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首詩,孟浩然斷送仕途,世人稱其為「得意之作,失意之詩」

2021-01-16 舒芯讀書筆記

迷茫於眼前的苟且,不如在詩詞中流連心靈的遠方。

孟浩然(689-740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描寫自然風光山水,田園隱逸生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在我們的印象中,孟浩然是超脫、瀟灑的隱士。其實,出生在盛唐時期的孟浩然,一直抱著濟時報國、一展抱負的雄心壯志,他廣交朋友,結識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卻仕途坎坷,屢屢受挫。

唐開元十六年(728年),三十九歲的孟浩然來長安應進士舉落第。之後,孟浩然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也就是在此時,孟浩然與王維結交,王維為孟浩然畫像,兩人成為忘年之交。這本可以為孟浩然的仕途奠定堅實基礎,但是因為一首詩,孟浩然親手毀掉了自己的前途,這首詩就是《歲暮歸南山》。

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唐代)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落第後的孟浩然,通過這首詩,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發仕途失意的苦悶心情。詩歌一開始,詩人便說道,我再也不向朝廷上書請求什麼仕進了,就此回到老家的南山的破屋算了!「北闕」,古代皇宮門外左右各有一臺,這裡代指朝廷。言語激憤,看似斬釘截鐵,其實,這並詩人的本意,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長安求仕,可見詩人是希望為朝廷效力,有所作為的。「北闕休上書」是表達「魏闕心常在,金門詔不忘」,「南山歸敝廬」不過是不得已為之。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講述仕途不順的原因。詩人的表述是委婉的、含蓄的,情感是隱忍的、複雜的。「不才」既是謙詞,又飽含有才無人識的感慨。「明主」是諛詞,表達自己希望報效朝廷,懇請皇上給予機會,同時,也有「明主」不「明」,不識人才的微諷。「多病故人疏」情感更為委婉,本來是想說故人引薦不力,詩人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將責任歸咎於自己窮困、病弱,也暗諷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後四句表達了詩人廉頗老矣,壯志難酬的傷感和悲戚。「催」、「逼」,用在這裡,凸顯歲月匆匆、時光流逝的緊迫感。詩人年屆不惑,來日無多,仕途渺茫,怎不憂鬱焦慮?這種自憐自悲,最後濃縮為一個「愁」字,「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這一腔愁緒無盡蔓延,詩人久久不能釋懷,輾轉反側,徹夜難眠,整夜看著月光透過松樹映照在自己的窗戶上。一個「虛」字,寫出了「敝廬」環境的幽靜寂寥,同時,也寫出自己內心的空虛和孤寂,餘音繚繞,回味無窮。

《歲暮歸南山》字字真性情,含蓄有味,是孟浩然的「得意之作」,但是卻成為孟浩然的「失意之詩」。根據唐末文學家王定保《唐摭言》卷一記載,王維邀請孟浩然到宅邸,哪知唐玄宗突然駕臨,情急之下,孟浩然躲在床底。王維欣賞孟浩然的才華,想藉此機會向唐玄宗引薦孟浩然,告知唐玄宗孟浩然就在府中。唐玄宗喜道:「我早就聽說他,可惜未見其人!」孟浩然奉旨面聖,唐玄宗要其作詩。孟浩然便吟誦了這首《歲暮歸南山》。聽到「不才明主棄」一句,唐玄宗勃然大怒,道:「你從未向我求取功名,你怎能誣告我棄你不用呢?」當朝皇帝親自研判文章,這本是孟浩然千載難逢的展示才華的機會,卻觸怒龍顏,斷送了的仕途。

在此關鍵時刻,孟浩然為何選擇這首詩?可能因為孟浩然等待這個機會實在太久了,他太在乎這個「打動」唐玄宗的機會,他以為,馬周「直犯龍顏請恩澤」得到唐太宗賞識,唐天子會代代沿襲該傳統,便鋌而走險,劍走偏鋒,意圖「震動」唐玄宗,哪知道結果卻是「震怒」。

