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軸線,統領全城,明代北京城和中軸線是如何建成的?

2020-12-27 手機鳳凰網

目前,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同時今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首都博物館等機構也舉辦了類似主題的展覽,向人們介紹了明初北京城的建城歷史。

根據史料記載,有關都城中軸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而北京城中軸線的規劃,始自元代而成於明代。在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有序推進時,有必要對北京城以及這條中軸線的建成歷史做一些回顧。

永樂遷都 奠定大明百年基石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即位,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是為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政權,大力提倡儒家的倫理道德和封建禮制。在定鼎金陵之後,歷時21年建成應天府城,城垣有四重,分外城郭、內城、皇城和宮城,應天府城是我國建城史上的孤例。內城南面和西面緊貼秦淮河,東傍紫金山和玄武湖,有城門13座:外城郭東包紫金山,南包雨花臺,西北兩面直面長江。

應天府皇城位於城之偏東,中有宮城。其外朝三大殿為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後有乾清宮、坤寧宮等(建文帝時在兩宮之間加築了省躬殿)。午門外御道兩側,東為太廟,西為社稷壇,承天門前御道兩側排列著中央官府:東側是宗人府以及吏、戶、禮、兵、工五部,西側是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後來,應天府皇城的規制,也成為北京城的重要參考。

▍明南京城地圖,北京城沿襲了南京城的規制

不過,定都南京後,全國並不太平。一方面為了防止倭寇,在沿海地帶陸續建造大小城堡和海防基地。另一方面,為了防禦蒙古貴族武裝的南擾,明朝又動用了大批人力、物力修築長城,建造關隘,前後延續近20年之久。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八月,徐達、常遇春率軍突破齊化門攻下大都之後,朱元璋立即把它改名為「北平府」,取「北方太平」之意。但實際上當時北方仍有「大元帝國」的存在,且他們念念不忘大都。元順帝曾作歌曰:「失我大都兮,冬無寧處;失我上都兮,夏無以逭(huàn)暑……」

何況,元將擴廓帖木兒(王保保)還在太原擁有陝、晉軍之殘餘,時時企圖進攻大都。誠所謂「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裡也;資裝鎧仗,尚賴而用也;駝馬牛羊,尚全而有也……元亡而實未亡耳!」因此,為便於軍事上的防守,徐達等將領在攻佔大都後,便把大都北部曾遭火災而顯得比較空曠、人口也較稀疏之地讓出——將北城牆南退5裡,並以依海子(積水潭)東流的一條天然小河(西壩河)作為護城河,在其南側砌築新城垣。其西段在遇到海子(積水潭)寬闊的水面時,為工程計,將水面最窄處與原西城牆相接,從而形成了一個斜角(即如今的西直門斜角),與此同時,還把積水潭西端的一部分水面隔在了城外(即後來的太平湖)。在將元大都北城牆南移之後仍保留二門,除此之外,還在北平周圍設「六衛」——大興左衛、大興右衛、燕山左衛、燕山右衛、永清左衛、永清右衛分兵把守。從此,「北平府」就比較太平了。

此時的北平府,雖不再是全國的首府,但是在政治上、軍事上仍然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所以,明初還建立了一個地方行政機構——北平布政司。

洪武三年(1370)四月,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燕王就藩北平。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駕崩,其長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史稱「靖難之役」,並於建文四年(1402)攻下南京,奪取帝位,是為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正月,明成祖升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這樣就改變了北平僅僅是軍事要地的地位,加強了其政治功能。不僅如此,為了恢復北京的經濟實力,明成祖即位之後不久,便下詔從山西、浙江、直隸等地移民充實北京。根據記載,當時給這些移民很多優惠政策,比如遷徙北京的百姓可免勞役三年,來這經商的商人可享受減稅的政策。

