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文主義思考
伍迪·艾倫的作品中,都會流露出對人生命題,困惑的思考、應激的絮叨以及下意識的自嘲,甚至苦惱和乾癟的笑聲。《安妮·霍爾》看似是講述了一對愛侶的情感故事,事實上,則是再現了一段生活狀態。關乎於自身和生活、愛和相處以及彆扭乖戾的前行,期間充斥著無盡的困惑、緊張的探求以及莫名的焦慮,於荒誕中辨識,在混亂中碰撞。
影片中的艾爾維·辛格無疑是伍迪·艾倫的翻版,從艾爾維·辛格的身上,充分體現了伍迪·艾倫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點。作為一個有點神經質的紐約喜劇家,艾爾維·辛格的內心世界是十分奇特的,他有很多獨到的見解,游離於知識分子和「反智主義」之間。他具有一定的思想,但是焦躁易怒,他不能容忍一些自以為是的人誇誇其談,他是一個會投反對票的人,具有鮮明的態度和觀點。
因為個性的緣故,他因為錯過了片頭,而放棄了整部影片。他看上去很聰明,但是他走進死胡同就出不來。為了鼓勵安妮·霍爾加強素養,他很強勢要 求安妮·霍爾看許多死亡之類的書籍,兩次帶她去看《悲悼與憐憫》這部黑白紀錄片。於是,艾爾維·辛格和安妮·霍爾只能各走各路。
片尾安妮·霍爾帶著她的新男朋友去看《悲悼與憐憫》的描寫,體現了在人的生命中永遠都有一段久住的傷痕,就像很多人混過女文青後成了敏感型的女作家一樣,這些傷痕夠她們一輩子舞文弄墨,並自視甚高,變得更加褊狹。這部漫不經心的作品沒有太多明顯的敘事線索,只是一些瑣碎的生活片段,回憶、對白,卻頗具代表性,既有現實也有感悟。通過運用一些經典的光影手法,如: 安妮· 霍爾的夢想和現實。同時,伍迪·艾倫還利用了分割銀幕、卡通幻想、抽離旁白等後現代主義的敘事技巧,並融合了閒散戲謔、荒誕的氣息,使整部影片很有趣,不那麼炫耀刺目。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後的法國電影中已經包含了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反叛精神,也使用了很多後現代的敘事技巧,比如拼貼、打破「第四堵牆」角色直面觀眾講話、加入電視採訪等顛覆傳統電影敘事的手段。現在後現代主義電影作品常常採用紛繁混雜的拼貼方式、誇張離奇的情節結構、反諷和戲仿的解構方式、黑色幽默的暴力詩學等手段。在影片《安妮霍爾》中伍迪·艾倫也使用了卡通動漫、分割銀幕、電視採訪等後現代主義的敘事技巧,並且還融合了離奇、荒誕的氣息,使整部影片雖然是一個愛情悲劇但不失詼諧幽默。
時至今日,觀眾的審美能力與日俱增,傳統的敘事結構及方法已經不能滿足觀眾對影視作品的審美需求。而後現代敘事手法則是對傳統的顛覆,在敘事結構上也是打破了傳統線性的敘事結構,善於拆分甚至消解敘事結構,帶給了觀眾新鮮的體驗。正如伍迪·艾倫在《安妮霍爾》中所做的更加注重影片中的手法技巧與語言表達,消逝的愛情主題最終伴隨著零散的記憶碎片、混雜的情節結構,在鏡頭語言中形成一種後現代的碎片化、狂歡化的敘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