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相識】訂閱時光網,影訊購票一點通
【老朋友】點擊右上方,分享精彩給好友
人類與異族的徵戰是銀幕上永恆的主題,這些影片以恐怖的方式傳達警告,甚至不惜以終結人類命運的慘烈故事喚起人們的敬畏與反思,通過一種震撼教育把誤入歧途渾然不覺的民眾驚醒,從而回歸自救的正途。
異族為人類製造了一輪又一輪的生存危機,「物種威脅論」在人類歷史上層出不窮,但「異族崛起」的論調又反映了人類沙文主義的狹隘與自私,因為人類原本也是異族,人類的起源便是考古學教科書中最大的異族崛起事件。
《人猿星球》用了一種進化鏈跳躍的方式,向人類展示了異族是如何佔領地球的。而其前傳《猩球崛起》和《猩球黎明》這樣的作品則從猿類的智慧養成、人類和猿類的互相幫扶和分道揚鑣開始講述。詳盡表達了智慧生物自我意識的勃發、某種共同的陰暗面的滋生,並且在忍無可忍和走投無路的時候,選擇使用了極端的手段。這麼一種獨屬於人類的社會性的表述,被安放在了猿類的身上,用他們奪取世界統治權的故事,闡釋了人類之所以會滅亡的原因。其實,這並不簡簡單單是一個人猿勃興暴力奪權的故事,這更是對人類歷史的回溯,亦是對人類未來的展望。畢竟猿類是我們的近親,從它們的身上,我們所觀瞻到的並不是與人相似的動物,而是我們自己。
銀幕上對人類生存產生威脅的,除了人類遠親大猩猩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吸血鬼,還有狼人、怪獸、變異生物、人造人以及外星人等。比起猩猩的憤怒嘶吼,他們就沒那麼溫柔了。無論是外星科技的趕盡殺絕,還是吸血鬼對人類社會的覬覦多時,抑或是殭屍對鮮血最直接的渴求——這些異族,毫無疑問,都在威脅著人類。而人類只有在「多行不義必自斃」與「置於死地而後生」中輪迴徵戰,走向深淵也罷,殺出個黎明也好,或許,電影裡的人類社會的命運,可能真的就是現實的寫照……
「看一個人絕望多數是矯情,看全世界絕望就成了悲情;看一個人死是故事,看全世界一起死就成了史詩。」這些基於人類末日幻想的影片,或許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史詩。
1、人造物種 · 變異物種 · 怪獸
人造物種和變異物種對人類的侵害,來源於人類對自身以及對自然的恐懼。前者可以做為隱喻來使用——比如說,莫名其妙出現、莫名其妙消失的哥斯拉,曾經就是對核能的一種隱喻。而著名的弗蘭肯斯坦,則是人類對於複製、克隆的恐慌。而後者,則是自然界在進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旁枝末節」的意外。有些意外走進了死胡同自生自滅,消失殆盡;有些意外則更加意外地獲得了生存下去的希望,而且還有可能走上進化鏈的頂端,消滅了人類,成為地球的霸主。
而人類對於自然界的恐懼,也在一些動物的身上得到了體現。比如巨型章魚、嗜血如命的大白鯊和怎麼也殺不死的鱷魚。這些恐慌,源自於人類自身的對動物的恐懼,在一定程度上,是人類幻想的某種寫照。
《人猿星球》(1968)
《猩球崛起》(2011)
《猩球黎明》(2014)