儘管明朝在南京建都已有三十多年,但北京畢竟是明成祖朱棣政治、軍事的根基所在,永樂帝更加重視北京的建設。再加上此時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崛起,蒙元貴族的殘餘勢力也不時南下侵擾。若不控扼北方的廣大地區,則難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北平重要的地理位置是永樂帝首先考量的因素,它背靠燕山山脈,南俯中原,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在軍事上有金湯之固。與此同時,北平與江南富庶之地又有河海漕運之便,可以彌補北平在經濟上的缺陷。因此,明成祖朱棣早就有意將都城遷至北平,並為此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永樂五年(1407)五月開始興建北京宮殿。不久,奉天殿等建築竣工,永樂八年(1410)朱棣到北京,在奉天殿接受朝賀。永樂十三年(1415)修筑北京城垣,第二年八月,修北京西宮(原燕王府),同年十一月,再次召文武群臣集議營建北京之事。此時,有公侯伯五軍都督等人上疏曰:「竊惟北京河山鞏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樸,物產豐富,誠天府之國,帝王之都也。皇上營建北京實為子孫帝王萬年之業。」還有人上疏曰:「伏惟北京,聖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裡,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誠帝王萬世之都也……伏乞早賜聖斷,敕所司擇日興工,以成國家悠久之計,以副臣民之望。永樂帝準奏。於是,更大規模營建北京城的工程由此開始。永樂十七年(1419)十一月,拓展北京南城,將原大都城的南牆(今東西長安街南側一線)南移約二裡(即今前三門大街一線)。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北京宮殿城池告成。

▍2019年首博「讀城——探秘北京中軸線」展覽上的中軸線模型 TAKEFOTO 供圖

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永樂帝便以北京為京師,正式遷都北京。明成祖詔告天下曰:「眷茲北京,實為都會,惟天意之所屬,實ト筮之攸同。乃仿古制,徇輿情,立兩京,置郊社宗廟,創建宮室,上以紹皇考太祖高皇帝之先志,下以貽子孫萬世之弘規。」

從以後的歷史發展來看,明成祖遷都北京是一項固國之舉。此舉與明王朝繼持大約300年的大一統局面,關係甚為密切。因為,北京可以就近指揮長城一線的軍事防禦,抵抗蒙古貴族殘餘勢力的軍事進攻,保證國家的統一政權,對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和發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對此,清乾隆帝在《御製過清河望明陵各題句》中,曾做了這樣的評價:「永樂十九年將遷都北京,諸臣僉雲不便。主事蕭儀、侍讀李時勉言尤峻切。成祖怒殺儀,下時勉獄。雖不無過當,然燕地負山帶海,形勢雄偉。臨中夏而控北荒,誠所謂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者。……故即位後決計遷都,卓識獨斷,誠非近慮者所及也。」

壓勝前朝 「悉如南京,高敞過之」

明永樂帝遷都北京,並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依據明臨濠(今安徽鳳陽)中都城和南京城的規制進行了改建。而規劃北京城的人就是原先規劃鳳陽中都城、南京城的李善堂、譚河等人。明代的北京城不僅體現了我國封建社會帝王之都的規劃設計思想,而且奠定了北京舊城的規模和格局。在北京城的發展歷史上,這是極為重要且輝煌的一章。

明城牆是在元大都城土城垣的基礎上拓展改造而成的。《順天府志》詳細記載了當時的情況:

「洪武初,改大都路為北平府,縮其城之北五裡,廢東西之北光熙肅清二門,其九門俱仍舊。大將軍徐達命指揮華雲龍經理故元都,新築城垣,南北取直,東西長一千八百九十丈(約合6048米)。又令張煥計度故元皇城,周圍一千二百六丈(約合3859米)。又令指揮葉國珍計度南城,周圍凡五千三百二十八丈(合17050米)。南城,故金時舊基也。……城門為九,南三門:正南曰麗正,左曰文明,右曰順承;北二門:左曰安定,右曰德勝;東二門:東南曰齊化,東北曰崇仁;西二門:西南曰平則,西北曰和義。」

