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什,把博弈論引入管理學

2021-02-15 企業管理雜誌

本文摘自微信公眾號「知識就是力量」

又一顆星辰隕落了。

著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奧斯卡最佳影片《美麗心靈》原型約翰·納什和妻子5月23日在美國新澤西州遭遇車禍身亡,終年86歲。

1994年,納什憑藉博弈論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納什均衡」這個名詞從此變得知名。

很多人知道約翰·納什是因為一部經典影片——電影《美麗心靈》以約翰·納什的真實事跡為題材,藝術再現了這位天才的傳奇故事。有人說「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影片中塑造出來的約翰·納什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天才,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瘋子。

納什夫婦

我們身邊的「納什均衡」

簡單來說,納什均衡的定義就是,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從團隊的利益出發,做對團隊最有利的事情,從而使整個團隊利益最大化,從而達到的一種均衡。

這種理論應用於我們的生活中,就能夠分析商場上進行得如火如荼的電商價格戰。博弈論所舉出的案例基本上都只有兩方利益進行博弈,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情況要複雜得多。拿電商價格戰來說,市場上並不是只有兩家電商進行博弈,而是涉及整個電商行業。

我們可以把整個電商行業看成一個團隊,每一家電商企業都是其中的一個成員。他們之間有著競爭關係,也有著合作關係,當各方都從整個電商行業的利益角度出發,保持一個相差不多的價格水平時,就達到了一種均衡。這時每一家電商獲得的利潤都是在保證團隊利益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利潤。

然而當其中的某一方忽然不再遵守行業中的約定,開始大幅度降價的時候,這種均衡就被打破了。價格降低後,銷售額會大幅度攀升,但是因為成本並沒有降低,實際上獲得的利潤並不會有所增加。同行業內的其他電商為了挽回流失嚴重的銷售額,則開始採取更低的價格。這種博弈現象被納什稱為合作博弈,這種情況下達到的均衡被稱為「納什均衡」。

這種博弈當然是消費者喜聞樂見的,因為可以用比從前低很多的價格買到同樣的商品。可如果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價格戰勢必會淘汰大部分小規模商家,剩下的一家或幾家實力雄厚的電商就可以重新進行聯合併對市場進行壟斷,把價格抬的更高。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受到侵害的仍舊是消費者的利益。這就是國家並不鼓勵價格戰並且會有反壟斷法律出臺的原因。

由於納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斷完善,博弈論開始廣泛應用於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中。不光是這些專業領域,我們在生活中打撲克、買東西、下圍棋時,都有可能在不經意間運用了博弈論和納什均衡。我們都不是科學家,但可以站在科學家的肩膀上,利用他們的研究成果幫助我們思考,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

誰是約翰·納什?

約翰·納什,1928年6月13日出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的布盧菲爾得。他是一個聰明而好奇心很強的孩子,但從小性格就孤僻、內向。他十三四歲的時候,看了一本介紹數學家傳略的名著《數學精英》,從此數學讓他深深地著了迷。1948年春天,念3年級的納什就已被哈佛大學等幾所名牌大學錄取為研究生,結果他選擇去普林斯頓大學。20世紀30年代,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被人稱為「世界的數學中心」。從那時候起,這位來自西維吉尼亞州布盧菲爾德的英俊、有才華且有些古怪的年輕人闖入了數學界,他對數學的許多領域都感興趣,如拓撲學、博奕論等。

納什博弈論的萌發

年輕的約翰·納什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園裡下圍棋,原本信心滿滿的他卻輸給了對手,於是他自嘲地說道:「在競賽行為中總有人要輸。」或許正是這個時候,關於博弈論的想法在他心中扎了根。在博士在讀期間,他對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原理提出了挑戰:按照斯密的理論,在市場經濟中,每一個人都從利己的目的出發,而最終全社會達到利他的效果。納什試圖推翻這種說法,提出了每個人都從團隊利益出發,才能找出一種讓大家都獲利的策略。

