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研究方法,而聰明人研究規則,聰明人用的博弈論是什麼樣?

2020-11-25 騰訊網

你好,我是魚堂主。

平時經常聽到一句話,說: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城。不謀一城也,不足謀一域。

聽起來好像很高級一樣,今晚堂主就給你扒扒高大上的博弈論,落地之後是什麼樣?

要說不一樣的知識,據說是聰明人才用的東西叫「博弈論」。

01 什麼是博弈論?

博弈論是什麼?

簡單講就是一群聰明人,在一定規則之下,如何選取最有利自己的策略進行競爭。

平時之所以覺得博弈論高深,是因為傳統博弈論都是研究什麼策略最高明。

實際上日常的博弈論並沒有那麼遙遠,我們平時遵守的規則,已經是相互競爭和妥協的產物。

只要是一群聰明而又理性的人一起競爭,那麼最終決定局面的不是策略,而是規則。

人人都聰明,就不會有人做蠢事,每個人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策略,優勢對優勢最終只能得到一個均衡,大家未來繼續把遊戲玩下去,就必須設定一些規則。

比如,幾個人一起玩牌,開始看大小,慢慢有人開始從桌子上偷牌。最後人人都偷拍,這樣偷牌就策略相互抵消就不在是優勢。

這樣相互耗著很浪費時間,所以就一起定個規則,不許偷牌然後遊戲繼續。

02 田忌賽馬是計謀,不是博弈

我們一說起謀略和博弈,總愛拿「田忌賽馬」舉例子,本來比賽的約定是,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

田忌在一場比賽中,用下馬對齊威王的上馬,上馬對中馬,中馬對下馬,結果二比一取勝。

但是這個例子,恰恰不是博弈論,它只能算是計謀,而計謀就是利用對方信息差形成的優勢。

你想,如果田忌賽馬這招好用,為什麼歷史上,在就沒有發生過第二次呢?

因為田忌違反了規則,等於欺騙了齊威王,被你騙一次是你不對,被你騙兩次那可就是我不對了。

計謀只能用一次,而且對方必須很蠢的配合你,才有可能成功。

實際上有多少人真的傻,還能恰好被你碰到。

而博弈論專門研究的,是各方都不是蠢人的遊戲。

博弈論要求的是先假設對方可能的策略,你能想到的,別人也能想到,那你怎麼辦?

你的任何行動都得考慮對手的反應,這裡面沒有陰謀,只有陽謀,但是陽謀其實比陰謀更難算。

03 普通人研究策略,而聰明人研究規則

從馮·諾依曼創始博弈論開始,這就是一個燒腦的數學理論,用零和博弈奠定了博弈論基礎。

博弈論裡的英雄是約翰·納什,這樣的天才,用納什均衡讓博弈論出圈了,不僅是競爭而是在很多領域都可以使用的理論。

普通人研究策略,而聰明人研究規則。

普通人研究怎麼讓自己的行為,比別人聰明一點,而聰明人研究規則。

有人研究違反規則,有人研究適應規則,高手研究改變規則。

比如,美國的菸草廣告,歷史上曾經有一個時期,美國的菸草公司可以隨便發展。到1960年代的時候,菸草市場就已經飽和了。

全國總共就只有這麼多人吸菸,菸草市場總共就只有這麼大,幾家大的菸草公司無非就是瓜分一個有限的市場。

你要多拿一點份額,我就得少拿一點,這個局面叫做「零和博弈」,零和博弈的競爭是最激烈的,各個菸草公司就不得不花越來越多的錢做廣告,大家總投入越來越大,但是總的市場還是只有這麼一點,這就是一個「囚徒困境」。

與此同時,因為當時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吸菸的危害,政府就開始推動立法,想限制菸草行業的發展。

1967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發布一條規定,說電視臺每播出香菸廣告,就必須同時播出一條宣傳「吸菸有害健康」的公益廣告。

這樣一來菸草行業就更可悲了,你不得不花錢給自己做廣告,可是花錢的結果,公眾越來越了解吸菸有害健康,這不等於作死啊!

到197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條法律,乾脆禁止了菸草公司做電視廣告。

但是公眾不知道,有很多國會議員都不知道,這條立法,其實是菸草公司租金運作出來的,他們改變了規則。

為什麼菸草公司租金想要禁止自己呢?