作為人類的近親,猿類在進化鏈上的地位是相當特殊的。在好萊塢,編導們總喜歡幻想,假若有一天猿類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化,在智慧上超過人類的話,人類將何去何從?於是,《人猿星球》就用了一種進化鏈跳躍的藝術手法,為人類展示了在很多年之後,人類滅絕,人猿尚存的圖景。而《猩球崛起》則用另一種藝術性的手法,表述了在獲得了智慧、大腦極度發達之後,人猿是如何與人類分道揚鑣並且相互仇視的。雖然這只是電影人的臆想。但是人類目前的互相傾扎,爾虞我詐,卻使得這般圖景異常真切。
《哥斯拉》(1954)
你說怪獸片的鼻祖是誰?是「金剛」還是「哥斯拉」。可能金剛就是一個痴情的猩猩,還有人格化的特徵;但是這個哥斯拉則是真正意義上的「怪獸」,莫名其妙地出現,莫名其妙地殺戮,最後又不明不白地死在秘密武器下。「哥斯拉」這個名字出自日本流行小說家香山滋的同名小說,在原作中,哥斯拉是來自外界的巨大破壞者——在1954年的日本,這個破壞者指的是核戰爭。對於原子彈的記憶,大和民族要比我們深刻得多。影片公映之後,受到了日本青少年的追捧,於是在接下來的50餘年時間裡,哥斯拉被改頭換面了28次搬上銀幕。這個怪物不僅見證了電影技術的發展,而且還見證了日本電影和日本社會的發展。從最初的核戰隱喻,到最後的完全怪物,哥斯拉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殭屍世界大戰》 (2013)
殭屍是這個世界上最古怪的「物種」。他沒有生命,但卻組織嚴密;他沒有智慧,但卻目標明確。他們像是病毒一樣傳播蔓延,止也止不住,殺也殺不光。應該說,從喬治·A·羅梅羅開始,殭屍電影就被渲染上了一層死亡、陰鬱、沒有希望的色彩。這種態勢,在《殭屍世界大戰》中得到了加強和鞏固。更可怕的是,影片中的殭屍,行動迅速,擁有一定的智慧。但是,一部叫做《溫暖的屍體》的青少年殭屍電影卻改變了殭屍電影的傳統。在這部電影裡,殭屍並不可怕,而且還和人類談起了戀愛。或許,在新的時代裡,青少年電影,又將改寫傳統了。
同類電影還有:
《弗蘭肯斯坦》、《人獸雜交》、《環太平洋》、《狂蟒之災》、《極度深寒》、《透明人》
2、靈異生物之吸血鬼
吸血鬼題材的電影一直是電影人的最愛,因為它的適用範圍極廣。嚴肅起來可以拍成《吸血鬼驚情四百年》這樣的愛情片;惡搞起來可以拍成《女同志吸血鬼殺手》這樣的B級片;時尚起來可以拍成《暮光之城》這樣的青春愛情片;更有甚者,可以把吸血鬼題材的電影拍成《生人勿進》、《蝙蝠》和《夜訪吸血鬼》這樣的講述人性和選擇的文藝片。可能吸血鬼這個名字的確會引發人們一些「不良幻想」,所以在更多的時候,吸血鬼只是恐怖片中最為經典與亙古不變的「恐懼來源」。作為可以直接奪人性命的異族,吸血鬼的和人類之間的矛盾,永遠也洗不清。
《諾斯法拉圖》(1922)
表現主義大師F·W·茂瑙在影片中放棄了一定的表現主義的手法,轉而以一種更為寫實和實際的方式處理本片。但是全片依然冷峻異常,讓人不寒而慄。最終這部恐怖電影在電影史上留下了異彩紛呈的濃重一筆。即使茂瑙拋棄了表現主義的布景和造型,但是這部電影還是不可避免地帶有表現主義的「情懷」——影片畫面大膽尖銳的構圖、深焦攝影的獨特魅力、極有煽動力的音樂的使用都為影片增添上了非同一般的想像力色彩,所以本片亦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有詩情畫意的恐怖片。
《黑夜傳說》(2003)
在《黑夜傳說》中,吸血鬼這個異族變成了保護人類的物種,而威脅到人類生存的,則是已然在物競天擇的選擇中變成了混混的狼人。替吸血鬼出頭打鬥的是凱特·貝金賽爾扮演的塞勒涅。這個開著瑪莎拉蒂、穿著緊身皮衣,能打會愛、頗有心計而且曲線優美、性感漂亮的女人成就了這部電影。我們對於塞勒涅的好感是單純的,因為她是一個漂亮、獨立的女強人。除此之外,SM的打扮或許還能讓某些特殊嗜好的人想入非非。