在電影《美麗心靈》中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納什與他的同學去一個小酒館喝酒,這時走進來三個女孩,其中一個女孩金髮碧眼尤其出眾。當其他人都在品頭論足、躍躍欲試的時候,納什在腦海中迅速地設計出了唯一確保能追到這個女孩的公式,可他並不付諸實施,而是飛快地跑回寢室,將公式寫在了櫥窗上。


對於該如何把那個金髮碧眼的女孩追到手,納什的設想是:假如一群人都去約她,其結果是全軍覆沒,誰也追不到;然後這一群人又去約她的女朋友,其結果也一定是被潑冷水,因為沒有人願意屈居第二。但是,如果沒有人去追那個金髮美女,那麼他們一群人與她互不侵犯,同時也沒有幹擾到其他女孩,如此便能順利約到其他女孩,對大家來說都是贏。

在博弈中戰勝自己:「納什均衡」的誕生

博弈論最初是在1944年由馮·諾依曼提出的,1950年,納什發表了他27頁的博士畢業論文。在這篇以「非合作博弈」為題的論文中,納什提出了一種重要的理論,就是後來被廣泛應用的「納什均衡」。

納什提出的博弈論,幫助人們分析市場經濟中的博弈與共贏。而他自己,同樣在博弈中度過了很長一段痛苦的歲月。正如電影裡所表現的,納什在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時幻想出了自己的室友。開始執教之後,他的精神分裂症愈發嚴重,開始幻想自己是在為中情局工作,並且破解了來自宇宙的神秘的密碼。在之後的三十年中,納什不斷地與精神分裂症做鬥爭,並且多次進入精神病院進行治療。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才逐漸開始清醒,不久之後他得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肯定——199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經濟學界有一種說法,經濟學家要想獲得諾貝爾獎,只要活得夠長就可以了。這是說,經濟學理論並不是一種立竿見影的理論,需要長時間的經濟活動,才能見證這些理論的正確性和實用性。在納什的理論剛提出時,曾被認為過於簡單而沒有受到重視,進入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後,人們越來越多地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博弈論的影子,也正因為如此,納什站在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


重溫約翰·納什1994年諾獎頒獎典禮獲獎感言:

「我一直相信數字、方程式和邏輯關係。因為它們總是為我指引真理。但在追求了一生的真理之後,我問自己,什麼是真正的邏輯關係?真理又是有誰來決定?對於這些問題的思索讓我經歷了從生理上到精神上再到幻覺上的洗禮。

最終,我還是回到了現實中,我找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在愛的支持下,任何邏輯關係和真理都會被發掘。今晚,我能在站在這裡領獎都是因為你,你不離不棄的陪伴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你就是我的真理。」

——約翰·納什

關注公眾平臺嗎?用手指按住下面的二維碼,等跳出對話框,點「識別圖中二維碼」,再點「關注」。


===============================================



友情推薦:同樣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平臺——「企業管理故事」,方法和上面的一樣。


