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傑演唱會現場
王傑
小時候,追星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我在這頭,偶像在那頭。唯一的滿足,只要是聽到偶像的歌聲,就夠。而如今,當提起王傑這個名字的時候,則甚至不敢在這之前加上偶像這樣的前綴,怕輕浮、怕做作,怕偶像這個已經被腦殘粉玷汙的詞組,無法證明我對音樂的博愛。況且,王傑並非我第一位喜歡的歌手,在他離開「飛碟唱片」的歲月後,我的音樂世界更已經與之幾近絕緣。偶爾提起,還有記憶,某首老歌,感動依舊。但僅此而已之餘,回首那一段青春的往事,王傑卻又始終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背影。
預習依然是免不了的功課。在去演唱會的路上,一路播放著王傑的歌曲。無論是《一場遊戲一場夢》還是《她的背影》,或是《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和《故事的角色》,還有《安妮》和《回家》,以及《忘了你,忘了我》或《為了愛夢一生》。有些歌偶爾還會聽及,有些歌經年不曾耳聞,但無論如何,這些旋律和聲音一經響起,就會不自覺地隨之跟唱,甚至一字不錯、不拉。青春就是這麼一個神奇的東西,它能讓你記住這段時光最微小的細節和片段,某些臺詞、某些歌詞。即使好多年不使用,再用還是明亮如新。
原來以為王傑5·17杭州演唱會,註定會是一場懷舊盛會,不過在進入黃龍體育中心之後,才發現身邊不盡然都是我這樣的身影。80後和90後甚至才是觀眾的主角。還記得青春年少時,王傑在我等父輩眼中,一直可以算是損友類偶像的代表。連他的唱片封面,都只在一片幽黑中露出半張臉(首張專輯《一場遊戲一場夢》)。歌曲更是從頭哀怨到尾,絲毫聽不到正能量、主旋律,以及為人民服務的雄心壯志和青春應有的慷慨激昂。聽這樣的歌,是因為喜歡受虐?是因為多愁善感?是因為未老先衰?是因為感同身受?現在想起來,正常的青春,也許都應該有這樣一種「畸形」的病,在悽風苦雨的意境中,假裝自己品嘗著人情冷暖,並將悲喜離愁都放至最大的程度。假裝,或許就是青春的一種意境。
但王傑的浪子情懷和悲苦痛愁,卻不是裝的。《安妮》是他的故事,《故事的角色》是他的經歷。早年的他,當然需要「飛碟唱片」的包裝和推廣,但包裝下的情懷、閱歷和人生,卻都不是假的。所以,直到今天聽王傑的歌,依然會有種悲從中來的觸動。
當然,如今的王傑也早已經不再是當年的王傑,雖然成名已久的他,早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吃個飯還要計算兜裡有多少錢的未婚奶爸。但盛極而衰的定律,也讓他在加盟「波麗佳音」、乃至「英皇娛樂」後,就開始走相對「飛碟音樂」時期下滑的事業線。他不再是九十年代早期橫跨兩岸三地的華語樂壇一線巨星,雖然他的浪子情懷,卻不斷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歌迷接力傳承。不知道是不是上蒼有意讓王傑堅守「悲情王子」這個稱謂,從而在王傑加盟「英皇娛樂」之後,再度設計了一個比較衰的局。總之,之後的王傑似乎又回到了當年悲情的原點,這倒是讓他音樂的苦與悲,一直能和自己的人生同步。或許,這也是他新歌《北京零下十度》的主題出處。冷,似乎一直都是王傑音樂的主色。
雖然以「英皇娛樂」時代的一首《萬歲》開場,但我知道,「飛碟音樂」時期的歌曲,還是會成為演唱會的主角。當年獻給三毛的《為了愛夢一生》,首張專輯的主打曲和成名曲《一場遊戲一場夢》,來自於一段真實故事的《安妮》,還有每一次回家都會在心頭唱起的《回家》。這是青春時代的記憶,在大合唱中,心中不禁升起一種優越感。一段在流行音樂黃金期?裙的青春年少,可以有更多的旋律打上烙印,幸也,喜也6最好的演唱會是怎樣的演唱會,其實有時候答案很簡單,就只是一場大型?KTV而已。沒有全場卡拉OK的演唱會,即使雕欄玉徹也毫無意義。
在這次演唱會上,王傑也翻唱了三首歌曲。張學友的《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姜育恆的《愛我》,以及王菲的《我願意》,同樣也是八、九十年代的經典歌曲,而主題則都是一個愛字。在演出當晚,王傑照舊真情流露,感嘆自己為了音樂,終年與錄音室做伴,沒有愛情、沒有伴侶,孤身一人品嘗音樂與生活。所謂的明星光環,所謂的萬眾喝彩,在這份具有畫面感的傾訴中,也還原出一種悽清的色彩。
演唱會在改編葉德嫻經典《明星》的旋律中結束,意料之外的是,王傑在演唱這首歌曲前,做了「如果有天我不在」為主題的大段獨白。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聽起來有些傷感,又都是生命的常態。相比這些年許多見光死的少年時代的偶像,至少至情至性的王傑,不枉我青春時期的熱愛。有時候,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而少年郎同樣怕迷錯偶像。
再不是迷戀偶像的年紀,卻慶幸擁有偶像的青春記憶。一場王傑一場青春夢,歌還是當年的那些歌,感觸多多少少不盡相同。我和王傑曾經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十字路口相遇、相逢,又在之後各奔前程。留下一些美好的旋律,留下一些青春的記憶,「說聲珍重道別離,也許你我不會再相遇」。這樣也好,這樣就好……(文/愛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