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後要吃素?皈依的四點誤區

2020-12-23 湯圓學佛法

現在有許多人因為覺得佛門是勸人向善的,所以願意皈依三寶。但由於對佛法的不了解,所以知見上也有一些誤區。比如說:

第一點誤區:認為皈依以後就必須吃素。

作為三寶弟子吃素當然是好的,既體現了佛弟子的慈悲,還有利於身體健康。但是要告訴大家,吃素並不是皈依的要求,乃至受了五戒都沒有要求一定要吃素。五戒的不殺生,只是說你不要親自去造殺業,跟吃素是無關的。只有受了菩薩戒的弟子,才在戒條上明文規定說要吃素。

第二點誤區:以為皈依三寶以後就是要出家。

真正的出家是要捨棄世間一切的家庭人際關係,把自己的生命依託在弘揚佛法和修行解脫上。出家要具足非常深厚的福德善根和因緣。我們皈依三寶,只是說我想學習佛法,了解佛法而已。並不是說皈依後就一定要出家,就沒有了婚喪嫁娶傳宗接代這回事了。反而是皈依三寶以後,你正好成家,然後帶動全家都來皈依三寶。這是多好的事啊。

第三點誤區:自己把自己看得太低。

比如有人說,我這個人業障深重,跟皈依沾不上邊。這種自我貶低是一種錯誤的見解。其實正因為我們不行,所以才要走進佛門,才要皈依三寶,在佛門中改惡修善,修學圓滿。如果我們一切善法都具足了,都快成佛了,那還要皈依幹嘛呢?

第四點誤區:就是執著一些我慢的見解。

比如一些人認為說:我心中有佛就可以了,不拘於這個皈依的形式了。這是一種很典型的邪見。要知道,形式也是心的一部分,如果沒有這個形式,怎麼體現你心裡有佛呢?我們所有的形式,我們每天的生活狀態、人情來往,都是我們心的體現,乃至於現前這個世界都是我們心所現的。你既然心裡有佛,為什麼在形式上就沒有了呢?

總之,希望我們的四眾弟子都能夠有擔當精神,跟所有的有緣去分享皈依的法喜,正確地去講解正知正見,消除大家知見上的誤區,使佛法更健康的發展。讓更多的眾生有緣接觸到三寶,獲得這種皈依三寶的法喜。

