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到底有沒有區別於公共空間緊密結合的土壤,能夠讓孩子們健康成長的環境?
有些話,我們已經說過千萬次,或許,語境並不溫柔,甚至很尖銳,或是振聾發聵!
只是,我們再也沒有更多力量扭轉已經發生的悲痛!
不知道從何說起,我們對於孩子教育的問題,實在是感到無助。
直接聯繫到活生生的悲劇——四川瀘州一個小區,一位小學生留遺書後跳樓輕生!
今天,同樣在發生著過去非常焦慮的事情,或許我們更為擔憂,是否明天、後天,還會有著同樣的狀況。
是啊,學校要績效,家長要成績,孩子壓力確實很大。
可是,這一切主要還得靠家長改變觀念,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凡,只要健康快樂就好。不是嗎?
誠然,我們沒有誰,願意落戶,因為我們始終都在接受一種超前的成功教育——我們必須跑在別的同學前面。
真的跑越快,就越好嗎?
若是體力跟不上,難免發生意外。
還記得今年10月份,熱搜在探討「小學生跳樓致殘」一事。當時法院判定與教學不當有關,然而,涉事老師確實需要反思。自古因材施教,對每個學生都要有適應其個性的教育方法,到如今,仍舊具有借鑑意義。
據說,這名同學生前留下絕望的字條,
他的筆記上寫著:「我活得很累」「我早就絕望了」等等。
仔細想想,我們是否都跑得太快,以至於孩子們跟著感受到心累,不想要繼續往前飛。
我們實在心痛,卻又反覆做著傷痛他們的事情。
多希望,家長們可以放開孩子,讓他們自由飛翔,其實成就高或者低,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或者說,是不是沒有考上名牌學校,就不配做自己的孩子呢?顯然,我們都需要認真反思這些問題。如果我們越來越以功利心追求孩子的「幸福感」與成就,其實也是在歧視那些分數沒有達到要求的孩子,不是嗎?
那麼,是否可以理解為我們的意識尚未覺醒,甚至已經到了逐漸消費「孩子成績」的地步?
很可怕,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一邊快樂成長,一邊又可以拿到好成績。
就目前整體的學習狀況看,總會在競爭裡面失去優勢的,需要我們每個人都仔細考慮,是不是可以降低對孩子的期待?
至少,從一次成績開始。
儘管說起來容易,但是真正可以照著孩子的心願做事的父母,還是比較少數的吧。
大部分家長也是親自經歷過「996」的重壓,希望孩子從小優秀,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其實當年的「我們」,何嘗不是渴望被父母和身邊的親人理解呢?
我們不能將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繼續強加給孩子。
綜合看上述的悲劇,希望我們早一些從教育焦慮中走出來,可以成就每一個孩子做更好的自己。
(註:圖片來自網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