明朝洪武年間,當北平尚未成為明朝的京城時,其範圍和城牆情況大抵如此。

朱棣在登基之後,初到北京,仍住燕王府內,即位於西苑元故宮的燕邸舊宮。稱帝之後,他便在燕王府宮殿上冠「奉天殿」等匾額,作為他來北京巡幸時的宮殿。

永樂五年(1407),他開始修筑北京宮殿,其中最重要的是修建宮城:紫禁城。據《明成祖實錄》記載,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北京城,「北京營建,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散壯麗過之」。

明代的紫禁城址沿用了元朝大內舊城而稍向南移,周圍加鑿了護城河,俗稱筒子河,一律用條石砌岸。隨後又拓展了元代皇城的南、北、東三面,從而擴大了紫禁城與皇城之間的距離。

最終修建好的紫禁城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60米,東西兩牆的位置仍因元大內舊址,只將南北兩牆分別向南推移了約400米和500米。紫禁城的四角有華麗的角樓,號稱「九梁十八柱」。紫禁城正南的午門,正是元皇城欞星門的舊址,午門內的金水橋亦即元時建築。在金水橋北還新建了奉天門(後改皇極門)。

另外,在元大內崇天門至大明門這一帶的舊址上,明成祖先建奉天殿(後改稱皇極殿),後又建華蓋殿(後改中極殿)、謹身殿(後改建極殿),是為外朝三大殿;其後為乾清門,內有後三殿即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均奠基於元代前朝大明殿的舊址之上。這前後六座大殿,像元朝大明殿和延春閣一樣,都建築在全城的中軸線上,佔據了最重要的位置。

▍鳥瞰故宮 資料圖片 TAKEFOTO 供圖

北京的紫禁城釆用「前朝後寢」的形制。前面是外朝的三大殿,後面是作為寢宮的後三殿和東西十二宮。其間的排列乃至名字都象徵著日月星辰。總之,當時的工匠們極盡各種方法來表明宮城是萬物的中心,是「天地會合、四季融和、風調雨順、陰陽交泰之處」,更是皇帝「屹立於天下中心,安撫四海萬民」之所在。

奉天殿前兩側有文昭閣(文樓)、武成閣(武樓),兩側有文華殿和武英殿。後三殿兩側設有東六宮和西六宮,合稱「十二宮」,是皇帝眾妃嬪居住的地方。東六宮在坤寧宮之東,以東二長街為軸線,分別左右對稱地排列為三組:由南向北依次為延禧宮、景仁宮;永和宮、承乾宮;景陽宮、鍾粹宮。西六宮在坤寧宮之西,以西二長街為軸線,分列左右對稱地排列為三組:由南向北依次為毓德宮(即長樂宮,後更名為永壽宮)、未央宮(後更名為啟祥宮)、翊坤宮、永寧宮(後更名為長春宮)、儲秀宮、鹹福宮。其北還有乾東五所、乾西五所兩組建築。

按照古制,皇宮的左側應是祭祀祖先的太廟,右側則是祭祀土地五穀神的社稷壇,即「左祖右社」的禮儀制度。

太廟於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太廟正門南向,內有三道長方形的朱紅高牆,內植以柏樹。第三道圍牆的大門稱戟門,門前有五座繞有石欄的漢白玉石橋,門外東有神庫,西有神廚。與太廟相對的是社稷壇,壇是用漢白玉砌成的三層臺,內鋪五色土: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央有兩段石柱,為象徵土地神和五穀神的「社主」和「稷主」。壇外繞的三重長方形圍牆,最內的一重稱「壝(wéi)牆」,四面均有漢白玉砌成欞星門。

歷時15年的建設,北京城基本竣工。其工程規模之浩大,耗費人力、物力之巨大,是難以想像的。北京皇城規模較之南京更為宏偉,布局更加嚴整。

紫禁城在內城中央,前朝為奉天殿,後宮為乾清宮。宮城後面正北築萬歲山,前方承天門兩側左為太廟、右為社稷壇。與此同時,承天門(清初改稱天安門)前開闢了一個完整的「T」字形廣場。這又是明代繼承元大都的舊制加以發展的突出例子。它是沿廣場的東、西、南三面修築的宮牆,把整個「T」字形廣場完全封閉起來。僅在東西兩翼各開一門,東曰長安左門,西曰長安右門,正南曰大明門。大明門兩側書有對聯一副:「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俯瞰北京中軸線(資料照片) 新華社/TAKEFOTO 供圖

