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明清時期,給領導提意見是一個非常有技術含量的操作,因言獲罪者不計其數,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甚至禍滅九族者不乏其人,而清嘉慶年間,有這麼一位官僚,心懷家國,一生以向皇帝提意見為己任,說話難聽、直奔主題、唾罵大清官場,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嘉慶帝卻容忍了他。他被判死刑後,又被改判發配伊犁,後又被釋放,最後,獨自寫書,寫下了著名的《伊犁日記》和《天山客話》兩部作品,這是晚清西北歷史地理研究的開端之作。
有請本期嘉賓,隨波不逐流的晚清言官——洪亮吉。
878:你好,我們算是半個老鄉,都是江蘇人。一直想跟你對話,總覺得你這樣的人更像一奇葩,向領導提意見的人我見過,不過向你這樣不要命提意見的真沒見過,領導不喜歡聽什麼,你就說什麼?領導最忌諱什麼,你就借題發揮什麼?多少次,我都替你捏一把汗。說你不入流吧,你一心想通過科舉考試入仕,45歲才考上進士,說你入流吧,真沒看過你這樣在朝廷裡混的。
洪亮吉:言重了,我也熟讀歷史,我的偶像是海瑞,人身上總要有一股正氣,一心為主和一心為國是兩個概念,所以後人很多人都說我是「軸頭」。
878:我覺得是你運氣好,「主」和「國」有什麼區別呢?尤其在專權政治下的大清,所有人都知道,主就是國,國就是主,這是封建社會最基本的人倫綱紀。你到底做了什麼,讓嘉慶帝那麼生氣,直接判了你死刑。
洪亮吉:嘉慶接棒乾隆後,新官上任三把火,這「第一把火」就是廣開言路,要求各地官員給朝廷提意見,體制內的官員心裡都有數,領導叫部下提意見的事是最微妙的,尤其是新官上任之初。有的官員本著對朝廷好的目的認真提,有的老江湖官員心裡打不到底,不知道嘉慶的性格,所以也就說了一些不痛不癢的話,而我直接對嘉慶進行人身攻擊,把大清朝說的昏暗無比,剛剛接班的嘉慶本來就非常忙,再加之有很多人不把這個新皇帝當一回事,所以我的「建議」撞槍口上了。我到現在才悟到這個道理:領導也是人,也會生氣,領導生氣的時候會無限放大部下的缺點,在這種情況下,嘉慶當然把我想的一無是處,簡直就是大清的罪人,尤其是我總結的「十六字大清」。
878:哪十六個字?
洪亮吉:大清官員從上到下「模稜兩可、軟弱退讓、鑽營投機、苟且偷安」。其實,我說的全是實話,也全是心裡話,嘉慶帝與康、雍、乾不一樣,他是一個優秀、墨守祖制的人,也是一個勤奮的人,每天忙的很辛苦,但都是為了辛苦而辛苦,為了工作而工作,遇到什麼問題都按照祖宗制定規矩來,而一點都不注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面對龐大而低效率的機器,他的確有點手足無措。嘉慶常年在深宮,基層的情況他一點都不了解,關鍵是他自己認為自己很了解,所以我向他進言「十六字」時,他覺得我太誇張、太狂妄了,甚至認為我在有意抹黑大清朝。他看不好我,結果可想而知,整個朝廷的官員都來彈劾我。但,越是這樣,我越是不怕,為了朝廷,明朝的海瑞都準備了棺材,我為什麼不可以。我極其討厭前朝張廷玉那樣的官員,他們無為而為,用無私來營私,在現實中苟且偷生,還自詡為「三朝重臣」,這種沽名釣譽之徒是我最不齒的。