相關焦點

  • 博弈論大師——納什
    看似簡單,似乎屬於那種「本來我也能想到」 的東西,然而那時除了納什,一代宗師諾伊曼也沒有想到。納什均衡的提出,對博弈論的發展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納什均衡的概念已成為現代博弈論的基石和中心(雖然在少數博弈理論家中此點仍有爭議) 。納什的好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迪克西特曾說,「如果每次有人說起或寫下納什均衡這幾個字,納什都能拿到一塊錢的話,那麼他現在會是個大富翁了!」
  • 納什紀念與博弈論視野下的國際關係
    天才留下的理論對於博弈論來說,這位天才最廣為人知的貢獻是,在他年僅22歲時,就提出了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納什均衡是一種策略組合,在這一組合中,每個參與人的策略是對其他參與人策略的最優反應。由此,從自身利益出發,沒有任何單獨的一方願意改變其策略。不少學者認為,「納什均衡」使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陷入尷尬。
  • 看似公平的猜拳遊戲–有關博弈論和納什均衡
    最近看到國外網站上的一篇有關博弈論的文章,提出了三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我就借節目把這三個問題介紹給大家,也加入我自己的一些讀後感。這第一個問題是這樣的,有這麼一個猜拳遊戲,猜拳的雙方姑且叫他們「小單」和「小雙」,單數和雙數的單雙。猜拳時只能出兩種手勢,就是出一個大拇指,表示一,或者出四個手指,表示四。然後把雙發的手勢數字加起來,單數時小單贏,雙數時,小雙贏。
  • 張維迎:對納什最好的紀念,就是理解納什均衡
    Nash),美國數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主要研究博弈論、微分幾何學和偏微分方程。小學時期,納什的學習成績並不好。比如在數學上,納什非常規的解題方法就備受老師批評,而後來的事實卻證明,這種另闢蹊徑恰恰是納什數學才華的體現。1945年6月,納什進入卡耐基梅隆大學學習,後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 不可不學博弈論,不可不知納什均衡的3個經典
    約翰-納什因發表兩篇關於非合作博弈論的重要論文,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競爭和市場的看法。他證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並證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納什均衡。納什均衡,從實質上說,是一種非合作博弈狀態。  近代對於博弈論的研究,開始於策墨咯,波雷爾及馮-諾伊曼。1928年,馮-諾依曼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從而宣告了博弈論的正式誕生。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劃時代巨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將二人博弈推廣到n人博弈結構並將博弈論系統的應用於經濟領域,從而奠定了這一學科的基礎和理論體系。
  • 礦機的數學博弈論
    加密貨幣的挖礦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其產業鏈短、技術立足的特點使得礦機定價是一個很奇妙的博弈:定價高了,礦機商賣不出去;定價低了,礦場賺了大部分錢。其實礦場中礦機本身的運營,也是需要數學博弈論在後面支撐的。挖礦主要的數學模型關注的就是幾個:幣價、算力、算力功耗。
  • 精神分裂到諾貝爾獎,「博弈之父」納什的傳奇人生
    畢業後納什先去了美國的一家叫蘭德公司的智庫,做了一陣子研究顧問,那是一個超級保密的冷戰智庫,當時蘭德正在把博弈論用於冷戰時期的軍事和外交策略。工作期間,因為被蘭德公司的計算機吸引,納什迅速將自己的興趣從博弈論轉向了純數學。
  • 博弈論雜談:起源
    今天我們來說博弈論的起源。很多人知道博弈論,都是源自一部電影,這就是《美麗心靈》。也許大部分人也沒覺得這部電影好看在哪,但別人都說好看,那就好看吧,正是這部電影,讓我們認識了約翰-納什,也知道博弈論。《美麗心靈》
  • ...人生最後一場意外的博弈——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
    基於群體行為,就有所謂的演化博弈。納什指出在群體規模有限的情況下,存在混合策略納什均衡。諾獎委員會1994年評價納什的工作稱幾乎所有的經濟行為分析都可以用到博弈論,從壟斷廠商到競爭個體,概莫能外。發展至今的博弈論也的確證實了這一點。突遭精神疾病折磨博士畢業後,納什非常想留在普林斯頓,但普林斯頓當時並沒有給他終身教職。這或許傷害了納什的自尊心。
  • 博弈論-美麗心靈
    離婚後,艾西莉亞一直沒有再嫁,依然以朋友的身份陪伴著他,30年後納什清醒了過來,兩人復婚。納什於1994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2015年納什與艾西莉亞出了車禍,走完了這跌宕起伏的一生。 一個病癒的瘋子,何以獲得科學界的桂冠諾貝爾獎? 因為博弈論。
  • 怎樣用博弈論「追女生」?
