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經藏:皈依三寶 得清淨道 獲生圓滿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皈依三寶的功德,其殊勝廣大難可校量。如《希有校量功德經》中,阿難請問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得幾所功德?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此閻浮提地縱廣七千由旬,形如車箱,南陝北廣,假使善男子善女人,滿一百年,持於世間一切所有娛樂之具,盡給施與,復以四事具足供養,恭敬體拜,乃至滅度之後,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塔廟,皆以香花酥油燈燭,作倡伎樂,繪彩幡蓋,種種供養,於汝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否?」阿難白佛言:「甚多,世尊!」佛言阿難:「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淨作如是言: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得功德於彼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金剛經》說:「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大悲經》卷三禮拜品說:「阿難,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門,汙沙門行,自稱沙門,形似沙門,當有披著袈裟者,於此賢劫彌勒為首,乃至最後盧遮如來,彼諸沙門如是佛所,於無餘涅槃界,次第當得入般涅槃,無有遺餘。何以故?阿難,如是一切諸沙門中,乃至一稱佛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德,終不虛設。」

第一種經,是總說皈敬三寶的功德,後三種經,是各別贊說皈敬佛、皈敬法、皈敬僧的功德。諸經中讚嘆皈敬三寶的文句很多,這裡僅引四經,以作皈依三寶所獲功德無量的聖教證據。  

第一四德

皈依三寶的功德,在《瑜伽師地論》六十四卷中,說獲兩類四種功德。第一四德如彼論說:「受皈依者,獲四功德:一獲廣大福,二獲大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

(1) 獲廣大福:即皈依者,由供養現前佛,不現前佛,及塔廟,與法僧,當知獲得無量大福德果報,攝受無量廣大梵福,由此能於無量大劫中不墮惡趣,圓滿無上正等菩提的資糧。廣如《瑜伽師地論》四十四卷所說供養三寶功德應知。

(2)獲大歡喜:即皈依者,於佛法殊勝功德田,作意思惟發生歡喜。由皈依三寶故,了知世出世間道,於此事作意思惟發生歡喜。由皈依三寶故,能遠離眾苦及苦因,引發眾樂,及與樂因,如是思惟,發生歡喜。又思惟隨順修道,便能證得速疾通慧,發生歡喜。如是等無量歡喜灌溉其心,數數作意思惟,心常歡喜住,故為獲大歡喜。廣如《瑜伽師地論》第二十卷所說應知。

(3)獲三摩地:這有三種差別:1。得三摩地。2.三摩地圓滿。3.三摩地自在。「皈依三寶者,由發起希求證得殊勝功德的善法欲,具足尸羅,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勤修止觀,正知而住等,對治障礙三摩地的所治法已,創穫初靜慮未至定,是為得三摩地。其次,由已得三摩地,於少分微妙定中,不生喜足,於殊勝的根本定,見勝功德,更起希求意願,勇猛精進,策勵而住,依正方便,獲根本靜慮,得離生喜樂,遍諸身分,無不充滿,無有間隙,遠離諸欲,遠離一切惡不善法,於初靜慮圓滿五支具足安住,是名三摩地圓滿。複次,行者雖然已經證得根本三摩地,但其心中猶為三摩地生起愛、慢、見、疑、無明等煩惱之所染汙,其心於入住出未能隨意自在,未名圓滿清淨鮮白。為了使諸煩惱不現起故,為練心調心故,誓證心自在性,定自在性,依樂斷樂修,正勤方便,常勤修習。由如是正修行故,於三摩地獲得自在,依止彼定自在性,其心清白,無有瑕穢,乃至獲得第四靜慮,及能引發神通智慧,是名三摩地自在。這得三摩地,三摩地圓滿及三摩地自在,總名無上的世間一切種清淨。」廣如《瑜伽師地論》二十卷所說應知。

(4)獲大清淨:這是說獲得出世間一切種清淨,此略有五種:1.入聖諦現觀。2.入聖諦現觀已,離諸障礙。3.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4.修如所得道。5。證得極清淨道及果功德。

