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後,怎麼更好的學佛?

2020-12-25 今日佛堂

皈依以後就等同說我們是從外門踏入到內門的第一步,我們皈依之前會有很多錯誤的知見,然後走到皈依這一刻是非常不容易,也是自己善根的成熟。我們慢慢地對佛陀、對三寶產生了這種皈依跟信仰,但是光憑這種信仰學佛那是不夠的。

我們說修學要遵循信、解、行、證,這樣的四個步驟。我們一開始依賴於對三寶的信仰踏入了佛門,但是我們這種信還沒有建立正信,那正信從哪裡來呢?那就有來自於我們的解,對佛法的深入了解,那這個時候我們難免要找一個老師。

大多數的人不管是皈依以後還是沒有皈依之前,都是憑著自己的興趣愛好,網上這裡看看那裡看看,這樣的學佛是不會成就的。為什麼這麼肯定地告訴大家呢?因為你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在學習佛法,那你是永遠找不到路的。如果憑著自己凡夫的感覺跟知見都能成就解脫的話,那佛陀就不用出世了。所以,正見跟智慧是需要傳承的。

學佛以後,你更應該是否定自己,而不是去肯定自己的感覺,第一個階段一定要做否定自己的工作。因為我們凡夫在無盡的輪迴當中有很多邪知邪見,不正確的思想,或者是非常膚淺的思想。你就憑著這一種去學習,那你所吸引的也都是不會太好的知見。

我們應該學佛以後,先認識自己的問題,我們的貪、嗔、痴、慢、疑、邪見,問題在哪裡?這等於說是我們的病先要把病根找出來,然後再去找藥,這個藥是為病而來的。如果你沒有這個病去吃這個藥,那不就變得病上加病了。把這個佛法是當作心靈的良藥,那這個時候如果找不到好的醫生,你靠自己配藥,那是多麼危險的事情。

就像佛陀講的法,我們就把它比喻成藥引子吧,那你自己又不是醫生,也不知道這些病在哪裡,盲目地跑到藥房抓著藥就吃,那是很危險的事情。其實親近善知識,就好像找到了一個醫生。他可以針對你的病,給你開一些藥方,把你這個病治好以後,要不斷地開出新的藥方。

每個人學佛在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還是高級階段,他都有不同的學習內容,跟社會的修學也是一樣的。基礎都沒有,你怎麼往上走?就像蓋房子,你一樓都沒有蓋,你怎麼蓋二樓、三樓?蓋上去也是空中樓閣,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大家如果真正想追求解脫,那你要找到有緣的善知識,要依止善知識,一步一步好好修行。因為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時間浪費不得啊!

我出家二十多年,曾經看到我剛出家時候認識的那些居士,二十多年過去了,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進步。這真的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但是報德寺經過這兩年,師父對有一些專門想學佛的人去指導的話,他們的進步就特別快,兩三年工夫就能上路。

一個修行的人如果真正上路了,那修行就簡單了,最難的就是還沒有找到路。打個比喻,我們要到達目的地,你還沒有上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沒有到之前就迷路了,你上不了這個路,你怎麼去目的地呀?這個時候需要一個導遊把你引到這條道上,當你開上這個高速公路以後,你前面的路就平坦了。

「迷時師度,悟時自度」,一開始如果沒有良師的指導,我們要摸到路是很難很難的,所以我們必須找到自己有緣的善知識,然後快速地走上高速公路,在高速公路上繼續前行,他就會到達目的地。

當然皈依以後,要以五戒作為我們的生活準則,這個也是非常重要。不然的話,你學佛以後,你這個不老實的身體會給你惹很多麻煩。你每天處理麻煩都來不及,哪能安下心來去求道?所以把身體管好,把精神的目標找好,這個時候各行其道,最後達到身心的統一,那你就可以證得解脫。

