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院線行業上遊分析
中國電影院線產業鏈上遊為電影製片與發行方。據頭豹研究院,製片方作為電影版權擁有者以票房分帳和出售各種版權獲得收益。中國代表製片方有萬達影視、光線影業、華誼兄弟、中影、安樂影業等。製片成本由浮動成本主導,如演員,導演等人力成本,拍攝成本,後期製作成本等。一部電影的上映,製片公司承擔的風險最大。電影製作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IP、電影題材、導演及演員、拍片與檔期等。發行市場行業集中度較高,行業內部分為傳統發行商與新媒體發行商兩大陣營。近年來民營發行企業相繼崛起,具有話語權的發行方可為電影票房帶來積極影響。大型發行公司對下遊院線的影響力舉足輕重,在同檔期的競爭中,可獲得更多的排片機會,直接影響了電影的票房表現。
中國電影院線行業中遊分析
中國電影院線產業鏈中遊為渠道商,包括院線、影院、在線票務。據頭豹研究院,院線主要職能是管理旗下影院,策劃組織新片首映活動;統一訂購(批發)影片節目與拷貝,最後安排到影院。院線以票房分帳、零食餐飲以及電影衍生品銷售獲得收益。院線制實施十多年來,中國電影院線無論是經營規模還是運營理念均發生了跨越式的發展。包括萬達電影、大地院線、橫店院線和金逸院線在內的直營院線在依靠「四個統一」提高品牌美譽度和知名度的同時,逐步開始整合各方資源,輸出先進的院線經營管理經驗,並取得市場主導地位。影院處於電影市場終端,無論是電影票定價還是分帳比例向上遊傾斜,都會導致影院利益受損。影院經營有旺季淡季之分,為穩住觀眾源,影院對不同級別的會員給予多級折扣進行售票,甚至在淡季通過貼補,以低於製片方規定的最低價格售票。因此,為了彌補虧損,不少影院採取偷票房的形式擴大實際分帳比例。
中國電影院線行業下遊分析
中國電影院線產業鏈下遊為電影消費者。據國家電影專資辦「中國電影票房」APP顯示,受疫情等因素影響,2020年中國內地電影總票房202.74億元,5.49億人次觀影,不及2019年的三分之一。其中,票房過十億的4部,《八佰》以31.09億登上年度票房冠軍寶座,《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分列第二和第三。據頭豹研究院,當前,一二線城市影院市場逐漸趨於飽和,而三四五線等低線城市觀影需求得到釋放。從票房收入的市場份額來看,一二線城市依然是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力票倉,但整體市場份額逐漸下降。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相對合理化的成本投入,引發各大院線加快布局三線以下市場。未來,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3D、VR、AR等技術的成熟,流媒體、視頻平臺、點播影院和移動影院等新興媒體能為受眾們帶來新的感官體驗,這些將造成線下實體影院觀影人群的分流,對電影院線行業的長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