1.現觀,就是明了現前觀無戲論界境,此境是聖無漏無分別智所證真實,故名聖諦。明了現前觀此聖諦境,故名入聖諦現觀。入聖諦現觀時,光明的無漏智慧生地,如黑暗的有分別煩惱障礙,即時除滅,種種惡不善業,永不現起,於愛盡的寂滅涅槃界中,心善安住,無復退轉,如是心安住時,名已入聖諦現觀。

2.入聖諦現觀以後,為遠離諸餘障礙法,於行住坐臥中,勤修對治,於障礙法,隨所生起,即便遠離,如是名為遠離障礙。

3.復為證得神通智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如於佛法僧戒已得證淨,即以證淨為依止故,於佛法僧田作意思惟發生歡喜,由思隨順修道歡喜事故,更能證得速疾通慧,是為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

4.由所生起廣大歡喜灌溉其心,為斷除餘障,為證所餘無漏功德,於少分殊勝所證,心無喜足,於諸善法轉上轉勝微妙處希求而住,復修習如前所得類道,由此修道,獲得殊勝所證法,是名修習如所得道。

5.由精進無間地修道故,所有煩惱無餘永斷,證得五無學蘊,即戒蘊(無漏戒),定蘊(無漏定),慧蘊(無漏慧),解脫蘊(無學勝解),解脫知見蘊(無學正見),名極清淨道。由得無學清淨知見,於無明愛永斷無餘。無明斷故,於現法中證慧解脫;愛斷盡故,於現法中證心解脫。入無學位,名為證得極清淨道果。由證極清淨道果,遠離諸過,住聖所住處,名為功德。如是極清淨道及果與功德,總略說名證得極清淨道及果與功德。

總上所說入聖諦現觀等五種,皆是出世間清淨,故說大清淨。廣如《瑜伽師地論》二十卷所說。皈依三寶的佛弟子,現前雖然未得這些大清淨法,但只要自己依教奉行,是決定可以證得的。

【頭條】:湖北襄樊市驚現我國最早的佛寺「浮屠祠」模型

【觀點】:佛教平等理念對和平與發展的啟導意義

【禪茶一味】:鮑君徽:東亭茶宴

【素食】:玉米粥怎麼煮才更加有營養

【朝聖】:聖跡:佛涅槃地拘屍那迦

【佛藝】:佛塔寶藏的秘密——揭開「七寶供養」之謎(1)

