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漸進鏡片可能大家會有點陌生,可能更多的人在驗配鏡片的時候會經常聽到防疲勞(或者抗疲勞)鏡片。這種鏡片一般就是漸進鏡片。
那麼什麼是漸進鏡片呢?更多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漸進鏡片有什麼用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讓我們先來回顧下漸進鏡片的歷史,從鏡片和漸近鏡片在歷史的長河中的演變來體會她。
我國考古發現東晉時期的墓葬裡有水晶透鏡,直徑2cm,矢高0.2cm,屈光度大約為+1050度。其他的不同考古發現都證明在古代有使用眼鏡的存在。不過應該沒有發展成為一個產業,也沒有形成普遍的現象。11世紀時阿拉伯書籍有記載透明的圓球切下一塊,有放大作用。在1267年一位英國的僧侶科學家通過閱讀翻譯的阿拉伯典籍製成實物,可以看清楚很小的字。將此物送給了教皇,但因造價太貴,未能推廣。1300年前後,義大利和德國等地出現了鏡片加工手工作坊,當時的鏡片由水晶磨製而成。此時的鏡片就是我們最常見的單焦點鏡片(singlevision)。矯正常見軸性屈光不正。後來隨著玻璃工業的興起和成熟才使得眼鏡慢慢普及至大眾的日常生活。
18世紀班傑明·富蘭克林發明了雙焦鏡,作為上了年紀的老花眼患者,經常會有看近、看遠需要不停的切換,有些人就會把老花鏡戴到鼻尖上,看近時用眼鏡,看遠時裸眼透過鏡框來實現。這位老先生就將不同焦距的兩個透鏡組合起來成為了新的雙焦鏡片。1827年一位挪威的眼鏡師Ariey首次磨出了柱鏡用以矯正散光。
1907年歐文·阿維斯提出漸進鏡片的構思,標誌著一種全新的視力矯正概念的誕生。這種特殊鏡片的設計靈感據說來源於象鼻子的形狀。使鏡片的前表面曲率從頂部到底部連續增加,屈光度亦相應變化。換而言之就是屈光度從上部看遠區域(類似遠視眼從上鏡框外部裸眼看遠方,當然度數要低一點)到下部看近區域(類似遠視眼看近區域,屈光度數要高一點)逐漸、連續增加。形狀有點類似梯田。
但初始的漸進鏡片的概念有個顯著的缺點就是在垂直方向可以雖可滿足使用要求,但跳像會比較嚴重,同時像差也比較大,人眼是很難以適應的。隨之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加之斜射像散新觀點的產生,有公司開發出第一代漸進鏡片,著重解決同時視遠和視近的問題,卻忽視了周邊視力,且中間距離依然存在跳像,佩戴者難以適應。
之後的漸進鏡片則優化了漸進帶曲線的連接,減少中間距離的像跳,依照實際的用眼習慣增加了視近區域的非對稱設計,改善了周邊的視力及運動。而後的漸進鏡片則圍繞著客戶不同的需求而調整通道長度,帶寬,ADD,消除邊緣像散等努力的改變著。
之後越來越貼近消費者需求,衍生出了按照佩戴習慣進行優化,因為機器測量出來的度數跟消費者實際使用時的度數是不同的,按照佩戴者來測量及計算,使佩戴者有更良好的體驗。
軟性設計貼合固定的使用需求,非對稱設計,增加可調近用區,最大程度補償雙眼融像,以及遠用光區非球設計,消除邊緣像散等等一系列技術的應用使漸進鏡片更加優秀。
隨著自由成型技術的發展,近幾年又出現了後表面漸進,因為更近靠近角膜,成像效果是要更加優於前表面漸進。
漸進鏡片的歷史講完了,差不多漸進鏡片是什麼,做什麼也就明白。
下面就再聊聊漸近鏡片的特點。
漸進鏡片可以實現一鏡多能,免去更換眼鏡的煩惱,也免去了帶上、摘下的苦惱。外觀看起來同普通的單光鏡片沒有什麼區別,即使上了歲數有了遠視也不用擔心被人一眼認出,也是很多商家所說的減齡。但是沒有一種鏡片的設計可以滿足所有的需求,對於漸進鏡片來說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就是像散,尤其是邊緣像散,近軸光學基本近似理想光學設計,而一枚漸進鏡片上需要實現看遠、看近過渡自然,雙眼融像無差別,中間距離無像跳、畸變等功能,是需要相互協調的,所以根據實際主要的需求來選擇合適設計。不同的設計會有一個著重點,比如有的是近用性能良好,有的遠用性能良好,有的運動性能良好,有的中距離性能良好,而有的就是整體性能良好。所以選擇合適的最重要。
一般裝配參考點是沒有稜鏡的,可以讓佩戴者平視時沒有不適感。遠用光區在裝配點上方4-8mm處,而近用光區則在裝配點下7~14mm處。通道越長,梯度越小過渡越自然,邊緣(同像差區)像散越小,但其它像差會增大。而通道越寬,近用光區越寬,下加光越大,則邊緣(同像差區)像散越大。邊緣像散(像差區)會影響視近時雙眼的融像。所以最重要的是選擇合適的設計。對於漸進鏡片的佩戴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才可以達成自己矯正視力及多用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