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於眼前的苟且,不如在詩詞中流連心靈的遠方。
孟浩然(689-740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描寫自然風光山水,田園隱逸生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在我們的印象中,孟浩然是超脫、瀟灑的隱士。其實,出生在盛唐時期的孟浩然,一直抱著濟時報國、一展抱負的雄心壯志,他廣交朋友,結識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卻仕途坎坷,屢屢受挫。
唐開元十六年(728年),三十九歲的孟浩然來長安應進士舉落第。之後,孟浩然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也就是在此時,孟浩然與王維結交,王維為孟浩然畫像,兩人成為忘年之交。這本可以為孟浩然的仕途奠定堅實基礎,但是因為一首詩,孟浩然親手毀掉了自己的前途,這首詩就是《歲暮歸南山》。
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唐代)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落第後的孟浩然,通過這首詩,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發仕途失意的苦悶心情。詩歌一開始,詩人便說道,我再也不向朝廷上書請求什麼仕進了,就此回到老家的南山的破屋算了!「北闕」,古代皇宮門外左右各有一臺,這裡代指朝廷。言語激憤,看似斬釘截鐵,其實,這並詩人的本意,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長安求仕,可見詩人是希望為朝廷效力,有所作為的。「北闕休上書」是表達「魏闕心常在,金門詔不忘」,「南山歸敝廬」不過是不得已為之。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講述仕途不順的原因。詩人的表述是委婉的、含蓄的,情感是隱忍的、複雜的。「不才」既是謙詞,又飽含有才無人識的感慨。「明主」是諛詞,表達自己希望報效朝廷,懇請皇上給予機會,同時,也有「明主」不「明」,不識人才的微諷。「多病故人疏」情感更為委婉,本來是想說故人引薦不力,詩人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將責任歸咎於自己窮困、病弱,也暗諷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後四句表達了詩人廉頗老矣,壯志難酬的傷感和悲戚。「催」、「逼」,用在這裡,凸顯歲月匆匆、時光流逝的緊迫感。詩人年屆不惑,來日無多,仕途渺茫,怎不憂鬱焦慮?這種自憐自悲,最後濃縮為一個「愁」字,「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這一腔愁緒無盡蔓延,詩人久久不能釋懷,輾轉反側,徹夜難眠,整夜看著月光透過松樹映照在自己的窗戶上。一個「虛」字,寫出了「敝廬」環境的幽靜寂寥,同時,也寫出自己內心的空虛和孤寂,餘音繚繞,回味無窮。
《歲暮歸南山》字字真性情,含蓄有味,是孟浩然的「得意之作」,但是卻成為孟浩然的「失意之詩」。根據唐末文學家王定保《唐摭言》卷一記載,王維邀請孟浩然到宅邸,哪知唐玄宗突然駕臨,情急之下,孟浩然躲在床底。王維欣賞孟浩然的才華,想藉此機會向唐玄宗引薦孟浩然,告知唐玄宗孟浩然就在府中。唐玄宗喜道:「我早就聽說他,可惜未見其人!」孟浩然奉旨面聖,唐玄宗要其作詩。孟浩然便吟誦了這首《歲暮歸南山》。聽到「不才明主棄」一句,唐玄宗勃然大怒,道:「你從未向我求取功名,你怎能誣告我棄你不用呢?」當朝皇帝親自研判文章,這本是孟浩然千載難逢的展示才華的機會,卻觸怒龍顏,斷送了的仕途。
在此關鍵時刻,孟浩然為何選擇這首詩?可能因為孟浩然等待這個機會實在太久了,他太在乎這個「打動」唐玄宗的機會,他以為,馬周「直犯龍顏請恩澤」得到唐太宗賞識,唐天子會代代沿襲該傳統,便鋌而走險,劍走偏鋒,意圖「震動」唐玄宗,哪知道結果卻是「震怒」。
如果孟浩然當時未吟誦此詩,將會是怎樣的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