【一日禪】:從人生中覺悟 得到生命的啟示

【覺悟】:深入經藏——皈依三寶 得清淨道 獲生圓滿

【眾生】:侯勇逛南山瞻觀音贊佛教文化

【兩岸】:聞法華輕煩惱 法鼓山將舉辦除夕聞鐘聲祈福法會情

【心靈物語】:隨意寫下的話救了許多人的命

【圖片】:呼和浩特最早的喇嘛寺:大召寺

【書店】:禪宗的極至 以無門為門

【佛教常識】: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

【法訊】:法會—上海玉佛寺舉行「庚寅年新春供佛齋天祈福法會」

相關焦點

  • 學佛,修行的方法——一門深入
    為了圓滿法門無量誓願學之大願,我們修行人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不僅不矛盾,乃相得益彰。一門深入和深入經藏是不是矛盾?一門深入 ,是從行門上來說的。經上說:行者無物供養三寶,於意患觀想供養亦可得如實的功德。意幻供養和真實供養的功德是一樣的,所以在誦經時亦可以修供養。
  • 皈依三寶 (上)|學佛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行法,獲6點殊勝利益!
    專欄35期:佛緣專欄:皈依三寶 (上)編輯:賢護若有貧窮人 無財可布施見他修施時 而生隨喜心隨喜之福報 與施等無異~(《過去現在因果經》)皈依三寶,看似是尋常事,實是學佛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行法。它彷如黑暗中見到光明,孤獨 中見到溫馨,絕望中見到希望,它是人生重要的意義,無盡的寶藏,可靠的依怙。
  • 《六祖壇經》: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
    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狂染,從前所有惡業驕狂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 皈依,不是拿到一本證那麼簡單
    密宗的果皈依是三種自然智慧無二無別,如果證悟了這樣的實相,那就正如所謂的「簡便迅速救護心識是密宗之法相」,所有相執分別念都自然滅盡、自然解脫、自然斷絕、自然融入、自然清淨於無相無分別的境界中,得以救護,即是果皈依。或者說,因相乘,緣於他相續前已經現世的三寶而希望在自相續中獲得的一種立誓;密宗果位道用,也就是通過二色身道用方便生起次第、法身道用智慧圓滿次第的途徑使果位三身事業道用,由此稱為果皈依。
  • 「皈依三寶」是人生第一件大事(宣化上人)
    一九九三年三月於長堤聖寺我們人生第一件大事,就是能皈依三寶。皈依三寶這件事,你要把它重視一點,不要那麼輕舉妄動。
  • 皈依是什麼意思?
    我們在生死輪迴的苦海中浮沉,依佛法來說,唯有佛、法、僧三寶才能做我們眾生的依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二、三皈依:(一)、皈依佛:我們皈依佛,向他學習與修學,以他為模範、為導師,這就是所謂的依靠了。佛陀覺悟世間的真相,他的三業清淨,沒有過失,這就是他的清淨處。另一方面,你我都有煩惱,誰都依靠不得,但是佛陀是個斷除煩惱的聖者,所以我們要皈依他。佛陀有大慈大悲的精神,他誓願度一切眾生,他會以各種善巧方便來接引依靠他的學佛者,所以我們要依靠佛陀。依靠佛陀並不是依賴佛陀,不能像小孩子依賴母親那樣,我們皈依佛是以他為導師,親近佛。我們要有生生世世見到佛的願心,希望能夠遇到佛陀。
  • 【皈依】什麼是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
    至於信仰其他的宗教,可以生天,但卻未必由於信仰而決定生天。比如基督教,信者可能得救,但也未必得救,上帝不寵愛的,任你信得如何懇切,也不會成為天國的選民。再說,在佛教的層次上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最高級的宗教,他們的最高理想,總不會超出生天的範圍。天在佛教之中,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在生死輪迴之中。
  • 【前行廣釋】◎ 日常生活中如何祈禱三寶
    所以,我們要經常念修四皈依,在他人面前也不時讚嘆三寶的功德,令其皈依,並使他們明白:自他所有眾生今生來世的依賴處就是三寶,故要精勤念修皈依。 不過現在末法時代,有些人真的特別過分,常說佛經的這個道理不對、那個道理不對,出家人如何如何不好……這些人口口聲聲說這是事實,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他們只看到過失的一面,卻從不看功德的一面,因為自己心不清淨,故根本看不到皈依三寶的功德。
  • 佛教所說的「皈依三寶」,你知道是什麼寶麼?
    佛教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皈依,那當然需要很正規且很規範的儀式,並且非常重要。皈依佛教也是如此,皈依佛教的時候必須請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證,並且教授三皈的內容,那就是:「我某某,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念三遍)我某某,皈依佛競,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
  • 佛教:皈依三寶後一定不要走這兩種極端!
