三昧經》、《佔察善惡業報經》還有就是參話頭和法華三昧(見於《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經過對歷代有記載的著名禪修者的壽命統計,發現他們平均壽命達到了92歲的高齡,是目前世界上十大長壽職業之第二位。
  • 佛教常說「南無阿彌陀佛」,啥意思?翻譯後不由得肅然起敬!
    佛教常說「南無阿彌陀佛」,啥意思?翻譯後不由得肅然起敬!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中國就屬信仰佛教的人最多,佛教是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不僅僅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在世界人們心中的地位也是相當高的。
  • 佛教裡的「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
    不論大家是否信仰佛教,相信對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都不會陌生。我們到寺院禮佛的時候會發現到處都寫得有這六個大字,而且許多僧眾的嘴裡也常常念這句話,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信眾並不理解,甚至有許多人讀音都不正確,將「南無」按照習慣性的讀音來讀。
  • 「卍」字在佛教中怎麼讀?代表的是什麼意思?
    正所謂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你不好好了解說不定你都是一個假中國人,我們中國的文字也是存在著很多不同意義的文化的,有一些文字甚至很多人都不會讀,例如饕餮兩個字很多人就會讀成「pan chan",這個時候就要被取笑了,還有」卍「這個字對於佛教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字,但是很多人都不會讀。
  • 《心經》中所說的「究竟涅槃」是什麼意思?了悟佛家終極之境
    《心經》 是大乘《大般若經》中的核心經卷,也可說是整個佛教的中心思想,其內容是已行深般若智慧的觀自在菩薩在佛國淨土之上的感悟及心得,就如同觀自在菩薩站在彼岸之上為還未開悟之人描繪「空境」之風景。藉此來引導眾生早登樂土。這便是經中所說的「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那麼何為「涅槃」呢?
  • 佛教裡和尚和尼姑是什麼意思?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搞錯了
    總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印度,發揚光大於中國。那麼佛教從印度東渡中國後,其中的稱謂也隨著語言文字的不同而產生了變化。有的稱謂用的是古印度梵文的音,有的將梵文含義翻譯成中文,有的用於自稱,有的用於尊稱,以至於隨著時代的變遷,甚至連佛門弟子都搞不清楚其中的真實意思,甚至用錯稱謂貽笑方家。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不要再無知了!
    在佛教寺院裡,這六個字也隨處可見,它們被佛教淨土宗奉為「六字大洪名」,淨土法門主要就是通過稱念佛號往生淨土,因此,在佛教裡,這句「阿彌陀佛」被人稱誦得最為廣泛,幾乎所有的出家修行人都要日日念此佛號,精進道業。許多信佛的善信也喜歡念這句佛號,但是事實上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句佛號是什麼意思,甚至連讀音都不正確,這樣就容易鬧笑話,也會讓人更加迷惑,於學佛修行是無益的。
  • 日本鬼子口中所說的「八嘎呀路」究竟是什麼意思?網友:漲見識了
    日本鬼子口中所說的「八嘎呀路」究竟是什麼意思?網友:漲見識了在各類抗戰片之中,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情節,一個日本軍官在戰役失利,氣急敗壞的時候總喜歡說這樣幾個字—「八嘎呀路」,剛開始聽這句話的時候覺得這句話很喜感,應該是惡意傷人意思。但是這句話究竟在日語中是什麼意思呢?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有人念了一輩子也不知道!
    佛教的「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有人念了一輩子也不知道!影視劇中經常會聽到「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現實生活中這句佛號也越來越為人們所熟悉,甚至有時人們還開玩笑似地自己常常合掌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 佛教所說的「皈依三寶」,你知道是什麼寶麼?
    大家可以看出,皈依的宣誓中,「佛、法、僧」三者分別列出,其實「佛、法、僧」就是我們俗稱的佛家三寶,皈依三寶。「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揚佛法的出家人。對這三大對象的皈依,可以得到現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來的解脫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無上至寶,所以稱為佛教三寶。首先說「佛」:佛,就是佛陀。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不要再愚痴了!
    這六個字是佛教專用語,被佛教淨土宗奉為「六字大洪名」,誠心恭敬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可得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接引,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對於學佛修行之人,對這六個字的含義應該都比較清楚,但對於許多未皈依佛門的普通大眾,對這六個字的認識乃至讀音都是比較含糊的。如果不知其然而只是一味誦讀,功德也就散了。「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不要再愚痴了!
  • 「卍」在佛教中是什麼意思?怎麼讀?原文經常被使用
    事實上說「卍」是符號是正確的,畢竟許多國家都將其用作符號,他的應用相當普遍,例如,印度、埃及和「瑪雅」等充滿了神話色彩的元素,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大多數都用在佛教。也許許多的朋友已經發現「釋迦牟尼」胸前的「符號」正是這個詞,是的,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