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與基地》是基地系列第二部曲,本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地與銀河帝國最後的決戰,第二階段是第一基地的衰亡史,第二基地的浮出水面。
阿西莫夫所描述的故事格局不僅宏大,並且顛覆性強,正因為他敢於對自我的設定顛覆,而給讀者帶來的震撼是無以復加,在《基地》第一部曲時,阿西莫夫通過心理史學直白告訴讀者歷史的必然性,與可預見性,致使讀者留下一個「基地不敗神話」的刻板印象,因為帝國心理史學家第一人哈裡·謝頓已經預言帝國必然覆亡的歷史軌跡,並且他根據心理史學定律設計了第二銀河帝國崛起的未來歷史軌跡。
當心理史學對基地四次危機準確無誤的預言成為現實時,包擴第四次帝國最優秀的將軍對基地誓不罷休的徵戰,也被歷史必然性的設計打敗,基地不可能被戰勝的神話早已在銀河公民與讀者心理根深蒂固時,阿西莫夫卻用自己的新規則擊敗了自己的舊規則。
通過「精神科學」擊敗了「心理史學」,讓突變種「騾」覆滅了他一手打造的基地(第二帝國),這裡給人帶來的震撼不亞於劉慈欣用新規則去顛覆自己一手創建的宇宙社會學,筆者猜想沒有作家敢於這樣毫無估計的去推翻自己孵化已久的概念,但是阿西莫夫卻在《帝國與基地》裡做到了。
基地與帝國第一次戰端發生於基地紀元300年後,這是兩個帝國第一次的正面較量,基地代表自由民主的體制,帝國代表了封建專政的體制,一個由獨立行商而成的經濟共同體與一個腐朽帝制體系的對抗,一次自由與桎梏的對抗。由於歷史的必然性,基地在差點被覆滅時,反敗為勝,從此謝頓沉底成了基地如神一樣的信仰。
帝國弱君主與強寵臣不斷上演篡權奪位的內戰,從此帝國土崩瓦解,帝國之所以會覆滅,是因為長期的不思進取,而科技斷層,其次是貪婪的統治階層,制定不公平的分配製度。然而當第一基地擊敗帝國之時,也慢慢在重複第一帝國的老路,權利機構被一小部分人壟斷,野蠻的分配製度使財富聚集一起,除了科學技術一直在進步,第二帝國徹底將淪為原來第一帝國重複的老路,相當與謝頓的計劃功虧一簣。
於是第五次危機本來是獨立行商世界與基地的內戰,但是突變種「騾」這個未知參數引入,導致謝頓預言脫離了即定歷史軌道,「騾」就是心理史學中的不確定參數,儘管這些突變型參數發生的概率很小,如新能源的革命,外星人的引入,變種人的介入,都會影響到人類群體基本參數的隨機性,而使心理史學的預言土崩瓦解。
基地與舊帝國的徹底淪陷,使整個故事成為了一曲史詩級的悲劇,相當於一個新物種擊敗了人類文明,過去人類創造的一切將失去意義,儘管仍有少數的反抗者,但都很難改變「智人」淪為畜生的命運,突變人之於人,相當與人之於狗的等級壓制,騾對基地的覆滅不禁是一個新帝國的滅亡,更是人類種族統治地位 的洗牌,一個新的強勢族群將在銀河崛起,「智人」將被貶成次等生物或奴隸。
阿西莫夫顛覆了原本世界的設定,無疑給觀眾造成了一種毀滅式的絕望,眼看一個異族帝國的崛起,而銀河系的人類不戰而敗的局勢,出了將希望寄託於神秘的第二基地,別無他法。
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界50年代,阿西莫夫已經提出了變種人的概念,如《西部世界》裡的理論,所有的進化都是由於錯誤引起的,而銀河系兆億人類面前每天都有百萬計人口發生突變,但是99%的突變都屬於畸形或病態突變,只有少之又少的人是正向變異,騾就是這小概率的幸運兒,突變讓他掌握了平衡情感的異能,也就是可以制約別人的情感,如可以讓他的敵人,瞬間變成他忠實的手下,對他發自內心的尊敬與佩服。
騾就是通過情感制約的方式一步步打下第一基地,他的異能屬於精神層面的攻擊,甚至可以反向應用,讓敵人產生無盡的絕望,腦海打上「失敗主義」的思想鋼印,騾這樣的不確定因素徹底打亂了謝頓計劃的歷史軌跡,即便騾的異能不能寫入後代的基因裡,當騾死亡後,他建立的新帝國將會隨之覆滅,銀河將會再次淪為三萬年的黑暗時期,然而作為復興第二帝國的基地已經不負存在,謝頓計劃也將徹底瓦解。
人體個體是不能改變歷史的洪流,但是騾已經不是人類了,作為新物種的他正是擾亂心理史學的不確定參數,心理史學研究的對象只是人類群體,關於作者對騾的身份設定簡直驚為天人,平滑的反轉,也讓本書成為了推理式科幻的典範。
根據第二基地隱匿性之深,足以看出第二基地才是謝頓計劃的真實守護者,如果第一基地是由一群科學家組織而成的國家,那麼第二基地則是由一群心理史學科學家組織的精神科學帝國,第一基地負責政治方面的實體復興第二帝國,而第二基地則守護謝頓計劃的不可抗拒的突變性,也就是去校正偏離心理史學推算的未來軌跡。
騾的出現就是對謝頓規劃的未來軌跡的一次擾亂,如果第二基地無法擊敗騾統領的新帝國,則心理史學將被徹底顛覆。
貝妲則是阿西莫夫塑造最成功的一個女性角色,讓一個直男去塑造這樣一個細膩的女性也算不容易。一個平凡的女人通過等量代換的方式,推理出了馬巨擎就是騾的身份,馬巨擎可以用精神力量殺人,騾可以用精神力量控制人,通過等量代換,馬巨擎等於騾。
當貝妲將心理學家米斯擊斃那一刻,整個故事進入高潮,一個小丑成為整個故事的最大boss,一個平凡的女人代表著人類的抵抗,隨著心理史學家的死亡,第二基地的傳說也變的神秘莫測。
在評價基地系列之前,我們首先要站在上個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之間的角度考慮,當時還沒有核武器的概念,二戰還沒有結束,在基地系列中,核心科技就是核能與空間躍遷技術,超空間飛行打破了星際之間的光年隔離,核能解決了一切機器的能源問題,小到電燈與核銃,大到飛船的核心發動機,
蟲洞的概念才是1930年提出,而阿西莫夫的超空間技術建立在蟲洞之上,在那個年代是相當超前衛的幻想,包括所有機械的核能化,在核彈正式研發成功之前,就構思出了這樣超前的概念,但是站在如今仍有過時的嫌疑。
總而言之,這部小說創造的新概念和理論的意義遠大與故事和科技的本身,因為科技會過時,但是那些對社會學與經濟學龐雜的概念是難以過時的,無疑讓本書成為後世科幻文學的創作基石。
推薦閱讀
揭秘:當年《基地》憑什麼擊敗了《魔戒》?
如果這部小說拍成電影,將秒殺一切時空類電影
引領人類飛出銀河系的竟是令人類恐懼的機器人
三體Ⅲ丨宇宙並非一個裸體處女,等著你去探索她的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