    如果你確定自己信佛,那麼繞不過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皈依了嗎?」皈依就是依靠、歸投,佛弟子皈依的究竟是什麼?是佛、法、僧三寶,但三寶的內涵還不止於此,藉助這外在的三寶,通過聞、思、修,最終要開發的是每個人內在的自性三寶。「佛寶」,梵語為「布達」,覺悟之意。
  • 學佛問答:不小心誤入神廟祈禱,會不會失皈依體?
    像你剛才說的,我們不知道,並且也沒有發起向神靈皈依這種想法,這個不失皈依體的。但是有過失的,我們皈依佛,以佛為師,再不皈依天魔外道,除了佛教的寺院,其他那些鬼神廟、山神土地廟、龍王廟、大仙廟這些地方去了以後,燒香供養,可以念心經、大悲咒,但不要磕頭、頂禮的。那麼這個就在自己佛堂懺悔一下,以後再不要這樣做就行了,不失皈依體。
  • 什麼是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
    至於信仰其他的宗教,可以生天,但卻未必由於信仰而決定生天。比如基督教,信者可能得救,但也未必得救,上帝不寵愛的,任你信得如何懇切,也不會成為天國的選民。再說,在佛教的層次上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最高級的宗教,他們的最高理想,總不會超出生天的範圍。天在佛教之中,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在生死輪迴之中。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 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南無,是皈依,皈命,尊敬,與我佛結緣之意, 喝羅怛那,是,寶,也就是法寶, 哆羅夜耶,是,三寶之意. 耶,是,禮,禮貌之意全句是,皈依皈命禮敬十方一切三寶的意思南無,是皈依,尊敬,與我佛結緣之意,阿唎,是聖者或做遠離惡法,遠離不好的念頭 .
  • 你以為自己皈依了,但可能並沒有!
    (淨三歸品第二十)宗喀巴大師在所造《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是故皈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卷四,116頁)是否獲得皈依體是「內」道與「外」道的分水嶺。而皈依體能否獲得,根本在於三歸羯摩是否如法。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二千年了,但是皈依問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 三元齋坐禪共修活動及皈依三寶儀式通知
    《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說:皈依三寶所得的功德之大,若具足四事供養,乃至建七寶塔供養舍利的功德,尚不及皈依三寶所獲得的功德之百分之一。「夫三寶者,千生難遇,萬劫難逢,皈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譬如靈丹之妙藥,療百病而蠲除。冥冥黑夜中,三寶為燈燭;滔滔苦海內,三寶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寶為雨澤。」由此可知三寶的功德。
  • 隨念三寶經釋——無盡吉祥妙音
    若時有皈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皈為尊勝,此皈是第一,由皈此皈處,能解脫眾苦。」 如是唯佛薄伽梵是諸求解脫者的唯一怙主,其教法是唯一途徑,其僧伽是無比福田,亦是道伴,以對此確認的勝解信作為因後,應需隨念皈依處三寶的功德。
  • 皈依三寶,不墮三途的見證
    人若心有皈依,則身得安穩,遇難不驚,平安度日。如人溺水,忽見船來,乃歸投過去,上船安坐,依靠此船,蒙其救度保護。一切凡夫,都是沉溺在六道苦海當中,頭出頭沒,備受痛苦。佛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又說:「人生是苦」、「六道苦海」。對沉淪六道苦海的眾生而言,三寶是救度眾生的大船,只要真心歸投依靠三寶,進而依教修行,便能脫離三界火宅、六道苦海,甚至成佛。
  • 要想覺悟從皈依三寶開始
    人生也是如此,只有依靠佛、法、僧三者的力量,才能夠離苦得樂,到達自在解脫的佛國淨土,所以佛法僧稱為三寶。淨土有很多:西方彌陀淨土、彌勒淨土、東方藥師淨土……為什麼說不能心外求法?因為「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是《佛說維摩經·佛國品》的內容!
  • 皈依是什麼意思
    在《法句經》說到:若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由於「正智慧」會了悟四聖諦:「苦聖諦」,「苦因聖諦」,「苦滅聖諦」,「趣向滅苦之道聖諦」,此皈依才是安穩,此皈依無上。如是皈依者,解脫一切苦。換句話說,皈依佛法僧,我們將會有一個因緣,能夠達到一切苦的止息。
  • 大圓滿龍欽寧提皈依境觀想圖詳解
    僧寶是由一切修持佛陀所示現之道路者所組成。    內在的三寶是指三根本:上師是加持根本、本尊是成就根本、空行是圓覺事業的根本。雖然名相迥異,但三根本與三寶毫無分別。上師即佛、本尊即法、空行與護法即僧、就極內層而言,法身是佛、報身是法、化身是僧。    作皈依時,我們觀想在自己前方是皈依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