《暮光之城》(2008)
雖然說影片的主要線索都集中在了異族戀之上,但是吸血鬼對人類的威脅卻時時刻刻存在。而對立面的世仇種族,狼人則成為了人類的守護神。在影片中,大部分的吸血鬼想法單純,只是希望吸血而已。而另一部分吸血鬼則是不吸血的——不吸血的吸血鬼,還能被稱之為吸血鬼麼?或許,吸血的吸血鬼可以及時防範,而那種打著戀愛旗號,說著不吸血不吸血,最後還是咬了人的吸血鬼,才是最難防的,才是最危險的。
同類電影還有:
《吸血鬼女王》 、《德古拉2000》、《德古拉》、《吸血鬼復仇記》、《布魯克林的吸血鬼》、《驅魔者》、《刀鋒戰士》、《範海辛》、《夜訪吸血鬼》、《吸血萊恩》、《一咬定情》、《孽欲狂潮》
3、靈異生物之狼人
狼人和吸血鬼其實是近親,在歐洲神話中,他們曾經是兩個親兄弟。只不過一個感染了蝙蝠的病毒,另一個感染了狼的病毒,才分道揚鑣的。所以,有吸血鬼的地方就有狼人,反之亦然。狼人一般會在月圓之夜變身,變身之後就不受控制,破壞力巨大。而在某些電影中,狼人的變身可以依靠自己的意志控制,而變身之後依舊是有意識的高等生物。在歐洲文化的體系中,狼是致命的動物,所以在很多電影裡,狼人的出現預示著死亡、不祥和恐懼。不過,時過境遷,狼人的銀幕形象也從單純的破壞者漸漸變成了人格分裂者,乃至是人類的守護神這樣的定位。
《狼人》 (1941)
狼人在這部電影中被塑造成了一個人格分裂者。作為正常人,他生活循規蹈矩,而且還去警察局自首說自己殺了人,卻沒有人相信他。但是變成狼人之後,他成為了一個殺人狂魔。在善與惡中,狼人成為了精神折磨的受害者。但是,因為強悍的身體機能,自殺都無法奪走他的生命。在一次遊園會上,變身的他準備襲擊自己的女朋友,千鈞一髮之際,他的父親出現,用白銀手杖結束了他的生命。
《豹妹》(1982)
豹妹是一個女人,在情慾高漲的時候,就會變身為一隻黑豹。繼而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變成殺人狂魔。其實,豹妹是電影人對狼人這個物種的一個延展思索的產物。在導演保羅·施拉德的鏡頭之中,欲望是催生人類變形的關鍵和根源。所以,從這樣的角色上出發,可以引申出很多關於人類欲望、心理和生理的探討。在施拉德的美學體系中,這可以被稱之為「先驗主義」。
同類電影還有:
《狼人部隊》、《美國狼人在倫敦》、《驚世猛獸》、《黑夜傳說》、《無辜的血》 《狼嚎再起》、 《狼人》(2010)
4、外星人
人類對於外星人是又愛又怕。一方面,人類出於對自身孤寂的思索,希望宇宙中能有高等生物的陪伴;另一方面,又擔心對方太過於高等,而視人類為草芥。於是,人類和外星人的關係,可以被形容為期待又恐懼,興奮又害怕。而正是這種複雜的心理,讓電影人獲得了在銀幕上表現外星人的巨大維度。在《獨立日》、《天外魔花》、《人體異形》中,外星人就是一副要豪奪地球的嘴臉;而在《ET》、《第三類接觸》中,外星人又是人類的好朋友。外星人的這兩種形象,此消彼長,成為了人類亙古不變的念想。
《獨立日》(1996)
片中的外星人造訪地球,人類一開始投之以桃,卻不料外星人以武力和人類打了招呼。它們使用高科技射線,在短時間內就摧毀了地球上數個巨型城市。華盛頓的國會山、白宮和方尖塔都同時被夷為平地。可以說,是外星人秒殺了地球人。華盛頓的方尖碑是為了紀念華盛頓總統而建立的,在很多美國人的心中,這是一座比白宮更加重要的建築。因為它的存在,象徵著美國精神的屹立不倒、也象徵著美國的永遠存在。而它的倒掉,在影片中渲染了外星人的不可戰勝性,並為最後人類的逆襲,做了充足鋪墊。
