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學佛的人當然有很多,在這些人當中,真正出家的,真正皈依的,經過了佛教的入教儀式的朋友,就比較少見了。
我們知道,任何教派的加入,當然都需要一個儀式。這個儀式,大家不要覺得是走走過場,廣而告之這麼簡單,任何儀式的存在,都有其各種規範,都很莊重,甚至都很威嚴。
這真的不是說,哥們,來入我們的夥,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嘻嘻笑笑,馬馬虎虎。
莊重,莊嚴的儀式,是打內心裡表現出來的一種效忠的宣誓、一種懇切的承諾、一種渴仰的祈求、一種生命的新生、一種虔誠的皈投!
所以說,有些事,大家不要覺得稀鬆平常,馬馬虎虎,世間自有戒律在!很多事,開開玩笑,稀裡糊塗,也許並不好。
佛教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皈依,那當然需要很正規且很規範的儀式,並且非常重要。
皈依佛教也是如此,皈依佛教的時候必須請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證,並且教授三皈的內容,那就是:
「我某某,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念三遍)
我某某,皈依佛競,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
我某某,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說
我某某,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
大家試想一下,就完全覺得出其中的威嚴。
皈依的儀式雖然簡單但很隆重,這就是為了讓皈依者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寶、依仰三寶,獲取聖潔而堅貞的信心。
大家可以看出,皈依的宣誓中,「佛、法、僧」三者分別列出,其實「佛、法、僧」就是我們俗稱的佛家三寶,皈依三寶。
「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揚佛法的出家人。
對這三大對象的皈依,可以得到現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來的解脫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無上至寶,所以稱為佛教三寶。
首先說「佛」:
佛,就是佛陀。在佛教中,佛不是我們崇拜的對象,也不是創世神,更不是獨一無二的,佛教看佛陀,就如同學生看老師,佛是老師,他能教導學生,能使學生改變氣質、充實智能、修養身心,卻不能代為學習,也不能代替升學。
老師就是我們的父母,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其實佛教對於佛陀的崇拜,就相同於子女對於父母的孝敬,是出於報恩的情懷,而不是稀裡糊塗的崇拜。
一個正信的佛教徒,絕不會是為了避禍引福而崇拜佛陀,雖然說佛陀的願力,能借著祈禱的心力感應而產生神跡,但主要還是靠祈禱者自己。
每個人自己的定業現前,縱然祈禱,佛陀也無能相助,但若能依照佛所說的正法而行,便可以改變往昔的業力,或者重罪輕報,或者輕罪消除。
佛陀的崇高偉大,不是說佛陀能幫你或者赦罪(世間根本無人可赦他人之罪的說法,這種赦罪觀念,是神權獨裁的混合產物),而是由於佛所親證的解脫之法,說了出來,供給大家去如法修行,而修行之後,便可解脫,都能成佛。
這就說到了第二點,「法」:
法是佛所親證的解脫之法,法能夠使人自行解脫,佛陀經過無數劫的長期修行得出了菩薩道的結果,並且親證了解脫之法,又毫不保留地給我們奉獻了出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就是法。
我們學佛,其實就是學法,就是學佛的佛法。
而佛法的流傳與散步,這就說到了「僧」:
僧有三種:菩薩僧(如文殊、彌勒、觀音、地藏等);聲聞僧(如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羅漢);凡夫僧(如一切持戒清淨,自修正法並能說法度眾的比丘及比丘尼)。
正是由於僧能把佛陀的正覺解脫之法,傳流、傳布並傳授給我們,所以僧的恩德也是無量的。
在此,特別說一下如我們這些信佛學佛的同好,弘揚佛法,其實並不限出家人的僧,只要每個人能真正領悟到佛法的真理,也一樣能夠弘揚佛法,造福大眾,所以,真心有佛的朋友,不單單要自己修行,能以文字與言說,去影響眾生,功也是不可沒的。
綜上所述,佛法的發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眾。正因如此,佛教尊稱「佛法僧」為三寶。
佛陀在世的時候,佛教以佛陀為皈依的中心,佛陀滅後,佛教則以僧團為皈依的中心。皈依三寶,是為要學法寶,要學法寶,須由僧寶作良導,所以佛陀滅後的佛教,供養三寶的對象,就偏重於僧寶。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僧寶就是我們的信佛學佛的寶,所以恭敬供養僧寶,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很多人對僧,有意見,說法也很多,其實你是不明白這個道理,讀文至此,你就應該明白了「僧」的寶,「僧」的可貴之處。
崇拜菩薩,是敬僧的一種,但是對於凡夫僧的持戒而能說法者,也要恭敬供養,乃至不持淨戒但有正見能說正法的出家人,也要敬養,這才是正途。
事實上,在去佛世已遠的時代之中,聖僧很難遇到,敬僧的對象,那就是凡夫的比丘、比丘尼眾。
當然,正由於我們對高僧信仰的風氣,也促成了一些劣僧的虛偽作怪,這就是大家所見到「偽僧」,良莠不齊。
其實這也是世間常理,但我們不能因為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對於佛的三寶,我們應當信仰並敬養。#學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