相關焦點

  • 為何明星們都皈依佛門?
    《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說:皈依三寶所得的功德之大,若具足四事供養,乃至建七寶塔供養舍利的功德,尚不及皈依三寶所獲得的功德之百分之一。「夫三寶者,千生難遇,萬劫難逢,皈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譬如靈丹之妙藥,療百病而蠲除。冥冥黑夜中,三寶為燈燭;滔滔苦海內,三寶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寶為雨澤。」由此可知三寶的功德。
  • 命中注定的皈依
    小鍾負責「新鴛鴦蝴蝶夢」的整張混音工作,我們在一起工作了兩個月了,兩個月來我們聊天的內容,不是音樂就是女人,今日一見,黃安先生的改變未免也太大了吧!「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其實三天不見黃安可也要注意喔!他又不曉得飄到什麼思想國度去了。在這個世界上,對於我快速的轉變,唯一不會大驚小怪的,恐怕只有我老婆小丘吧!在我身邊的她清楚的看到;我是多麼的用心學習!多麼熱愛自己的生命。
  • 【皈依】什麼是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
    雖然未曾皈依三寶,他們卻依然自稱是佛教的信徒,我們自也不必否認他們的信仰。  有人主張:信佛只要心誠,何必一定要皈依﹖這種觀念,乍聽似有道理,實則不合要求。比如學生求學,首先要辦註冊的手續,否則的話,校中不會有其學籍,即使勉強旁聽,也不會得到學歷的文憑。
  • 何謂「皈依」,「作證人」要什麼資格,「皈依」的力量來自於誰?
    整個過程就是,B來到A的面前說他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講三次,然後A說好,B說善,這樣就結束了。在《大方便佛報恩經.優波離品》稱這樣的方式為「自誓決斷」,自誓就是自己發誓決斷。它裡面談到:「凡受戒法,以勇猛心自誓決斷,然後得戒。」這和戒律是一樣的。佛教的戒律是怎麼來的呢?就是自我發誓,旁邊那位老師只是作證而己。
  • 什麼是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
    雖然未曾皈依三寶,他們卻依然自稱是佛教的信徒,我們自也不必否認他們的信仰。有人主張:信佛只要心誠,何必一定要皈依﹖這種觀念,乍聽似有道理,實則不合要求。比如學生求學,首先要辦註冊的手續,否則的話,校中不會有其學籍,即使勉強旁聽,也不會得到學歷的文憑。
  • 皈依是什麼意思
    皈依是什麼意思佛陀教誨我們,時時「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 皈依是什麼意思?
    我們在生死輪迴的苦海中浮沉,依佛法來說,唯有佛、法、僧三寶才能做我們眾生的依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二、三皈依:(一)、皈依佛:我們皈依佛,向他學習與修學,以他為模範、為導師,這就是所謂的依靠了。另一方面,你我都有煩惱,誰都依靠不得,但是佛陀是個斷除煩惱的聖者,所以我們要皈依他。佛陀有大慈大悲的精神,他誓願度一切眾生,他會以各種善巧方便來接引依靠他的學佛者,所以我們要依靠佛陀。依靠佛陀並不是依賴佛陀,不能像小孩子依賴母親那樣,我們皈依佛是以他為導師,親近佛。我們要有生生世世見到佛的願心,希望能夠遇到佛陀。
  • 皈依後,怎麼更好的學佛?
    皈依以後就等同說我們是從外門踏入到內門的第一步,我們皈依之前會有很多錯誤的知見,然後走到皈依這一刻是非常不容易,也是自己善根的成熟。我們慢慢地對佛陀、對三寶產生了這種皈依跟信仰,但是光憑這種信仰學佛那是不夠的。
  • 明星信佛也尋常 那些皈依、出家的明星
    2007年8月任靜、付笛聲這對「知心愛人」一起受禮皈依了佛門。任靜承認自己和老公的確已經皈依,「但並不是出家。我們只是比較信佛,想去學習而已。」付笛聲任靜的兒子付豪也尊重他們的選擇。2010年4月,新加坡歌手黃義達以出家形式解脫長達兩年多的抑鬱症。
  • 凌川夏被爆已皈依佛門,盤點皈依佛門的演藝圈明星
    凌川夏皈依佛門近日,有網友從凌川夏早期微博中扒出凌川夏皈依佛門時發出的照片,原來早在2015年9月12日凌川夏就已在北京龍泉市皈依了佛門,資料顯示凌川夏皈依師為中國佛教協會主席、北京龍泉寺住持方丈學誠法師。
  • 你以為自己皈依了,但可能並沒有!
    (《戒律學綱要》第一章「三寶與皈依」,第29頁)3、說時必須自稱名字。受皈依的根本目的在於向三寶求救,所以三寶以「救濟為義,由彼為依,能永解脫一切苦故。」(《俱舍論》卷十四,第21頁)《瑜伽師地論》說:「齊四緣故,說能皈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別故;三、自誓願故;四、更不說有餘大師故。」