吸菸是一種剛需,大家都不做廣告,市場還是這麼大,但是每個公司都能省下一筆廣告費,還不用再宣傳「吸菸有害健康」了,結果一年之內,菸草公司的利潤就提高了30%

04 改變規則,你就改變了局面。

通過一個強制的規則,限制惡性競爭,所有人的境遇都會更好。

博弈論有個特別流行的概念叫「囚徒困境」,說兩個一起偷東西的犯罪嫌疑人,被警察抓住了,分別關押審訊。

雙方都知道,如果是雙方都不招供,倆人的結果會更好,但是因為規則雙方只能都選擇招供,因為你不能保證對方是否招供。

我們經常用「囚徒困境」,來形容每個人都按照,對自己最優的策略行事,結果卻是雙輸的局面。

真正的囚徒困境要求雙方不能搞聯合和串通,而且必須是同時行動,真實世界的各種困局,沒有這麼嚴格的限制,所以是有可能被打破的。

參與者明知道對自己不好,還不得不拼命參與,工資封頂,停火協議,就是解決困境的方法。

很多時候是自由帶來困境,限制帶來活力。

因為大家都解放了無用的競爭精力,真正的專注做好該做的事。

學習了博弈論,你就多了一個觀察世界的眼光,你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理性選擇之下的困境。而你知道,造成這些困境的常常不是參與的人,而是規則。

最後幾句話:

所有人都意識不到博弈的時候,你隨便做點什麼都可以贏。

少數人意識到博弈的時候,誰意識到博弈誰贏。

大家都意識到博弈了,那就只能逼執行了,看誰更能堅持行動。

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啟發。

相關焦點

  • 《大贏家》:「傻瓜」與「聰明人」的較量,規則與偽規則的博弈
    有人習慣以擁有財富作為「贏」的標準,有人喜歡用地位去衡量輸贏,有人把贏得別人的愛與尊重為目標,還有人,把對初心的堅守視為「贏」的方向……電影《大贏家》在一個特定單一的場景(銀行),用脈絡清晰的劇情(一場搶銀行的演習),以爆笑的喜劇表現形式,用一個反面角色「劫匪」的「成功」,給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動的人生大課——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贏」。
  • 如何識別身邊的聰明人
    他能用口才打敗所有人,但是人家依然不聽他的。但是他沒有辦法,他要堅持真理,所以他只能繼續辯下去,至於普通人,你既不掌握真理,也沒有修辭的本事,那種漲得臉紅脖子粗的辯論根本沒有意義。辯論其實更像是一種表演,實際上,辯論應該是不聰明,雄辯不一定代表真理,更可能代表對真理的扼殺。
  • 誰是聰明人,聰明人的十大特徵
    ——西塞羅   如果你具備以下特徵你很可能就是一個聰明人。一,聰明人更善於傾聽,多聽善聽更容易變聰明。傾聽是人的本能,通過傾聽來接受外界的信息;傾聽是你了解認識這個世界的重要途徑;嬰幼兒就是在傾聽中漸漸地成長起來。二,聰明人有更恰當的溝通方式。三,聰明人多角度思維。除去專業知識之外,聰明人知道很多。
  • 李呈赫教你了解博弈論的詭計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先分析他人的意圖從而做出合理的行為選擇,而所謂博弈就是行為者在一定環境條件和規則下,選擇一定的行為或策略加以實施並取得相應結果的過程。 博弈論用途很廣。但正如上文所講,博弈論原是數學運籌中的一個支系,其研究運用了種種的數學工具,一般讀者如何能掌握呢? 這裡存在著一個矛盾。
  • 怎樣用博弈論「追女生」?
    納什均衡理論奠定了現代主流博弈理論和經濟理論的根本基礎。博弈論的方法,把經濟運行中的個體反應納入到研究領域之中,不但加深了經濟學的深度,也從而擴展了經濟學的研究範圍,而且,還帶動了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聯繫。
  • 對博弈論的基本研究——鄭烜鑫
    佔優策略是博弈論(game theory)中的專業術語,所謂的佔優策略就是指無論競爭對手如何反應都屬於本企業最佳選擇的競爭策略。 零和博弈:是博弈論的一個概念,屬非合作博弈,指參與博弈的雙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的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零和博弈的結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個社會的利益並不會因此而增加一分。
  • 88歲稻盛和夫:我不看好聰明人,老實人3點品質,聰明人你比不了
    人人都想成為聰明人,但我覺得老實人才叫真正的「聰明」。人人都在鼓吹自己聰明,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卻給了聰明人一記耳光。他說:「我不是那種聰明人,我也不太喜歡聰明人,往往成大事的都是那些看似愚拙的老實人」稻盛和夫說這話並不是空虛來風,看不上聰明人。而是他白手起家創立2家世界500強,公司員工幾萬人,但恰恰成為公司高管的都是那些看上去有點「楞」的老實人。而聰明人要不離職,要不就崗位平平。
  • 猶太人:聰明人,一輩子3不問。學渣感嘆:知道得太晚
    聰明人往往是指那些擅長賺錢、社交、掌控自我的人。人人都想成為聰明人,但奈何卻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但阿胖這篇文章或許能成為你成為聰明人的契機!有研究發現,猶太人之所以能夠在極度困難的環境中,仍然取得驚人的成就,和他們從小看到老的一本書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本書便是《塔木德》,阿胖今天會與你分享這本書中的部分關於智慧的精華內容。
  • 納什紀念與博弈論視野下的國際關係
    為國際關係研究注入更豐富的內涵然而,納什均衡並不意味著博弈各方總收益或總體效用的最大化。在博弈進程和博弈研究中,納什均衡是一種狀態,也是另一個起點。從這裡開始,路還很長,世界還很廣闊。這樣的例子,在有關國際關係的研究和討論中很多。
  • 智者平和,聰明人焦慮
    智者關注長期,聰明人在意短期為什麼聰明人那麼多,但是有智慧的人卻很少?因為聰明人總是在比短期收益,而智者看重長期收益。有眼光專注長期目標,有勇氣看長期收益,有耐心去忍受短期損失的人非常少。智慧與聰明差別體現得非常明顯的是兩種場所,第一是學校,第二是股市。
  • 真正的聰明人,不是投機取巧,而是這五種實在
    我們對於聰明人的理解實際上大部分都是產生誤會的,總覺得那些聰明的人善於投機取巧,事實上真正的聰明人他們不僅不投機取巧,還表現出來更實在,所以我們認為的聰明往往是假聰明往往是耍小聰明,真正具有大智慧的聰明人,在下面這些事情上是特別實在的,而且這種實在是能夠讓人感受得很清晰的,大家看一下,你是聰明人呢還是聰明人呢
  • 論法律解釋規則
    [1]17法律適用離不開法律解釋,法律解釋需要藉助法律解釋方法。法學界最早系統研究法律解釋方法的是梁慧星教授的《論法律解釋方法》。[2]在隨後出版的《民法解釋學》著作中,梁教授以民法為基礎,對各種法律解釋方法做了進一步的研究。[3]213-243此後我國學者關於法律解釋方法的研究,大多奠基於梁教授的上述研究成果,對各種法律解釋方法展開系統全面分析①。
  • 黃昱寧︱當簡·奧斯丁遇見博弈論
    對於核心術語「博弈論」,它給出的定義通俗易懂:博弈論基於理性選擇理論,考量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運用理論化和專業化的方式去解釋「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它是過去五十年間,尤其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中廣為接受和最為流行的人類行為動機理論。
  • 戀愛中的經濟學:極限與博弈
    天下之道論到極致,百姓家裡的柴米油鹽;人生冷暖論到極致,男人女人的一個情字。飲食與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談戀愛與談經濟,從來也都是由人來決定的。每個人從呼吸第一口空氣到開始獨立思考,在這期間,都活在原生力場中。
  • 博弈論大師——納什
    博弈論是研究棋手們 「出棋」 著數中理性化、邏輯化的部分,並將其系統化為一門科學。換句話說,就是研究個體如何在錯綜複雜的相互影響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實上,博弈論正是衍生於古老的遊戲或曰博弈如象棋、撲克等。數學家們將具體的問題抽象化,通過建立自完備的邏輯框架、體系研究其規律及變化。
  • 程序性知識才是聰明人的核心武器
    又例如,小孩要學習乘法運算規則,至少也得先明白乘法的陳述性定義是什麼。學習程序性知識,是一種技能內隱的過程。例如一個會騎車的人,騎車技能已經內隱到了條件反射中,成為了一種肢體的自動化運算規則。學習程序性知識也是如此,長期的訓練會讓它像車技一樣內隱到條件反射中,不過這種反射不是肢體上的,而是認知層面的。離開學校後,大部分人基本脫離了程序性知識的學習。
  • 量子博弈論基本原理的簡單解釋
    量子博弈論,英文Quantum Game Theory,是量子理論與博弈論相結合的一門新型理論,通過對博弈現象的認知決策過程進行建模,運用量子力學理論數學方法,研究與描述博弈現象及其對策的交叉科學。量子博弈論是在經典博弈論基礎上結合量子理論而發展起來的。為解釋量子博弈論基本原理,有必要首先得從經典博弈論及其博弈的基本概念說起。
  • 說話是一種本能,閉嘴是一種修行,懂得做一個糊塗的聰明人
    說話是一種本能,但閉嘴則是一種修行,我們一生當中只用幾年的時間就已經學會了說話,但是學會說話卻並不代表懂得說話,而閉嘴則成為了人生當中的一場修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明星黃渤那樣擁有高情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是能言善道,絕大多數的普通人都不懂得在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樣的合適的話。
  • 《塵埃落定》:當塵埃落定的時候,人人都是傻子,根本沒有聰明人
    在看《塵埃落定》這本書之前,我想不出有什麼樣的內容能撐得起這四個字。它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命運的恢弘和人們對於命運流轉的無力感——當塵埃落定,一切都已成定局,誰也無力改變。(一)首先,《塵埃落定》帶給讀者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細膩而生動的語言。
  • 據說,有這13個特徵的人都是聰明人!
    研究發現,一個人越聰明,就越傾向於將睡眠時間推遲到凌晨之後。正如吉姆•維納所寫,聰明人「並不畏懼說『我不懂』。如果他們不知道,他們可以學習」。漢密特寫道,聰明的人「願意用開闊的心胸接受和考慮其他觀點,發現其中的價值」,而且他們「對不同的解決方案持開放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