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歸——仕途失意的孟浩然和陸遊都選擇皈依農家,寄情山水

2021-01-16 醉東楓

綜觀古代詩壇,由於官場的黑暗腐朽,人生的不同際遇,一大批命運不濟的詩人紛紛出現。他們或與當權者政見不合,屢遭貶斥,而壯志難酬;或才高遭妒,一生不展,而困頓失意。陶淵明、王維、孟浩然、陸遊等莫不如此。最後,都是農家田園生活撫平了他們內心的創傷。在農家廣闊的田野裡,優美的景色中,他們找到了心靈的皈依。農村大自然的陶醉,農民善良樸實的友情,使他們忘卻了諸多的人生不快,幾乎恢復了童年的真誠。這一期間,他們留下的田園詩,因而更具有它不朽的價值。

我們先來認識皈依農家的孟浩然和他的詩《過故人莊》。

孟浩然(689~740) 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居。孟浩然長年隱居家鄉鹿門山,後世也稱他為「孟襄陽」。

孟浩然在當時比較出名,朋友圈的層次也很高,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與他關係甚好。李白稱讚孟浩然"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讚嘆說:"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裡,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孟浩然的像於郢州亭子裡,題曰:"浩然亭"。後人因尊崇他,不願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蹟。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

孟浩然是個潔身自好,不樂於趨承逢迎的人。傳說有一次王維邀請孟浩然來家做客,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白白浪費了出仕的機會,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

孟浩然生當盛唐,其實早年是有用世入仕之志的。他早年在鹿門山閉門苦學,為的就是等待進入仕途的機會。當他到了40歲時,覺得學得差不多了,就來到了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沒有高中。這次科舉考試的失利對孟浩然的打擊很大,他深感仕途無望,便離京返鄉。孟浩然回鄉後,只好繼續過著隱居田園的生活,在期間寫下了很多著名的詩篇,其中就有《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說,老朋友準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田舍做客。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一脈青山在城郭外隱隱橫斜。推開窗戶面對穀場菜園,共飲美酒,閒談農務。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我還要來這裡觀賞菊花。

孟浩然《過故人莊》裡的村莊不同於純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會的現實色彩。正是在這樣一個天地裡,這位曾經慨嘆過「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詩人,不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卻了,就連隱居中孤獨抑鬱的情緒也丟開了。從他對青山綠樹的顧盼,從他與朋友對酒而共話桑麻,似乎不難想見,他的思緒舒展了,甚至連他的舉措都靈活自在了。農莊的環境和氣氛,在這裡顯示了它的徵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幾分皈依了。

因為仕途受挫而寄情山水,皈依農家的還有宋代的陸遊。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

隆興二年(1164),陸遊因積極支持抗金將帥張浚北伐,符離戰敗後,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從隆興府通判任上罷官回歸故裡。

陸遊回到家鄉的心情是相當複雜的,苦悶和激憤的感情交織在一起,然而他並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猶壯」(《聞雨》)的愛國情緒,使他在農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並將這種感受傾瀉到自己的詩歌創作裡,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其中就有著名的《遊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陸遊說,不要笑農家臘月裡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嶼年景裡待客菜餚非常豐繁。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豔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今後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閒遊,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這首《遊山西村》,生動地描畫出一幅色彩明麗的農村風光,對淳樸的農村生活習俗,流溢著喜悅、摯愛的感情。 詩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有感於這樣的民風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鄉居閒散的思想感情。 詩人陶醉於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裡,表現了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和戀戀不捨的情感。

《過故人莊》和《遊山西村》這兩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淳樸自然的田園詩,結構上,大多首聯—遊村情事,頷聯—村中風景,頸聯—農家活動,尾聯—未辭先約。內容表現了失意詩人對農家的皈依。

現代人過慣了都市生活,我們在充分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是否也遠離並荒蕪了我們精神的家園;匆忙的都市節奏,繁重的工作壓力,封閉的鋼筋混凝土森林。實際上這也是某種程度上的現代失意。我們何時也能像古代詩人那樣,投身於農家田園,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求得我們心靈的皈依呢。

