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八佰》原片160分鐘,被刪減的13分鐘說了啥?
突如其來的一場疫情,改變了全世界人們的生活。現在全世界人民大概都很羨慕中國人,因為我們可以看電影啦!
而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八佰》的導演管虎現在的心情一定很好,因為十年心血力作終於能夠上映,並且上映僅僅三天就突破了7億票房。
在正式上映之前,《八佰》在全國點映就已經收穫了超過三億的票房,這給了全國所有電影人信心和勇氣。
同時也證明了一個道理,越在關鍵的歷史時期,觀眾越需要這種主旋律的片子。
雖然是主旋律,但導演管虎還是傾注了一些想法的。
為此,《八佰》被撤檔多次,最終在刪減了13分鐘情況下才能成功跟觀眾見面。
《八佰》的故事並不複雜,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根據真實歷史改編,這也是影片之所以能引起這麼多人共鳴的原因。
八佰,指的是淞滬會戰中負責看守上海四行倉庫的隸屬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的四百名士兵,目的是為了掩護數十萬大軍西撤。
之所以對外號稱八百人,是為了壯聲勢。四百人對抗數十萬敵軍,唯一的優勢是敵軍無法使用飛機大炮等重火力,因為怕誤傷了租界的洋人。
《八佰》的結構很簡單,和大部分戰爭片一樣,一方面調度鏡頭,描繪戰爭場面的殘酷,一方面著力刻畫不同士兵在戰爭中的不同心理和成長曆程。
《八佰》就是以逃兵的視角來看待戰爭,一方面試圖體現戰爭最真實的一面,一方面也給了角色血和肉。
尤其是張譯這名角色,演出了身臨其境的感覺。
那麼為什麼這樣一部弘揚中華正氣的電影會被撤檔刪減呢?
有時候太真實了也不好,表達者無意,但聽者有心。管虎在《八佰》中增添了很多戰爭背後的思考,比如說為什麼要打這場慘烈的戰爭?高層在決策時,生命究竟是用來取勝的籌碼。
多的就不說了,說說被刪減的戲份。
很多看過電影的觀眾會發現,全片的高潮是在士兵保衛旗幟時的戰鬥。
在戰場,旗幟就是士兵的靈魂,旗幟不倒,番號就永不磨滅,勝利就還有希望。
當士兵們收到送來的旗幟時,決定將其升起,而敵軍則不惜餘力阻止我軍升旗。在一波一波護旗戰鬥中,雙方死傷慘重,場面十分激烈。
但觀眾們在看這段戲的時候卻感覺怪怪的,本來應該很流暢的場面卻不夠流暢,原來這是導演刪減了很多這面旗幟的特寫鏡頭導致的。
除了這段戲,管虎導演還刪減了一些敏感元素,最終導致有些人物不飽滿,有些劇情不連貫,看完後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據說這部電影的全片時長在160分鐘左右,最終足足刪減了13分鐘才得以上映。不管怎樣,一波三折最終能和觀眾們見面就已經是進步了。
希望表達者們不要灰心,一切都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