    納什患上精神病之前,他正苦苦追求數學界最高的菲爾茲獎而不得,巨大的失落也成為導致他患病的原因。如今,在獲得阿爾貝獎之後離世,也算得償心願,圓滿的人生了。納什的貢獻是巨大的。納什均衡理論奠定了現代主流博弈理論和經濟理論的根本基礎。
  • 對博弈論的基本研究——鄭烜鑫
    佔優策略是博弈論(game theory)中的專業術語,所謂的佔優策略就是指無論競爭對手如何反應都屬於本企業最佳選擇的競爭策略。 零和博弈:是博弈論的一個概念,屬非合作博弈,指參與博弈的雙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的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零和博弈的結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個社會的利益並不會因此而增加一分。
  • 秦、戰國和博弈論
    秦國 X 博弈論最近幾天,想必大家都在看大熱的電視劇《大秦賦》,我也再看,而且在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戰國時期這麼愛打仗?為什麼最後勝出的秦國,沒過幾年就垮掉了?博弈論,準確來說應該是博弈論中的【壓倒性策略】和【納什均衡】,我們先來聊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囚徒困境。囚徒困境說的是有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互相之間不能溝通,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1年。
  • 納什均衡,不是高端名詞,它就在我們身邊
    由於納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斷完善,博弈論開始廣泛應用於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中。不光是這些專業領域,我們在生活中打撲克、買東西、下圍棋時,都有可能在不經意間運用了博弈論和納什均衡。我們都不是科學家,但可以站在科學家的肩膀上,利用他們的研究成果幫助我們思考,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誰是約翰·納什?
  • 我的博弈論愛情
    Game Theory的經典之一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可以在這項中很好的應用。假設你身邊有三個異性(A,B,C),而你最關注的是,外貌,才華和忠誠度(通常有很多,此處舉個簡單的例子),三者均衡(如果不均衡,加權之後計算)。那麼你就可以之間相互比較並且放在納什矩陣中。
  • 「納什均衡」與作業僵局
    「劇場效應」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博弈論角度進行學理分析。一、什麼是「納什均衡」?---從博弈論說起。 看過電影《美麗心靈》的該知道數學家納什。       納什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了「納什均衡」,並由此獲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對納什最好的紀念,就是理解納什均衡
    約翰•納什(John F. Nash),美國數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主要研究博弈論、微分幾何學和偏微分方程。小學時期,納什的學習成績並不好。比如在數學上,納什非常規的解題方法就備受老師批評,而後來的事實卻證明,這種另闢蹊徑恰恰是納什數學才華的體現。1945年6月,納什進入卡耐基梅隆大學學習,後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50年,22歲的納什以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為題的27頁博士論文畢業。在這篇論文中,納什提出了博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納什均衡」。
  • 著名經濟學家、博弈論大師、《美麗心靈》男主角原型約翰納什及其...
    1950年,約翰·納什獲得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學位,他那篇僅27頁的博士論文中有一個重要發現,這就是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
  • 普通人研究方法,而聰明人研究規則,聰明人用的博弈論是什麼樣?
    聽起來好像很高級一樣,今晚堂主就給你扒扒高大上的博弈論,落地之後是什麼樣? 要說不一樣的知識,據說是聰明人才用的東西叫「博弈論」。 平時之所以覺得博弈論高深,是因為傳統博弈論都是研究什麼策略最高明。 實際上日常的博弈論並沒有那麼遙遠,我們平時遵守的規則,已經是相互競爭和妥協的產物。 只要是一群聰明而又理性的人一起競爭,那麼最終決定局面的不是策略,而是規則。
  • 石頭——剪刀——布,《賭博默示錄》中的博弈論
    這是博弈論常見的理性博弈指的是博弈雙方能夠按效用最大化原則,充分考慮已知信息對未來做預測。但事實上,人本來就因為信息不全等原因,很難一直做正確預測和理性行動,比如古田,他出什麼牌完全是隨心的,結果留下4張全是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