《異形》(1979)
《異形2》(1982)
整個《異形》系列主打的都是人類和外星人之間直接的對抗。雷德利·斯科特拍攝的《異形》是當代電影的經典之作。影片的情節和一些鏡頭成為了後來者抄襲和致敬的對象。影片被譽為有史以來最精彩的科幻片。影片的經典之處在於斯科特把科幻、恐懼、懸疑和動作完美地熔煉在了一起,沒有偏頗也沒有明顯的缺失。《異形2》是一部了不起的電影,除了全片一以貫之的緊張氣氛外,影片對電腦特技的使用也是劃時代的——實際上,詹姆斯·卡梅隆的所有電影中的特效都可以視作是劃時代的。影片中除了有一個令人作嘔、讓人寒毛倒立的異形外,還有一個大而無畏、閃耀著母性光輝的西格妮·韋弗。
《天外魔花》(1956)
《人體異形》(1978)
《外星人入侵》(1993)
《致命拜訪》(2007)
《世界盡頭》(2013)
《天外魔花》與《人體異形》
這五部電影講述的實際上都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被包裹在了一個外星人入侵地球的軀殼之中。實際上,導演想表達的卻是某種政治和主義的橫行以及人們的從眾心理。雖然有著極強的政治諷刺性,但是這幾部影片的娛樂效果和恐怖效果卻並沒有打折。這五部電影,分別產生於後二戰時代、冷戰時代、垮掉一代、X一代、嬰兒潮以及後冷戰時期和新千年的恐怖主義。作為外星人入侵的典型題材,這五部電影所誕生的時間和它們類似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
《外星人入侵》與《致命拜訪》
同類電影:
《第九區》、《怪獸》、《迷霧》、《變形金剛》、《地球停轉之日》、《魔獸戰場》、《天際》、《科洛弗檔案》、《洛杉磯之戰》、《牛仔和外星人》、《超級8》、《阿波羅18號》、《怪形前傳》、《安德的遊戲》、《宿主》
我們為什麼喜歡看這樣的電影?
男生說:
因為在地球上人類是無敵的啊,獨孤求敗。(老羊)
因為我們都是拒絕平庸、渴望傳奇的小人物。(MC殷老溼)
我覺得是人出於對自身起源的本能好奇、對胎兒的恐懼……(老趙)
實際上,這就是在看一個輔以幻想和電影特效的故事。商業電影,別無他求。(gmzyq)
個人覺得這是由於對於未知事物的排斥反應,但同時又明白對自身沒有風險的一種矛盾心理。人類在對待平時無法辦到的事情時通過其他途徑進行預演的形式之一。(古怪眼)
女生說:
吸血鬼電影:人鬼情未了。(Helen)
矛盾突出,題材獵奇。(季小文)
感受人類的渺小和怪獸的震撼,哈哈。(小野)
對於毀滅的渴望,被拘束於現代社會規則中不滅的幻想。(周葉)
如今一提及殭屍,皮肉腐爛,筋骨裸露,眼目渾濁,膚色蒼白,神情呆滯,衣衫襤褸,沒有知覺沒有情感,一旦看到活人就血脈噴張癲狂不已,只要尚有一口氣在就喪心病狂的吃人肉喝人血。這樣看來和「吸血鬼」的有情有義相比,殭屍簡直「弱爆」了。(古德拉2014)
其實殭屍片也不是那麼噁心,殭屍還可以像吸血鬼一樣文藝小清新,《溫暖的屍體》已經完全顛覆了人們對殭屍固有的印象;殭屍其實還可以是幽默的,《殭屍肖恩》哦!(ZM)
吸引我們成年觀眾的三大法寶不就是色情暴力和迷信麼,這些片子這三樣都佔齊了,吸血鬼本身就是一種情慾的象徵。(麻袋)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