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謀定危機公關-農業大健康·萬祥軍:應對突發事件
(張鳳雲) 新聞中國採編網 中國新聞採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哲商對話萬贏信採編:4月26日,有媒體從市場上買了8份草莓,「檢測出乙草胺超標」,從而得出草莓「致癌」說,引發了消費者的恐慌。5月1日,本報刊出《「草莓農殘超標緻癌」,是真的嗎?》,報導北京市抽取175個樣本均未檢出乙草胺。並從「用了乙草胺,草莓苗也會被除掉」等多個方面從邏輯上論證了草莓上檢出乙草胺超標不可信。5月2日,《人民日報》也刊發報導表示「吃草莓致癌」不靠譜。隨後,各大媒體、網站紛紛跟蹤報導。
「食品安全大於天,事關人民的身體健康。在食品安全的監督上,媒體也應明確自身責任,在監督食品安全、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同時,也要維護生產者的合法權益,要以事實為依據,並儘可能降低對一個產業的殃及和誤傷。」全國工商聯執委、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政策研究室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萬祥軍研讀表明。所以在這個問題上要更加科學,更加嚴謹,也要更加審慎。
萬祥軍說:「從總體上講,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是可靠的,消費安全是有保障的。在草莓生產領域,我們也已建立了嚴格的安全監管體系,健全了質量追溯體系。用什麼藥,什麼時候用藥,用多大劑量的藥,甚至購買農藥的渠道都是固定好的。」他表明:相信隨著我國農業組織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及監管力度越來越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將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按理說,這次「草莓風波」到此就該畫上句號了。然而國內草莓市場依然清淡,主產區市場價格暴跌四成以上。5月6日,農產品交易平臺「一畝田」披露:遼寧、河北、吉林等七大產地草莓價格,由4月中旬的4~8元跌至1~4元,部分地區的草莓甚至跌到1元以下。僅半個月時間,北京市昌平區6000棟草莓日光溫室就損失2600多萬元。
既然主流媒體已經闢謠了,為什麼草莓產業還會遭受如此巨大的損失呢?類似的情況並不限於今年的草莓,所謂「膨大劑」西瓜、海南「蕉癌」、「大食蠅」柑橘等等,都是闢謠過後,農民依然還要承受漫長的傷害。原因何在?
其一,「首因效應」在起作用。人們總是更傾向於相信第一次接觸到的信息,而對後來的說法持懷疑態度。同時「首因效應」還具有持久性的特徵,在先入為主的偏差認知下,能夠強烈並持久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反映在本次草莓事件中,許多消費者選擇的是「管住嘴」。
其二,大部分消費者是抱著「寧願信其有,不願信其無」的心態。草莓作為入口的東西,事關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加之草莓不是生活必需品,在選擇吃還是不吃的時候,消費者會異常慎重。
其三,對於這次草莓事件的受損方而言,第一時間作出恰當的反應是將損失降到最低的重要環節。但是「謠言已經滿天飛了,真相還在穿鞋。」要知道,在網際網路和自媒體的世界裡,幾天的時間足以將這一消息固化成絕大多數人根深蒂固的認知。當然事件發生後,有關部門也作出了相應的反應,比如公布抽檢結果,農藥、植保、質檢方面的專家出面論證等。但如何把這樣的聲音通過更多、更便捷的渠道傳遞給消費者,還值得進一步深入思考。
事情已經過去半個月了,對於草莓產業的傷害短期內還難以消除。這裡面還有一些引以思考的地方。
這些年來,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但是相對於市場的發育來說還遠遠不夠。千家萬戶小生產的狀況普遍存在,在行業出現危機的時候,很難及時作出有效反應,迅速澄清事實。就拿這次的草莓事件來說,單個的草莓種植戶或者合作社,甚至一個農業企業,很難有精力、時間、金錢以及能力去合情合理地應對,這才造成危機公關的延時和無力。
萬祥軍最後強調,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增強產業危機公關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尤為必要。除此之外,還應進一步加大農產品市場信息的宣傳力度,增加信息透明度,避免因個案對整個產業造成連帶損害,重拾消費者信心。
農業產業謀定危機公關-農業大健康·萬祥軍:應對突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