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寅傑 (本文原載於《南方人物周刊》 原標題《4K汪峰演唱會,「技術宅」造》)
徐遠卓第一次拍攝現場Live視頻是在2012年,香港荔枝王樂隊來北京演出,主辦方找到他,問能不能給拍個視頻留存,也沒啥錢,三五千。
第二次是當年五·一的草莓音樂節,五、六個人加設備,湊在一塊兒給像刺蝟樂隊這種副舞臺演出的樂隊拍,沒錢。
再後來,他們時常混跡在北京地下半地下樂隊經常演出的「愚公移山」或是「Mao」。團隊的人走了一半,留下的三個人組成了創業最初的核心成員。
美國科幻小說大師艾薩克· 阿西莫夫說,「我所受的真正的教育來自公共圖書館。」 而徐遠卓在視頻領域的技術成就則來源於網際網路,雖然並非躲在屏幕之後擺弄代碼,卻也是寬泛意義上的極客。
對鏡頭語言的把握來自國外網站對現場演出視頻的分享。「基本上每周大家會湊在一塊,擠在七八平米的客廳裡,看國外拍的現場演出的視頻,然後再看我們自己拍的,比較分析,找問題,然後總結。」徐遠卓覺得自己的團隊強在凝聚力,其他的團隊未必真正喜歡這個事,不掙錢慢慢也就散了。
沒有師傅,技術需要自學領悟,徐遠卓對如何拍攝Live視頻的解析來自於對音樂的理解。「例如搖滾樂,我理解來說是更真誠的,情緒更豐富。不像流行歌曲,唱歌的人可能只是在唱一個別人作詞作曲的歌,那是表演。我們拍的很多藝人都是自己寫歌,在唱的時候,那種真情流露。一個正面跟一個側面的景別,同樣的內容,在畫面上就能感覺出情緒上的差異。」
2014年8月2號,汪峰鳥巢演唱會落下帷幕,徐遠卓領導組成的上百人的視頻團隊也鬆了一口氣。這是國內首次嘗試使用4K技術轉播演唱會,幾百萬人在線觀看了盛況。
現場除了徐遠卓的吉術齋工作室外,還另有一個來自傳統體制的團隊,將這場演唱會的轉播真正演化成新舊兩代的「比武場」。吉術齋全程使用的是可以記錄4K素材的SONY F55,配以電影變焦鏡頭;而另一個團隊還是堅持使用老式的2/3 CCD的數字機,加電視變焦鏡頭進行拍攝。於是就神奇地出現了50i和25P共存,2/3 CCD和S35 Cmos共存,709和Log共存的奇景。
而最終,觀眾們還是看到了一場極具歐美範兒的,以電影製作水準要求去拍攝製作的汪峰演唱會Live。
「以前很多設想的東西都變成了現實。」徐遠卓說他現在考慮做平臺化,做網際網路直播,但初心不變。「我們的存在不光是為了我們存在,也為了樂隊,為那些獨立音樂人存在,也為了更多的喜歡音樂的歌迷存在。」
⊙ 以上內容版權歸微信公眾平臺「iNews新知科技 By 馮先生失眠中」所有,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