自大明門內沿東西宮牆內側,修建了連簷通脊、黃瓦紅柱,帶有廊簷的千步廊,東西相向各百餘間,作為存放文書檔案的地方。中間襯託出「平如砥直如矢」的中心御道,亦稱「天街」,從大明門向北直達承天門。廣場兩側的宮牆之外,集中部署了為封建王朝行使政權的衙署,這些中央行政機構通過廣場與宮廷連為一體。

宮城的正北門稱玄武門,出門正北面有人工堆築的土山,名萬歲山(俗稱煤山)。正中主峰位置的選擇,正是元朝延春閣的故址,明成祖此舉意在壓勝前朝,所以又稱「鎮山」。煤山既在全城的中軸線上,又是內城南北兩牆的正中間。這座人為堆砌的制高點,成為北京全城的中心。登臨山頂,足以俯瞰全城。它在整體的宮闕建築上,雖然沒有明顯的實用價值,卻具有突出的象徵意義:在一種嚴正而又勻稱的類似幾何圖案的平面上,憑藉一個巍然矗立的實體,顯示這裡乃是封建帝王統治的中心。

在全城正南的郊外,永樂帝在中軸線的兩側興建了東西兩組象徵封建帝都所在的建築群:天地壇(後改稱天壇)和山川壇(後改稱先農壇)。

層層拱衛 一條軸線統領全城

當然,北京城的建設不止於明成祖,在他之後,又經過幾代帝王的建設,最終形成了北京城如今的格局。

據《明實錄·英宗實錄》記載,「正統元年(1436)十月辛卯,命太監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書吳中,率軍夫數萬人修建京師九門城樓。」這一工程進行了四年,直到正統四年(1439)才完工。此時的北京城牆不僅建築了城樓,門外還設立了箭樓,連月牙城也修起了城樓;城四隅立角樓,各門之外立牌樓。同時又加深了城濠,並用磚石襯砌兩壁。城門外原以木橋通渡,後全部撤去,改用石橋,並設立了水閘。這樣,整座城牆、壕溝已頗具規模。《明典匯》說:「煥然金湯鞏固,足以聳萬年之瞻矣。」

最初,城垣僅外側砌有磚皮。正統十年(1445),城垣的內側也統統用磚包砌了起來。九門的名稱除北城牆的德勝、安定兩門保留原名外,南面的麗正、文明、順承改稱正陽、崇文、宣武;東面的崇仁、齊化改稱東直、朝陽;西面的和義、平則改稱西直、阜成。城四角各置角樓一座。

明朝遷都北京之後,位居漠北的蒙古殘餘勢力經常南下侵擾,甚至迫近南郊。而這時的北京南郊不僅已建有天地壇、山川壇等建築,前三門外還有不少居民,商業也多已聚集,因此大臣屢有加築外城的奏疏。

嘉靖二十一年(1542),掌都察院毛伯溫建議:「古者有城必有郭,城以衛民,郭以衛城,常也。若城外居民尚多則有重城,凡重地皆然,京師尤重……今城外之民殆倍城中,臣等以為宜築外城。」

《明世宗實錄》載,「嘉靖三十二年(1553),京師外城動工。四月,嘉靖皇帝考慮外城建設工程浩大,不是一時能建完。嘉靖詢問大臣的意見,嚴嵩考察了一圈後提出了一個折衷之法,宜先築南面,俟財力裕時再因地計度,以成四面之制。」