相關焦點

  • 學佛問答:不小心誤入神廟祈禱,會不會失皈依體?
    弟子問:「我們佛弟子由於不認識寺院,誤入神廟當中,向神靈祈求保佑我事業順利承辦,後來才知道佛弟子不能拜神靈,不能皈依神靈」,問這個問題是不是失皈依體?不失皈依體的,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不是寺廟,進去磕頭燒香。那怎麼叫失皈依體?
  • 當別人知道我學佛後……
    不知道您是否觀察到這樣一個現象:很多人皈依、學佛後都有意無意地避免公開這個事實並不是因為對佛法沒信心03其實呢…… 信佛、學佛、皈依、出家……並不是一回事。信,有正信、迷信、邪信之分;信佛,也不等於在學佛;學佛,分在家學、出家學;皈依,只能說明對三寶具足信心,以此作為安頓身心的指引,並非意味著出家,更不是不能結婚,進行正常的世俗生活。
  • 皈依佛門之後該做什麼?
    皈依三寶,如同是生命重獲新生,只是發心學佛的開始,也是修行的基礎,相當於是到學校註冊,成為正式的佛弟子。而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發心皈依後三寶才剛剛在心中萌芽,若無進一步的呵護和灌溉,這株萌發不久的幼苗很快就會停止生長,甚至逐漸枯乾。
  • 【皈依】什麼是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
    如果不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當然也可以學佛,但皈依後不論在心態、生活、習慣方面,都有善友、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來協助、加持你。  所以意志薄弱,信心不足的人皈依三寶,就會增強你的意志與信心。  我們相信,在所有的佛教徒中,大部分是沒有皈依過的;因為,皈依了三寶的人,固然會燒香拜佛,但會燒香拜佛的人,則未必已曾受過三皈的儀式。
  • 皈依三寶 (上)|學佛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行法,獲6點殊勝利益!
    專欄35期:佛緣專欄:皈依三寶 (上)編輯:賢護若有貧窮人 無財可布施見他修施時 而生隨喜心隨喜之福報 與施等無異~(《過去現在因果經》)皈依三寶,看似是尋常事,實是學佛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行法。它彷如黑暗中見到光明,孤獨 中見到溫馨,絕望中見到希望,它是人生重要的意義,無盡的寶藏,可靠的依怙。
  • 皈依佛門的明星名人
    我們身邊越來越多人皈依佛教,在明星名人中也不例外,他們當中有信佛的,有學佛的,更有將佛法當成自己終身事業的人。     劉德華是位虔誠的佛教徒,--法名慧果    劉德華是臺灣靈巖山寺妙蓮老和尚之皈依弟子。據劉德華說,家中父母是信佛的,自小亦有接觸佛教,但都是去寺院拜佛、參觀、遊覽而已,對佛教教義可以說是一知半解。真正認識佛教和皈依佛教,作為自己的宗教信仰,都是近這幾年間之事。
  • 都知道學佛,可你知道《心經》是怎麼念的嗎?
    即使不學佛,很多人也都知道佛教幾部經典《金剛經》、《地藏經》、《心經》等,也都知道佛教幾位慈悲度世的佛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如來佛祖、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還有事件以肉身廣益佛法度化眾生的著名禪師如:達摩祖師、法海禪師、玄奘法師等。進入佛門後,到底哪部經書在佛弟子心中位置最高?
  • 皈依後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也許你是剛剛皈依的佛弟子對於皈依後該如何修行或者說皈依後該做些什麼並不是十分清楚對於皈依後的在家居士來說究竟該如何修學呢?如何學修才能幫助自我提升與減輕煩惱呢?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皈依後首先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恭敬佛寶平時,我們來到寺院好像很恭敬佛像,但心裡卻想的是「佛應當恭敬,可真佛畢竟沒有來呀,這只是佛像而已」......如果我們存有這樣的想法,當佛陀真的來時我們恐怕也很難做到恭敬,因為我們對其聖像都不一定恭敬,就很難說做到對其本尊的恭敬了。
  • 一個人學佛,真的是一家人都有福!
    怎麼還這樣?」你就告訴他們:「信佛的人咋樣?我們信佛的人還是人吶,因為信佛,我們知道自己有毛病和缺點,所以想改變。信佛後心中有佛,懂得謙虛、懂得懺悔、懂得要去改正,這點就比不信佛前強。」所有的佛弟子都有七情六慾,都有自己的煩惱和習氣,畢竟還不是菩薩,不是佛,怎麼可能沒有情緒呢?怎麼可能不犯錯呢?連出家師父也經常會有情緒,更不要說弟子們了。如果皈依之後馬上變得和佛菩薩一樣境界了,那學佛也太簡單了。