878:嘉慶朝中,你洪亮吉可是個重量級人物,也是最讓嘉慶不爽、不省心的人物。封建王朝中,如果對領導有意見,一般情況下有如下幾種處理方法,一、忍氣吞聲;二、告老還鄉,眼不見心不煩;三、直言上書,勇敢、客觀、公正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事實上,沒有拿個領導不喜歡這樣的方法;而你獨創了第四種方法——洪亮吉法。
洪亮吉:不存在,我只是沒有把自己當奴才看,而是把自己當臣子看。是你嘉慶要廣開言路,讓臣子提意見的,我洪亮吉說的又不是假話,至少我認為我說的都是真話,一心為大清的,又沒有壞心,更沒有逆反。
878:但是嘉慶心裡也會想啊:辦你還是不辦你呢?不辦你吧,朕畢竟是皇帝,你竟然對我人身攻擊,剛好朝廷裡有些人不把我當回事,我這次就拿你開刀。辦吧,你就是我手下一個級別不高的官員,辦你到容易,但是朝野的輿論會怎麼說呢?我是皇帝,心胸怎樣不重要,重要的是朝野認為我心胸怎樣。
洪亮吉:你揣摩的很對,當時嘉慶就是這麼想的,但是之所以他沒有把我朝死裡辦,我認為還有一個原因。因為嘉慶不是個昏君,很多領導就是這樣,火氣上來的時候誰都攔不住,但是等事後冷靜下來後,他會仔細再思考、再分析,這一點我不怪他,他雖然貴為天子,但是他也是人,也會有正常人的思維方式和情緒宣洩方式。
878:有人說你大膽諫言,是為了博取眼球,撈取政治資本?
洪亮吉:兄弟啊,你見過用生命來撈取政治資本的嘛?隨別人怎麼說吧,當時,我只是想把基層的最真實情況反饋給嘉慶,信不信隨他。這件事情的處理過程一波三折,不過在我看來充分體現了嘉慶的心胸,嘉慶先讓人嚴審並定了我死罪,然後又下旨不允許用刑,再後又改判了發配邊疆,最後流放了我。從頭到尾我心態還算比較好,因為對很多事情都有了心理準備,回家後還寫了幾本書,主要有《卷施閣詩文集》、《附鮚軒詩集》、《更生齋詩文集》、《漢魏音》、《北江詩話》及《春秋左傳詁》等。寫書的確能讓一個人深度思考,自己也在相對的歲月靜好中,徜徉在自己的文字江湖裡。遠離朝野,有的時候是一種心境。
878: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介紹介紹你的經歷吧?
洪亮吉:我生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九月,自幼喪父,雖然刻苦讀書,然而科舉屢試不中,成了憤青,45歲那年開了「天眼」,中了進士,我喜歡喝酒,基本每天都有飯局,即使沒有飯局,自己一個人也會弄幾杯。我是一個也讓他(嘉慶)歡喜讓他憂的人,讓嘉慶歡喜是因為,嘉慶從心底裡認為我或許還有點才氣,捨不得殺,嘉慶帝曾對我作出「不許作詩,不許飲酒」的要求,一個皇帝,要求我這樣級別不是很高的幹部,不要作詩,不要喝酒,這的確意味深長,也反映了嘉慶從心底裡對我的關心。我也有責任,天天喝酒,一喝就喝高,喝高了就罵政府。
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我每次上書諫言時,都以一腔熱血用文字直接往嘉慶痛處戳,全然不顧嘉慶的感受,彎子都不繞,結果,每次嘉慶看了就氣,氣了就罵,罵過了又感覺我說的好像也是事實,好像也有道理。這就是嘉慶與我微妙的君臣關係。
後記:
嘉慶畢竟不是昏君,辦了洪亮吉後,有反覆看了洪亮吉的摺子,越發覺得這個人沒有壞心,說的情真意切,於是不久後又將流放了三個多月的洪亮吉釋放回原籍,洪亮吉去世後,嘉慶由衷發表了一通感慨「罪亮吉後,言事者日少」。
自古以來,忠言逆耳,珍惜那些對你說真話的身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