外城的工程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完工。至此,北京城便在平面構圖上形成了一個特有的「凸」字形輪廓。完工後的外城,全長28裡,設門7座:正南為永定門,其東為左安門,其西為右安門;東向為廣渠門,西向為廣寧門;東、西與內城交接的兩小門,東為東便門,西為西便門。嘉靖四十三年(1564)還增修了各門的甕城。

▍北京城及中軸線簡圖

經過這次修建,外城的正南門永定門,便成為北京城中軸線的新起點。一條南端以永定門為起點,經正陽門、大明門、承天門、奉天殿(皇極殿)、華蓋殿(中極殿)、謹身殿(建極殿)、乾清宮、玄武門、萬歲山、地安門、鼓樓、鐘樓等建築,貫穿內外城,全長達7.8千米的中軸線便形成了。這是自秦漢以來,都城規劃建設中最長的中軸線。它猶如人的脊梁,不僅統領了北京全城均衡而對稱的平面布局,而且將封建帝都的規劃匠意——「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主題思想,最大限度地顯示了出來。

如今,你可以去崇文門內城東南角樓之間,考察一下,那段殘存的長約1600米的原汁原味的明北京城牆。然後再到景山公園的最高處——萬春亭去觀賞北京城以紫禁城為中心的層層拱衛的平面格局,你會看到,在大面積的綠蔭掩映下呈灰色的四合院,襯託著金碧輝煌的紫禁城,我把它稱之為「大面積的綠葉襯託著紅花」。

最後,再建議你走一趟永定門到鐘鼓樓這條中軸線,體味蘊含在其間的規劃匠意、文化內涵。通過上述的實地考察之後,你就能體會到有關專家提出的「整體保護北京城」的論點是多麼地高瞻遠矚。因為,北京老城原本就是一座有計劃的壯美城市。北京的建築形體同它的街道區域的秩序都有極大的藝術價值。

