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忙,也懶。於是好久沒有提筆。前陣子,書看過就過了,總是累得不願多說一個字。但是前幾天看完了《銀河帝國》,這幾天思緒卻還是繞不開它,我想,還是記錄一下吧。
喜歡科幻的人,對這部作品應該不陌生,它是阿西莫夫的代表作,是公認的「科幻聖經」,地位可見一斑。
我記得我在看完阿西莫夫的《神們自己》時,表達了自己小小的失落之感,覺得阿西莫夫被抬得太高。現在,如果可以,我就想給那時候的自己一巴掌。
來來來,讓我們正確地認識阿西莫夫,所有對他的讚美都不為過:
女生們,先生們,世界上只有一個艾薩克·阿西莫夫。
——阿瑟·克拉克
世界上從來沒有過像他這樣的人,而且,我想再也不會有像他這樣的人了。
——弗雷德裡克·波爾
《銀河帝國》包括了三個系列:基地系列、機器人系列和帝國系列。故事發生的時間很跳躍,阿西莫夫寫作的時間線也很複雜,整部看下來的感受是,你還沉浸在上一個時間段裡,你還留戀著上一個人物,結果另一本書就把你帶到一個全新的時空,給你介紹一些全新的人物,他們之間,有點關係,或者沒有關係,但是共同構成了浩浩蕩蕩上萬年的銀河紀元(以及之前地球上的公元時間,以及第一帝國崩塌之後的基地紀元),真乃神作也!
▼基地七部曲
銀河紀元12000年左右,哈裡·謝頓創立了心理史學,預測了帝國的衰落,他也利用心理史學,建立了兩個基地,試圖將第一帝國過渡到第二帝國期間長達兩萬年(具體數字記不太清了)的蠻荒時期縮短到一千年左右。
基地、基地與帝國和第二基地並稱為基地三部曲,講述的是第一基地的人民在心理史學的指導下,安然度過幾次危機的故事。雖是另一個時空的故事,可是提到了宗教、經濟各種因素在歷史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讓人覺得看的仿佛不是未來,而是過去,是歷史。其中騾和第二基地第一發言者普瑞姆·帕佛鬥智鬥勇的故事,讓人拍案叫絕。
基地前奏和邁向基地倒回去寫了哈裡·謝頓的故事。謝頓在探索心理史學的過程中,因為逃亡,見識到了川陀上形形色色的文化和習俗,也遇見了在他後來的歲月中給予他很多扶持和幫助的人。看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們剛好在泰國旅遊,我想到了川陀上光怪陸離的風俗,也見識到泰國形形色色的文化,覺得挺神奇的,如果要寫我們這個世界,我想泰國也許是個不錯的樣本。
地基邊緣和地基與地球又把鏡頭拉回到了基地三部曲後面的時間點,講述了崔維茲對於銀河,對於基地,以及對於地球的探索。幾萬年後,人類完全忘了,甚至說是壓根不知道地球這個世界的存在,只有少數人相信銀河中萬千個世界的人類是發源於一顆行星的。挺有意思的是吧,就像今天的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從何而來,種種對於起源的探索,僅僅是猜測或推斷,但沒人知道真正的答案。
以上是基地系列的大概,省略了幾萬字精彩的描述。那些讓人眼前一亮的瞬間,只有去閱讀了,才能體會。
▼機器人五部曲
我,機器人是幾個短篇構成的一本書。大致描寫除了人類對機器人的使用歷史,作為一些小材料在後面的故事裡有引用,但是關聯性不大。
鋼穴、裸陽和曙光中的機器人可以當作偵探小說看。地球上的便衣以利亞·貝萊和來自奧羅拉的機器人丹尼爾合作,分別在地球、索拉利和奧羅拉上偵破了三件大案,非常精彩,此處不多做透露,僅表達一下我對以利亞的花痴,哈哈~
機器人與帝國的故事發生在以利亞去世之後,但嘉蒂雅(她跟以利亞有故事,哈哈~但她是太空人,有著長達三四百年的壽命)還在,丹尼爾(人形機器人)還在,吉斯卡(精神感應機器人)也還在。故事就不細說了,故事的最後,「吉斯卡……再也沒有出聲,再也沒有任何動作。丹尼爾站了起來。他落單了——卻要守護整個銀河」,看到這,我莫名地心痛,雖然這是小說,雖然小說裡,他們是機器人。
▼帝國三部曲
帝國三部曲由繁星若塵、星空暗流和蒼穹一慄組成,故事發生在機器人之後,基地之前,它不像機器人系列那樣是連續的,看起來,說實話,沒有之前的故事那麼引人入勝。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部——史瓦茲一步跨越了時空,從1949年來到了銀河紀元800多年,我想這是整部銀河帝國裡最有科幻色彩的一幕了(哈哈,科幻於我而言好像就該「一眼萬年」……就像程心和雲天明,空間上已經離得那麼近,可卻被時間拉開了一千多萬年)。這個故事裡幾次提到了伯朗寧的詩句,我很喜歡:
與我共同老去!
良辰美景可期,
生命的終點,何嘗不是源頭的目的……
英文想必你會很熟悉:
Grow old along with me!
The best is yet to be,
The last of life, for which the first was m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