  • 皈依後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也許你是剛剛皈依的佛弟子對於皈依後該如何修行或者說皈依後該做些什麼並不是十分清楚對於皈依後的在家居士來說究竟該如何修學呢?如何學修才能幫助自我提升與減輕煩惱呢?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皈依後首先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恭敬佛寶平時,我們來到寺院好像很恭敬佛像,但心裡卻想的是「佛應當恭敬,可真佛畢竟沒有來呀,這只是佛像而已」......如果我們存有這樣的想法,當佛陀真的來時我們恐怕也很難做到恭敬,因為我們對其聖像都不一定恭敬,就很難說做到對其本尊的恭敬了。
  • 問師父:皈依之後還能再皈依嗎?佛弟子能有兩個法名嗎?
    問:有的法師說要發財就要念雨寶陀羅尼咒,怎麼看待這種說法?答:八萬四千法門各有針對性,都是方便手段。其它經咒有的作用,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都有。問:有人說: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說過成佛必須斷淫慾,是真嗎?答:聖道門是這樣。淨土門靠念佛必定往生,沒有條件。持戒減少逆緣障礙,建議至少不殺生不邪淫。問:如何法布施?
  • 智淑:皈依,讓心回家
    逃課,在大四下半年退學,和父母翻臉,甚至只要愛情不要他們。我認定,我的生命註定為愛我的人而活。我的人生始終在追逐被肯定,可不僅沒有找到永恆的真愛,更在尋求中起起落落。現在想來,這樣的人生註定坎坷,因為追求的不是究竟的安樂,並且與真正的幸福背道而馳。安樂和幸福並不是向外尋找,而是源自於內心。
  • 皈依了,你就賺大了!不信你看!
    答: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2、什麼是五戒?答: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3、三皈依和受五戒是一回事嗎?答:三皈依是三皈依,五戒是五戒,不是一回事。《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說:皈依三寶所得的功德之大,若具足四事供養,乃至建七寶塔供養舍利的功德,尚不及皈依三寶所獲得的功德之百分之一。
  • 皈依,不是拿到一本證那麼簡單
    四是解信,不管是對佛的解信、對法的解信還是對僧的解信,都必須清楚地知道其原因,換句話說,就是需要對「無上本師即佛寶……」三寶的功德有所了解,明曉三寶尤其是上師不欺惑這一點後誠信不疑。懷著真誠的信心而皈依者,就叫三皈居士,也就是前文中《皈依七十頌》所說「雖眾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的意義。
  • 澎恰恰、許效舜 皈依星雲大師
    人間社記者陳碧雲攝 在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指導下,兩人事先在後臺為即將到來的皈依典禮不斷演練,慎重程度,不亞於準備現場演出的排練。大師親自主持皈依典禮,除了鐵獅亮光樂團團員外,也邀請欲皈依的民眾一起共襄盛舉。
  • 要想覺悟從皈依三寶開始
    我們要去反省:一切唯心造!成佛、輪迴都是由心來完成的,不從心上入手怎麼可以呢?所以我們要想覺悟,必須從皈依三寶開始,否則不可以!同時,三寶是三個寶,不是一個,也不是兩個,而是三個,三寶具足,才稱為寶。如果只信佛寶,不信法寶,也不信僧寶,那就不叫寶了。三寶的「寶」是比喻,用來彰顯佛、法、僧三寶的殊勝功德。三寶殊勝無比!
  • 答問:佛教的皈依有幾種形式?
    網友提問:佛教的皈依有幾種形式?法嘉宗智回答密宗沒有四皈依。密宗任何一部經典從未把上師和佛法僧並列。密宗是講,皈依上師,皈依佛法僧。網友追問1問:你太無知了,連顯教的早晚課裡都有「四皈依」。而且密法裡有一個四皈依加行,念的就是「四皈依咒」,可能你沒有修過這個加行,所以,你不懂!答:您能把四皈依咒的出處找來麼?別管漢語還是藏語的大藏經。如果找不來,你算謗佛還是謗法?!
  • 皈依佛門之後該做什麼?
    皈依三寶,如同是生命重獲新生,只是發心學佛的開始,也是修行的基礎,相當於是到學校註冊,成為正式的佛弟子。而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發心皈依後三寶才剛剛在心中萌芽,若無進一步的呵護和灌溉,這株萌發不久的幼苗很快就會停止生長,甚至逐漸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