相關焦點

  • 漫步中軸線 覽盡京城八百年風月
    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樓,全長7.8公裡,是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是天安門城樓坐落在天安門廣場北端,建於明永樂年間,原名「承天門」,清順治年間改建後,改稱為「天安門」至今。天安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通高30餘米。城樓上房間分為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九五之尊」。
  • 《尋龍訣》聊聊北京城風水布局!
    紫禁城中軸線,是規劃紫禁城全部宮殿及北京城的基準線。紫禁城內的朝政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後寢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均位於中軸線上。其他宮殿若不建在中軸線上。也是嚴格按照對稱規則,分布在中軸線兩端。整個紫禁城建築都按照坐北朝南統一布局。太和門前的內金水橋造型像一張巨型的弓,也意味著金水朝拱護主的觀念。
  • 北京城的締造者--道衍大和尚姚廣孝
    像鴆摩羅什、唐三藏、達摩、慧能、鑑真等等,都是佛教天國星空中的永遠光芒的恆星。但真正能撬動中國歷史走向,決定一個王朝興衰的和尚,當數成吉思汗身邊的劉秉忠和明朝朱棣身邊的姚廣孝。北京城始於這兩位大和尚,定國都於北京城,功推這兩位大和尚。劉秉忠功成名就,圓滿收官,還俗出檻,終不為和尚,而姚廣孝始終如一,嚴守佛門清規戒律,終老圓寂。
  • 北京城東西對稱的布局究竟從何而來?
    打開北京城市地圖,就會發現有一條貫穿整個北京城的軸線,這條軸線貫穿城市南北,形成了北京兩翼對稱的城市結構和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格局。北京城中軸上的建築從南至北一字羅列,氣象萬千,巍峨高大,震懾人心。那麼,這兩塊石頭究竟有何來頭,它們又是如何影響北京城的文武布局的呢?以下內容節選自《紫禁城建築之道》,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紫禁城建築之道》,王子林著,故宮出版社2020年3月版。《周禮》記載朝門外設有嘉石和肺石人類的發展經過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石器是先民開拓疆土、抵禦異族入侵和狩獵的利器,並被賦予洪荒之力。
  • 我拍攝北京中軸線.「原創」
    明朝1420年建造,裡面的大鐘63噸重,它立在這裡600年了,沒有雄偉,沒有磅礴,孤零零矗立,是北京城最小的古建築,位於北京中軸線最北端,很多人去過北京,但是很少人看見這座鐘樓。據說67級臺階才能爬到懸掛大鐘的位置,我們沒有進去。毗鄰它的是鼓樓,「晨鐘暮鼓」,但是只在每年除夕,這裡的鐘聲才響起。鐘樓旁邊有蒼老的大樹,藍天鴿哨,幾個金髮碧眼的歐洲姑娘,騎自行車駐足仰望。
  • 江門城心軸線慢行系統要來啦!怎麼建?請您說!
    城市中軸線,是城市景觀、功能與發展的軸線,是城市的「主動脈」。院士路和白石大道交匯處將建設環形天橋城市中軸線是城市景觀、功能與發展的軸線,是城市的「主動脈」。記者從市城鄉建設局了解到,本次城心軸線慢行系統的設計大致將整個片區分為「城市之門」「城市客廳」「城市後花園」三個部分進行打造,著力構築展示城市公共服務功能與景觀特色的重點展示區,通過要素的改造升級,提升城市品質。
  • 北京美食:麒麟酥、糖卷果,北京城「起源地」走出來的早點鋪子
    而號稱「西廟」的護國寺廟會,曾是北京城最熱鬧的大廟會之一。也是當年的權貴最愛光顧的「娛樂」場所之一。  那時候的護國寺廟會熱鬧非凡,每到陰曆初八,北京城裡有名的小吃攤商都會匯聚於此。張大戶等十多個攤位商販組織起來,在護國寺的臨近位置,開辦了聚集北京城小吃精華的護國寺小吃店。  當地小吃做得正宗與否,關鍵還要看當地的百姓認不認可。  發展到現在,護國寺小吃在北京除了這家總店,還有其他七家分店。  無論哪家的小吃製作質量都比較穩定,如果您去吃早餐,沒準還會跟我一樣,市場看到端著豆汁兒和麵茶的本地老人。
  • 北京城最具有京味地方,網絡劇《上癮》海報的拍攝地
    隨著現在日新月異的發展,高樓聳立,車水馬龍,人們已經很少能夠在當代都市看到過去生活印記了,尤其在北京城這座發展最快的城市,而當你旅遊想要去北京找尋最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味道,想要感受傳說中最具京味氛圍,那麼就跟著小編來這幾個地方吧東交民巷東交民巷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
  • 閻崇年:北京城發展的文脈是「中正和安」
    又到元朝大都,成為全中國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更是一個大飛躍。再到明朝北京,恢復唐宋禮法,重以德以法治國,並以道以禮化民,北京文化史再向前發展。如明清北京城中軸線體現了一個理念,分拆開來,要點有四: 「中」
  • 向英文小讀者介紹故宮和北京城,絕美繪本英文版在世界遺產日上市
    央視紀錄片《北京中軸線》的片頭,採用了本書的多幅畫作,來展示中軸線上的重要建築。作為北美的獨立出版人,我們之所以選擇引進這本書的版權,翻譯介紹給英文世界的美國小讀者,不僅因為多年前看到中文版時就對宏大而細膩的精美畫作愛不釋手,也是驚嘆於「中軸線」凝練著中國的傳統哲學和美學,更從中讀到了於大武先生對北京城和小讀者的拳拳深情。
  • 漫步西城|沿著「神州第一街」,看北京城的發展變遷∽
    長安街是橫貫北京的東西中軸線素有「神州第一街」之稱故宮西覽,這條長街更是見證了北京城的百年滄桑以天安門為中心從長安街向西一路漫步而行每一步都見證著北京城的歷史遺蹟和發展變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西長安街路線:西長安街
  • 明代宗朱祁鈺是怎樣一位皇帝,他最終的歷史結局如何?
    明代宗朱祁鈺是怎樣一位皇帝,他最終的歷史結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