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老理】19.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很多言語有若干種解釋,不僅有一詞多解,還有一石三鳥,再加上環境因素以及認識能力等等,這就往往造成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的情況。這種情況有正能量,也有負能量。
說正能量的,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對文學作品來說就是好事。曾經有一次,朋友看了愚叟剛發表的一篇短篇小說,打電話來說有什麼什麼意義。愚叟說他淨扯淡,他說愚叟謙虛過度。愚叟是草根人物,不以為訓。翻開評論大作家的文章看看,牽強附會甚至滿紙荒唐言者有的是。就是中肯議論的,也如魯迅先生所說,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紅樓夢》的作者不一定能想到這些,至少不會想這麼多,但這正是偉大作品的偉大之處。說負能量的,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在生活中往往引起麻煩。例子就不必舉了,可以說人人都遇到過,要不然世界上就沒有那麼多誤會了。
怎樣才能避免其負能量呢?愚叟是沒有好辦法的,只能是「分人說話」,且「少說為佳」。 與知心朋友拉呱,都往好處想,說多說少無所謂。說了,我知道你對我好;不說,我也知道你對我好;說什麼我都認為你對我好。這就是知己。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絕不可能是幹喝酒不說話,一定是說了千萬句話,且越說越覺得相互理解。與離心離德的人說話,你即便字斟句酌地說,他也是往偏處想,聽出些別樣的意思來,只能是少說為佳。
如何使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發揚光大,變成說者有意似無意,聽者有心似無心?這更難,恐怕就要靠機緣了。說者與聽者不僅僅是知心朋友,還要心有靈犀。說者要有很高的水平,既要懂得旁敲側擊,還要掌握分寸,適可而止。聽者要有相當的修養,既能聽出弦外之音,又要不動聲色,從善如流。二者缺一不可,否則說者成了含沙射影,存心不良;聽者必然會耿耿於懷,心存芥蒂。別怨好心當了驢肝肺,只怪說話分寸沒到位。別怨知音難覓,只怪閱人太淺。知音、環境、心情都對上號,這叫緣分。
一說到機緣,似乎就沒什麼可說的了。那麼,家人之間無疑是有緣的,最是貼心,環境也好,瞅準高興的時候,該可以無話不談了吧?不見得。《周易》有《家人》一卦,說:「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這「嗃嗃」是個象聲詞,最是難解。話好好說還產生歧義呢,你只吧唧嘴誰知道啥意思?所以自古以來這「嗃嗃」就有若干解法,甚至有些解釋意思恰恰相反。多數人傾向其意就是「嚴酷的樣子」。照此解釋,這一掛的意思就是:家人之間聲色俱厲,雖不免後悔對親人過嚴,但最終結果是吉祥的;婦人孩子嘻嘻哈哈,一時其樂融融,但最終結果是令人惋惜的。也就是說,與家人談話要板板整整,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不能嬉皮笑臉,亂開玩笑。可以打比喻,用典故,不能講段子,跑火車。只說對的,不說醉的;只說整的,不說碎的。家庭內部出現問題,追究起來還是在於誤會,在於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可惜往往沒有機會釐清誤會,說透糾結。再說,柔軟的柳絮築不成避風的港灣。家,需要硬度。
說者無意當留心,聽者有心別介意。這是境界啊!一切自省而已,其他由他去吧,畢竟「人算不如天算」啊。這,下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