如果孟浩然當時未吟誦此詩,將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相關焦點

  • 他是李白最崇敬的詩人,卻因一首詩觸犯龍顏,斷送了前程
    但就是這麼狂放的詩人,卻對一人推崇備至,他便是唐朝山水田園派掌門人孟浩然。 孟浩然是盛唐詩人,因其祖籍為襄陽,故世人又稱其為「孟襄陽」。 他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創作山水田園詩歌的詩人,李白在詩歌中稱讚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 孟浩然的一首別友詩作,仕途失意後,他選擇歸隱……
    古代的文人雅士,大多都是滿懷希望入仕為國盡力,但往往仕途失意,受人排擠,而無所作為。唐代詩人孟浩然在仕途失意後,選擇歸隱山林,但感激於好友的照顧,便作詩一首《留別王維》。今天隨編者繼續解讀孟浩然的詩作吧,看一看這首詩,寫出了孟浩然什麼樣的心境?
  • 殊途同歸——仕途失意的孟浩然和陸遊都選擇皈依農家,寄情山水
    我們先來認識皈依農家的孟浩然和他的詩《過故人莊》。孟浩然(689~740) 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居。孟浩然長年隱居家鄉鹿門山,後世也稱他為「孟襄陽」。
  • 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是一首怎樣的詩,詩中的「故人」又是誰呢
    孟浩然要去廣陵(揚州),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別,還寫下了這首送別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也成為傳誦千年而不衰的送別名詩,李白口中的「故人」就是孟浩然。
  • 孟浩然十四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您讀過幾首?最喜歡哪首詩?
    孟浩然有十四首詩入選了《唐詩三百首》,排在唐代詩人的第五位,僅次於李杜、王維和李商隱,這固然和唐三百選錄以短詩優先有關,但是卻也能側面說明孟詩的影響力。而這十四首詩也確實都是佳作,幾乎每首詩都有千古名句常為人吟誦,那麼,那首詩才稱得上是孟浩然的代表詩作呢?
  • 盛唐之山水田園詩——太白、右丞、孟浩然
    有唐一代,詩人群星薈萃名家輩出,實際上山水田園詩就不再是少數詩人的專利,多數詩人都寫過或多或少的山水田園詩。詩在盛唐,以李太白、王右丞及孟浩然為例略述之。太白乃是仙人風氣,所以寫的詩也頗具浪漫之風。太白尤其喜愛遊山逛水,所謂「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性又嗜酒,杜甫《八仙歌》謂:「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家仙。」
  • 孟浩然 | 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夏日南亭懷辛大孟浩然(唐)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 孟浩然心情鬱悶寫了首詩,其中10字最為出名,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
    他敬愛的這位「孟夫子」就是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孟浩然也算是一個異類了,在盛唐是,在中國文壇上也是。古代讀書人都是尋找各種機會爭取進入仕途,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可是孟浩然卻偏偏要走一條異於常人的道路,他要做個隱士。孟浩然在青年時期,就隱居於鹿門山。可是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他到了中年竟然又下定決心要參加科考進入仕途。
  • 孟浩然失意落寞的一首詩,其中兩句人盡皆知,你我都不陌生
    自古歸隱之人多有現實受挫,仕途不順的生平,孟浩然也不例外。詩以言志,詩人的憤恨怨憂大體都可在他的詩作中窺得蹤跡,這也是田園派詩風的由來。孟浩然科舉落第,滿心鬱悶,現實的落寞與理想的骨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顯自身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孟浩然的這首作品《歲暮歸南山》便很好地詮釋了他的內心世界。
  • 孟浩然最經典的一首詩,渾然天成,最後兩句更是妙絕古今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的這兩句詩直白的表達了對孟浩然的敬慕之情。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在李白尚未成名之前,孟浩然已名動天下,但是他倆一見如故,志趣相投,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也成為唐代詩壇的一段佳話。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造詣非凡。
