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誨我們,時時「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法句經》說到:若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由於「正智慧」會了悟四聖諦:「苦聖諦」,「苦因聖諦」,「苦滅聖諦」,「趣向滅苦之道聖諦」,此皈依才是安穩,此皈依無上。如是皈依者,解脫一切苦。
換句話說,皈依佛法僧,我們將會有一個因緣,能夠達到一切苦的止息。但是要達到這一切苦的止息,你並不能夠依靠任何人,你必須親身的精進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奮鬥,修習這「道諦」,或者說「八聖道分」,你才能夠證得智慧,或者說就是指「道智」,才能夠讓你了悟,或者說是證悟「四聖諦」。證悟「四聖諦」之後,一個人才能夠根除一切煩惱,達到苦的止息。只要煩惱還沒有被根除,一個人將不能夠遠離一切苦。
我們是非常幸福的,有這個因緣皈依佛法僧,我們應該珍惜這個善緣。但是一個人如果不正確了解皈依的意義,那麼他很可能還是停留在追求外在力量的保佑,給他一切平安。在其他信仰中,很多時候人們帶著一種「求」的心態:求平安,求受到保佑,沒有危險等等。但是佛陀教誨:如果你要真正遠離一切危險,生活平安幸福快樂,得到保佑,證得真實的皈依,那麼你必須親身的努力,依照佛陀所指出的一個方法,你才能夠真正達到最上最安穩的皈依。《清淨道論》有舉出種種譬喻,從這些譬喻,我們將能夠了解:在佛法的教導,我們並不是向外求,如向外祈求平安等。所以一個人還沒有正確了解佛的教導,他還是有那種向外求的心態,求三寶的保佑。
如果一個人沒有實際精進地去行善,他並不能夠真正得到最上的保佑,最安穩的保佑,或者說「皈依」。「皈依」,在巴利文裡就是指「Sarana」。「Sarana」這個詞的含意,包括受到保佑,受到庇護等等。在佛陀教誨中是指我們是各自的皈依,我們並不能夠向外求皈依。在《清淨道論》說到:「苦諦」如重擔,正如我們肩膀上的一重擔,如果你感覺到非常辛苦,承擔不住,你將如何做呢?你將會把它放下。所以說「苦諦」如重擔,「苦因聖諦」如負重擔,重擔放在你的肩膀上;「滅諦」如放下這個重擔。當你能夠把這個重擔放下,你就會感覺到非常輕鬆,感覺到鬆了一口氣,很舒服。「道諦」或者說「趣向滅苦之道聖諦」如放下這個重擔的方法。當你懂得把這個重擔放下的方法,你實際的去做,最後你就能夠把這個重擔放下,你才能夠過著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