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安妮》是由王傑作曲,臺灣詞作者陳樂融填詞,並由王傑本人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王傑的首張個人專輯《一場遊戲一場夢》中,也是王傑的成名作之一。
《安妮》不是傳統意義的表達年輕人愛戀的那種情歌。這首歌是王傑為了紀念他青蔥歲月的愛情故事而寫的一首歌曲。那是懵懂的年齡。十七歲的王傑在一次學校組織的校園舞會上,喜歡上了一個漂亮的美法混血的女孩——安妮,那時也許只是彼此喜歡,還談不上是愛情。但也只有這段時光的感情是最純潔的,也是最真摯的,他們渡過了一段短暫的,也是最美好的時光。轉眼暑假到了,安妮回到了美國。那個時代的聯繫方式可能沒有現在這麼方便的緣故吧,安妮回國以後,兩個彼此喜歡的人就失去了聯繫。開學以後,安妮也沒有再回到臺灣。過了很多年以後,王傑才知道安妮在她回國的那個暑假出了車禍,早已離開了人世。王傑悲痛欲絕,就創作出了這首撕心裂肺的歌曲《安妮》。
也許我們聽過太多那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情歌,也聽過很多唱片公司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打造出的那些「悲情王子」「憂鬱王子」稱號的歌手。王傑在出版第一張專輯的時候,唱片公司同樣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打造出王傑一個浪子的形象,並配了這樣一段文案:「他歌唱的很好,他的眼神深邃銳利,他的感情濃得化不開,他的背影比誰都孤單。和其他很多歌星一樣,他有段長長的過去,雖然不能忘記卻也不用再提因為一切正要出發因為他將成為巨星BORN TO CONQUER ,生來獲勝、生來徵服,王傑站在卑微與高貴的交界對自己與全世界說:"我來了,一切便不一樣了!", 獻給,在愛情中心靈饑渴,在生活中百無禁忌,在音樂中追求個性的一代」。
儘管專輯還是作坊化流水線的製作,但由於創作團隊對王傑的反覆深入的了解,促使了王傑的悲情有一種具有凝聚性的爆發力。 在整張專輯中,王傑不加雕飾的嗓音,加上他富有悲情的演唱,讓這張專輯在那個年代顯得很前衛。當時這種悲情的情歌如過江之鯽,但只有王傑獲得了極大成功,這是因為只有王傑是用心在唱,是發自內心的吶喊,而不是唱片公司用各種調味品打造出來的悲情情緒。浪子的稱號是唱片公司給與王傑的符號,然而浪子的路確是王傑自己走出來的。
王傑出身於電影世家。他的父母親都是邵氏電影公司的電影演員,所以很小的時候,王傑就在電影片場長大,偶爾出演一些小角色。在他12歲的時候他的父母離婚了,從此他無依無靠,只能自己打拼。在王傑成名之前,他曾開過計程車,當過酒吧服務生,做過駐唱歌手,最窮困潦倒的時候,還去電影片場做過替身演員。正是這些苦難的歲月,才成就了王傑精彩的人生,才有文案中所說的「他的眼神深邃銳利」,因為他看過了太多的世間冷暖。
王傑的第一張專輯發行距現在已經超過30年了,然而我們今天依然還依然能耐心傾聽他那發自內心的嘶吼。也許是王傑曾經走過的路,也正是我們來時走過的路吧!
還是讓我們在王傑的歌聲中,一起回首我們都曾匆匆走過的那段難忘的青蔥歲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