相關焦點

  • 孟浩然的一首別友詩作,仕途失意後,他選擇歸隱……
    古代的文人雅士,大多都是滿懷希望入仕為國盡力,但往往仕途失意,受人排擠,而無所作為。唐代詩人孟浩然在仕途失意後,選擇歸隱山林,但感激於好友的照顧,便作詩一首《留別王維》。今天隨編者繼續解讀孟浩然的詩作吧,看一看這首詩,寫出了孟浩然什麼樣的心境?
  • 孟浩然失意落寞的一首詩,其中兩句人盡皆知,你我都不陌生
    自古歸隱之人多有現實受挫,仕途不順的生平,孟浩然也不例外。詩以言志,詩人的憤恨怨憂大體都可在他的詩作中窺得蹤跡,這也是田園派詩風的由來。孟浩然科舉落第,滿心鬱悶,現實的落寞與理想的骨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顯自身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孟浩然的這首作品《歲暮歸南山》便很好地詮釋了他的內心世界。
  • 願你我都有直面失意的勇氣,更有寄情山水,能超脫的人生的情懷
    縱觀歷史的長河,不少名家都為歷史上畫上了輝煌的一筆,蘇軾縱情山水,遠離世俗,屈原是品德高尚,以死明志,司馬遷意志頑強,忍辱著書……我感嘆屈原的報國情懷,佩服司馬遷驚人的意志,但我更鍾情於自身山水的蘇軾。
  • 因為這首詩,孟浩然斷送仕途,世人稱其為「得意之作,失意之詩」
    孟浩然(689-740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描寫自然風光山水,田園隱逸生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在我們的印象中,孟浩然是超脫、瀟灑的隱士。其實,出生在盛唐時期的孟浩然,一直抱著濟時報國、一展抱負的雄心壯志,他廣交朋友,結識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卻仕途坎坷,屢屢受挫。唐開元十六年(728年),三十九歲的孟浩然來長安應進士舉落第。
  • 孟浩然愛春、惜春佳作: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唐朝偉大的詩人不勝枚舉,但其中一位,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詩歌流派,又稱田園詩派,後人為了突出兩人對田園詩派的突出作用也稱為:「王孟詩派」。孟浩然的詩以山水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為主要題材,風格衝淡自然,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抒發真情實感!其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春曉》,整首詩就像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讓我們細細讀來,體會作者的美好心境吧!
  • 盛唐之山水田園詩——太白、右丞、孟浩然
    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進入唐朝,山水田園詩也步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 他一生仕途受阻,寄情於山水創造了山水詩,他就是謝靈運
    可以利用歷史相近的現象預測當今事件的本質和發展趨勢,從而去做出決定。所以,了解歷史是如此重要。文/後來君【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都說魏晉時期出了不少的風流名士,此言不假,其中有一位影響了一代詩風、引領了後世的詩壇,他就是謝靈運。謝靈運出生在東晉時期,他出生在當時的名門望族,父親在朝任職,母親是王羲之獨女。
  • 寄情於山水,瞭然於吾胸
    作者 | 孫輝  主播 | 竹子編輯 | 安般蘭若(ID:anbanlr)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風景都值得你驅車前往;這個社會中,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為朋友;在情感的世界中,不是所有的情都值得你去珍惜。時間是一劑良藥,它會沉澱最美的感情,也會帶走留不住的虛情。
  • 古詩詞賞析 |【唐】李白《贈孟浩然》
    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遊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餘客遊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後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
  • 孟浩然 | 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夏日南亭懷辛大孟浩然(唐)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 從「一山、一士、一考」及「兩詩」,看孟浩然的田園山水情
    孟浩然,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田園山水派代表詩人之一。在晉代陶淵明開創田園詩、謝靈運開創山水詩之後,田園山水詩在唐代得以發展到達鼎盛時期。其中,孟浩然、王維、韋應物、儲光義、常建等都是這一詩派的高手。但是按照年份來說,其他人都要比孟浩然晚些。
  • 唐詩三百首 | 93李白《贈孟浩然》
    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遊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餘客遊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後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
  • 文人園林在宋代:出世入世間修心中轉站,仕途失意時的心靈療養所
    於是,文人園林在宋代,變得越來越注重「心境」和「物境」的相互關照。或者這麼說,文人園林在宋代,更像是文人士大夫們於喧囂塵世中,在出世入世間,中轉休憩的中轉站,而仕途失意時,園林又是他們的心靈療傷所。一、宋代園林,讓文人「社會人」身份與「自然人」身份歸於和諧宋代看重文人,越來越多的文人有財力和物力參與到園林設計與修建中來。
  • 解讀孟浩然:渴望入世,卻走不出自己內心設定的世外桃源
    看著好朋友基本都有官職,孟浩然內心也開始蠢蠢欲動。張子容首次參加科考就中了進士,也做了官,張說是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韓思復是襄州刺史,連仗劍天涯的小兄弟李白,也準備參加朝廷的「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於是38歲的孟浩然收拾行囊,趕赴長安,準備參加科考。京城的好朋友紛紛出手相助,可惜命不在仕的孟浩然依然無功而返。
  • 唐詩鑑賞:孟浩然 · 春曉
    春曉孟浩然·五言絕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酈波講解:春曉·孟浩然愛上古詩:孟浩然 · 春曉經典詠流傳~有溫度的故事店:陪你長大春曉孟浩然·五言絕句春眠不覺曉,春日裡貪睡不知不覺天已破曉,✦曉:天剛亮的時候,✦春曉:春天的早晨。
  • 採菊東籬悠然自得,寄情山水快意瀟灑,那才是詩和遠方
    他寄情山水遠離世俗紛爭,是對人生失望透頂刻意麻痺自己,還是與時光握手言和真正瀟灑自在?早期陶淵明的家境並不算壞,直到八歲時父親早逝,家道逐漸敗落。他自幼便修習儒家文學,也看道家經典。喜愛閒靜之地,在他《歸園田居其一》中便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 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是一首怎樣的詩,詩中的「故人」又是誰呢
    《過故人莊》是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中不光表達了詩人對田園風風光的讚美,也寫出了朋友間(「故人」)的真摯友情,《過故人莊》是孟浩然的詩歌代表作,歷來都受到人們的好評。」在詩中,孟浩然認為自己科舉入仕的希望很渺茫了,與其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還不如早點回到家鄉去。但離開京城又要與好友分別,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悵惘和矛盾。這兩首詩中都出現了「故人」一詞,只不過這兩首詩裡的「故人」,指的是孟浩然在京城認識的朋友王維等人。
  • 唐詩93《贈孟浩然》 (李白)
    【評析】  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歲,但兩人常相往來,友誼深厚。他欽佩孟浩然清高的品行和自然飄逸的詩風。本詩集中表現了他對孟浩然的崇敬和兩人思想感情上的共鳴。這首詩,結構嚴謹,語言古樸自然 ,用的典故全無斧鑿痕跡。  這首詩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以一種舒展唱嘆的語調,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