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一個節奏很快的城市,一個讓你步履不停的城市。
曾經看完"人間失格",看見萬物皆覺可愛,然此書功效維持沒到一個月,又陷入忙碌的混沌當中,周而復始,自嘲心量修行尚淺,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
臺灣遊學之行對個人的衝擊不算小,剝開雲霧,重新找到了自己。
從走進這幾個建築師開始.
青山周平(日本)
去聽課時,選擇了離他最近的地方,白色襯衣,深色休閒褲,時不時將頭髮往後面捋兩下,像個羞澀的大男孩。
講著他在北京胡同生活的體驗,講著瑣碎的日常給他創作帶來的衝擊,胡同裡光著臂膀的男人,胡同裡共享沙發,哪怕這細小的事物,他都能捕捉到養分,他背著包走走停停,體驗著,感悟著,創作著。
他說:我不是特別會交流,很不擅長跟陌生人聊天、打招呼。可能我從小就對自己的交流能力沒自信,在現代的社會空間裡也一直沒找到讓自己舒服的社交空間。
現在我長大了,當建築師了,潛意識裡也許想創造一個讓自己最舒服的社交空間。所以,我會一直思考那個鼓勵自如交流的公共空間。
如今他所引領的"胡同文化"已生根發芽.
何武賢
何老師說:我是個導演。
他著迷於膠片給他傳達的靈魂衝擊,而膠片和他的作品一樣,只是傳達創作者人生哲學的具象載體。
他說:30年前,他過得很矛盾,不是太好,感受生命的無常,思考人生的道法,矛盾掙扎,躲進寺廟,卻又不斷自我批判。30年後,終於找到了自己,他說,人生和摺紙一樣,還有很多面,學會和自己和解,30年後,心生安定的力量,過得舒服了很多。
他說:大隱隱於市,於是他將工作室用竹子圍起來,藏匿在市井之中,光影婆娑的午後,我們在聽一個做建築的老人家,深情的講著他的人生感悟,這種感悟始終流淌在他的作品當中,他說他喜歡創作。我知道,作品是他與"觀眾"交流的媒介,如電影一樣,他要履行他和觀眾的「契約」。
臨走時,他不忘提醒:記得二次創作,學會做個"導演".
這樣一個收穫無數榮譽卻又樸實無華的建築老人,讓我幾次溼了眼。
竹林包圍的山隱建築事務所
何老師早期手繪
何老師分享內容節選
林憲慶
林瘋子
蘭陽博物館的建築很別致,在博物館,還沒來得及好好審視建築的構造美,就被博物館裡面表達的宜蘭文化吸引了。
博物館外的龜山島
車上隨拍
我想林老師將自己的熱血揮灑在此,也是如此吧。
從博物館出發,去到鄉野間,見到了林老師,他披著頭髮,帶著一副方框眼鏡,穿著寬大的T恤,腳踩人字拖。如此奔放,如此灑脫。
他把根生在了這美麗的鄉野間,這裡坐落了幾十座民宿主題的建築作品,穿梭在他的水泥盒子裡面,被創作者表達的空間感深深折服,這裡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僅僅是利用空間和鄉野自然的穿插關係,打造了一個又一個與自然對話的空間。
然而這裡並不為多數人知道。宜蘭雖美,但經濟卻遠不如發達地區,如此多的建築體塊,運營成本不低,如此瘋狂的行徑,恐怕也只有他一人了。
臨走時,我對老師說:您真的很可愛。
他說:保持天真,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鄉野中的水泥盒子
林炳輝
食養山房
在林炳輝的眾多身份標籤中,現在,可能更多的人會稱呼他為「茶人」,儘管更早的時候,他其實做的是建築設計相關的工作。在二三十年前,林炳輝放棄了自己當時還不錯的設計師工作,回到鄉村開起了自己的民宿,那是最早第一期的食養山房。
從新店,到陽明山,到今天新北市汐止區最為人所知的第三期食養山房,林炳輝跟著空間一起完成了成長。
而在他看來,如何跟自己的惰性對抗,去面對,去超越,也是一個契機。
夜幕下的食養山房
伊東豐雄(日本)
臺中國家歌劇院
工作人員介紹說,歌劇院的創造靈感來源於伊東豐雄和太太的西班牙之行,讓他對曲線和涵洞有了新的渴望,而歌劇院則實現了他對這種構造所有的幻想。
這是一座曲牆、無柱、無梁的混凝土建築,全院有58個"曲牆",稱為"美聲涵洞"奇蹟般的建築,也是 全球難度係數最大的建築之一。
臺中國家歌劇院
走進他們,走進這些建築師們,你也許會和我一樣,在很多個不經意間,靈魂都在顫抖,熱淚盈眶,建築只是一種表達的媒介,卻讓你看到了他們閃耀的靈魂。
臺灣,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孕育了這些可愛的人兒,我想,我們來日可期.
而末一,帶著這些匠人的深情於執念,再次出發.
謝謝關注,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