  • 為找工作,孟浩然寫了首馬屁詩,結果竟成千古絕唱!
    【每日讀詩】孟浩然詩贈張丞相:「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為找工作,孟浩然寫了首馬屁詩,結果竟成千古絕唱![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唐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註解]湖:此指洞庭湖,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 李白送給偶像的一首詩,極盡讚美之詞但卻不切實際!
    李白為人狂放不羈,自恃才高目空一切,即便是對當時權傾一時的宰相李林甫也不看在眼裡,在當時能讓他點讚的人並不多,在他所作的1000多首詩詞中,也找不到幾首是讚美別人的。記得之前有朋友問我,李白的粉絲群很龐大,那麼他有沒有自己的偶像呢?
  • 孟浩然:有才,任性
    求仕失敗的孟浩然,懷著失落和憤懣,回到了故鄉襄陽。時近新年,眼看時光飛逝而自己一事無成,徒添白髮,詩人滿腹牢騷又無可奈何,不由作此激憤之語。後世傳說孟浩然因在皇帝面前誦此詩而被黜,陰錯陽差,成就了這「一生失意之詩,千古得意之句」。
  • 唐代詩人們:最浪漫的事,就是為你寫詩
    孟浩然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一直都困頓失意,他又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於趨承逢迎。這種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更為李白所欽慕。 「寄君郢中歌,曲罷心斷絕。」 此後,李白見山對雪,都會想起孟浩然,為他寫詩,抒發情義。
  • 千首詩輕萬戶侯的大唐詩壇第一公子
    這個公子看似紈絝子弟,其實富有正義感,他十九歲聽說聽說宣武軍代理節度使陸長源為其部下所殺,而且被煮熟吃掉,十分悲痛憤慨,寫了一首《哭汴州陸大夫詩》: 利劍太堅操,何妨拔一毛。冤深陸機霧,憤積伍員濤。直道非無驗,明時不錄勞。誰當青史上,卒為顯詞褒。
  • 孟浩然的一首五律,首聯寫得不夠自然?這才叫工於發端
    這首詩的妙筆恰恰就在首聯,堪稱「工於發端」的典範。我們一起來看這首詩。山暝聞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寫作背景:公元728年,詩人應舉不第,離開長安後,為了排解苦悶,開始漫遊吳越地區。這首詩就是詩人漫遊吳越期間,夜宿桐廬江時所作。
  • 李商隱一生最膾炙人口的兩首詩,傷感唯美文學的典範之作
    李商隱思念愛妻的這首《夜雨寄北》,通篇不見一個「愛」字,不聞一個「情」字,然而,他卻把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表達得那麼深沉、委婉、動人。特別是後兩句: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相聚,在這西窗下剪亮燈燭,一起來追述巴山綿綿雨夜裡我對你的思念。獻給妻子的一首小詩,卻被世人代代相傳頌,原因何在?
  • 唐詩93《贈孟浩然》 (李白)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前人稱「太白於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鬱宣滯,特於風騷為近焉。」(《李詩緯》)該詩就有這樣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結構。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一個「愛」字是貫串全詩的抒情線索。
  • 唐詩鑑賞:孟浩然 · 春曉
    關注微信公眾號「品聽經典」或「品聽詩詞」後,即可更方便、輕鬆地瀏覽學習詩詞、古文、成語等所有音視頻內容,以及永久收藏各部小編為您整理出的《書籍目錄
  • 解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別詩中的惜惜相別,是真朋友嗎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詩仙李白的一篇名作。小學四年級就學習了這首詩,這首詩幾乎以白描式的語言,描寫了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去揚州時的場景,通俗易懂、畫面感強,詩中深刻地體現了李白和孟浩然這一對忘年之交的朋友,在惜惜相別時的情深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