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電影院7月末才再次開放,但也正是因為嚴格管控,相較於緩慢復甦的全球電影市場,中國電影在2020年下半年開始厚積薄發。
中金數據顯示,影院復工2個月,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同比恢復43.2%,全國影院復工率目前已超過92%。如無意外,2020年中國國慶檔票房有望恢復至去年同期的110%。
反觀美國電影市場,因為對於疫情的管控不力,全國影院復工率僅停留在68%,洛杉磯、紐約、舊金山等主要票倉城市距離大面積復工更是顯得山高路遠。
基於此,行業專家一致認為,2020年中國電影市場的整體票房很有可能超越美國市場,成為全球第一大票房市場。
中國電影市場的崛起與美國電影市場的失落,形成強烈對比。但是即便剝離疫情因素,從整個市場的趨勢來看,在中國文化自信的滾滾洪流下,「好萊塢」的影響力也已經褪色大半,在中國電影歷史票房排行上,前十名中有九部電影是中國製造,只有一部來自好萊塢,在美國電影配額從未減少的當下,這一數據更能說明問題——中國觀眾更愛中國電影已成為鐵一般的事實,
與2020年的市場不同,十年前,中國電影市場的大部頭都被「好萊塢」吞噬。以2012年內地電影票房前十排行榜為例,國產片僅有《畫皮2》、《泰囧》、《十二生肖》三部,另外七成份額都被都被「好萊塢」霸佔。
之所以出現這一情況,主要原因就是好萊塢的電影確實足夠有吸引力。換言之,那時候的中國本土電影確實不好看。
從成本和工業體系來看,由於面向全球市場,頭部的好萊塢電影往往可以投入大筆資金再依託於多年積累的工業體系打造出極具競爭力的影片。
比如2010年取得中國電影票房冠軍的《阿凡達》,總成本高達2.37 億美元。影片由維塔數碼、工業光魔等全球頂尖的特效公司參與製作,每幀畫面平均耗費4萬小時人工。
另一方面,由於好萊塢重倉「長期主義」,一旦一部影片在全球市場產生反響,續集馬上就會提上日程,而市場也會廣泛接受這些影片,比如縱橫全球二十年的漫威系列。
2012年,中國電影票房前十排行榜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續集電影。比如《碟中諜4:幽靈協議》位列排行榜第五、《黑衣人3》、《冰川時代4》以及《地心歷險記2:神秘島》分別排名第八、九、十位。
2012年是一道分水嶺,當中國電影市場在被好萊塢屠榜之時,一部爆笑喜劇《泰囧》突破重圍,成為了中國電影市場爆發的起點。
從市場層面來看,《泰囧》有兩大亮點。第一,位列2012年內地電影票房總排行榜冠軍。第二,總票房達到了12.67億,是中國電影史上首部突破10億票房的電影。
行業專家因此一致認為,2012年的《泰囧》,是中國電影和「好萊塢」同臺競技,以至於發起反擊的開始。
市場之所以在2012年開始出現利好中國電影的趨勢,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1、銀幕數擴張,電影院向四、五線城市擴容,本土文化可以靈活自如地迎合市場的主流趨勢。
行業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銀幕數僅有13118塊,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達到了60079塊。也正是從2018年開始,中國銀幕數超越美國市場,成為全球電影銀幕最多的單一電影市場。
在銀幕數擴張的同時,中國電影從業者看到了《泰囧》相較於好萊塢電影在本土文化上的優勢,因而開始因地制宜的打造更適合本土的電影作品。東海旭日影業副總經理王樟順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本土文化在中國更容易被接受。國產片內容創作題材多樣,創造力、質量俱佳,不輸進口大片」。
2017年,《戰狼2》總觀影人次突破1.4億次,票房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56.39億。
與中國本土電影市場崛起相反的是,由於好萊塢面向的是全球市場,並且投資十分巨大,因而很難靈活針對不同的市場打造有著深刻本土文化內涵的內容,長此以往,一個必然的結果出現了,好萊塢電影和中國觀眾漸行漸遠。
以黑衣人系列為例,本來2012年的《黑衣人3》已經宣告完結,但是為了再圈一波錢,2019年好萊塢又炒冷飯推出了狗尾續貂之作《黑衣人4》,結果在中國市場僅收穫3億票房,連當年中國票房排行榜的前四十都沒能進入。
也正因為此,截止2020年9月,中國電影票房總排行榜前十中,只有一部《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這一主打續集的好萊塢電影,其餘均為國產電影。這無疑是中國文化自信的一次具體的勝利。
2020年,中國電影市場已經完成了對「好萊塢」的絕地反擊,讓後者變成了一隻溫順的「好萊貓」,但不能忽視的是,這僅僅是針對中國市場而言。
以《信條》為例,儘管其在中國市場和《八佰》的正面競爭中敗下陣來,但是憑藉著全球票倉,《信條》依然收穫了不俗的成績。行業數據顯示,上映十天後,《信條》內地票房不過5080萬美元,但是全球市場票房卻達到了2.07億美元。
這與當年帶領全球電影市場進入3D時代,並且位列全球總票房中排名第二的《阿凡達》類似,資料顯示,《阿凡達》全球總票房達到了13.3億美元,其中2/3來自海外市場,
相對應的,我們再來看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卻沒有好萊塢電影的魅力。以上文提到的中國市場票房總冠軍《戰狼2》為例,其在北美市場的票房僅有21萬美元。
《戰狼2》在美國市場上映時,被美國觀眾詬病「太脫離實際了」、「美國軍隊這樣子還差不多」、「怎麼會有打不死的人?」…….
面對這些質疑,《戰狼2》導演兼主演吳京反問道:《007》一人單挑國家武裝力量;《速度與激情》幾輛車可摧毀核基地;《第一滴血》主角每次都能全身而退。人人追捧的美國大片不都如此嗎?
說到底,由於國家實力以及先發優勢,目前大部分市場對好萊塢電影都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所以首次看到「非美國」的內容時,難免心生牴觸。
但是不能忽視的是,即使目前好萊塢電影在全球市場形成文化霸權,但是其也是先統治本土市場進而才實現文化輸出。沿著這一邏輯思考,就能發現,目前中國電影的發展路徑和好萊塢電影大體來講是類似的。
對於中國電影來說,2020年不光是本土勢力強勢崛起的一年。更重要的是,由於疫情影響,全球電影市場正處於青黃不接的時刻,這對於中國電影的文化輸出也有很強的引導優勢。
從市場層面來看,近兩年的中國電影也開始紛紛出海,獲得了不俗的口碑和票房。比如《流浪地球》海外總票房4500人民幣,IMDB評分8.0分,40%的觀眾給出了10分的評價。最近爆火的《八佰》在爛番茄也收穫了86%新鮮度,知名電影媒體Variety評價道:「《八佰》讓觀眾同時沉浸在殘酷的戰場和震撼的歷史畫卷中。」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國電影工業體系的逐步成熟,以及對市場和題材的精準拿捏,中國電影很有可能迎來屬於自己的全球化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