  • 什麼是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皈依(佛教解釋)皈依,是佛教徒的基礎入門。為皈投或依靠的意思,受到三寶的加持。三寶指佛、法、僧:佛為覺悟者,法為教義,僧為延續佛的慧命者。皈依的解釋皈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皈是迴轉,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迴轉依靠,或皈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皈依,所以皈依兩字,也不是佛教之所專用。小孩子皈投向他母親的懷抱,依靠母親、信賴母親,所以能有安全之感,這一安全感的產生,便是出於皈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皈投信賴而能產生安全感的行為,均可稱之為皈依。
  • 凌川夏被爆已皈依佛門,盤點皈依佛門的演藝圈明星
    凌川夏皈依佛門近日,有網友從凌川夏早期微博中扒出凌川夏皈依佛門時發出的照片,原來早在2015年9月12日凌川夏就已在北京龍泉市皈依了佛門,資料顯示凌川夏皈依師為中國佛教協會主席、北京龍泉寺住持方丈學誠法師。
  • 張國立(法名:常升)——學佛的大道上勇往直前
    用佛教的觀點來說,他此行正是因緣際會,機緣成熟,使已經具足善根、福德的演藝明星與德高望重的佛學大師相見、相識。張國立與聖嚴大師一見如故,交談投合。聖嚴大師願意收張國立為徒,張國立傾心拜聖嚴大師為師。於是就有了開頭所說的張國立參加皈依儀式的動人場面。  在皈依儀式上,張國立表示願意終身學習佛法。聖嚴法師為張國立起法名「常升」,並贈送張國立一套《禪修菁華集》。
  • 皈依是什麼意思?
    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以世間法來說,我們可以依靠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等;但依佛法來講,以生死的觀點來看,這是沒有用的,因為你我都還在生死輪迴之中,怎麼能做別人的依怙呢?比如,兩個不會遊泳的人同時跌進海中,誰能夠搭救、扶持誰呢?我們在生死輪迴的苦海中浮沉,依佛法來說,唯有佛、法、僧三寶才能做我們眾生的依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
  • 【學佛問答】經常做夢作為陰界之主在陽界巡查是怎麼回事?
    學佛有問必答:個人所夢見的,不代表客觀事實。一切眾生包括鬼王,都受業力的牽引在六道中輪迴不止(佛菩薩示現的鬼王除外),在業力的主宰下,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除了念佛靠佛力解脫生死輪迴。三界之內(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大梵天王管轄,而大梵天王已在佛陀的教化下皈依佛陀。
  • 邁向正覺(五)學佛皈依處
    -學佛皈依處  ─陳舒如─  後學出生在北部製作磚塊窯場的單純家庭,父母親不僅單純、善良、老實,每天為了生活、為了養育孩子努力的工作打拼,而且對祖父母的至孝及身體力行,成為子女們學習的好榜樣。在當時,精舍的師父以及師兄、師姊都覺得我怎麼跟大和尚這麼沒有緣分;當時的我也覺得,自己真是沒有福報,不能供養大和尚。  那時的我幾乎每天就家裡、精舍兩頭跑,天天都很忙碌。但在忙碌當中,自己就利用下午大家休息的時間,到大殿內讀誦佛典。
  • 皈依了,你就賺大了!不信你看!
    公案啟示:從前一個盜賊被主人逮住,主人一邊念皈依偈一邊用棍棒打他,(每念一句打一下)如念一句皈依佛,打他一下,(這樣四句皈依全部念完後)將他釋放了。盜賊想:釋迦牟尼佛恩德很大,幸好皈依偈只有四句,如果皈依偈有五句的話,我可能已被打死了。在他心中好象皈依偈的聲音與疼痛成了無二無別,並且腦海中一直迴響著朗朗的皈依偈聲。
  • 學佛版「我們是誰」,辣了眼睛戳了心…
    近日,一組學佛版的「我們是誰」刷爆了小編的朋友圈,辣了小編的眼睛,戳了小編的心,整理了發上來,大家看看,有沒被戳到
  • 學佛,修行的方法——一門深入
    作為大乘行人,一定要生發這個誓願,用作我們學佛人,盡未來際行菩薩道的動力。每個人的根機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認識然而我們亦要了解自己的根機水平:處五濁惡世的凡夫,智慧淺薄,福德陋裂,壽命短暫,身心浮躁,生存壓力大,一門專修都難以深入堂奧,怎麼能夠奢談八萬四千法門都有通達呢
  • 你以為自己皈依了,但可能並沒有!
    (聖嚴法師《學佛知津》「僧人的姓名源流」,第129頁)而給在家人起法名,卻往往容易產生某某是我的師父,我是某某派的弟子的錯誤認識。嚴格說來,如果師長僅僅只為求受皈依者授皈依,作皈依的證明師,而不是求受皈依者的依止師的話,是沒有資格為求受皈依者起法名的,因為求受皈依者皈依的是一切的三寶,並非一師一派。
  • 皈依後要吃素?皈依的四點誤區
    現在有許多人因為覺得佛門是勸人向善的,所以願意皈依三寶。但由於對佛法的不了解,所以知見上也有一些誤區。比如說:第一點誤區:認為皈依以後就必須吃素。但是要告訴大家,吃素並不是皈依的要求,乃至受了五戒都沒有要求一定要吃素。五戒的不殺生,只是說你不要親自去造殺業,跟吃素是無關的。只有受了菩薩戒的弟子,才在戒條上明文規定說要吃素。第二點誤區:以為皈依三寶以後就是要出家。真正的出家是要捨棄世間一切的家庭人際關係,把自己的生命依託在弘揚佛法和修行解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