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八佰》中讓人印象最深刻,陳樹生身捆手榴彈,從四行倉庫一躍與日軍同歸於盡讓們感動萬分。
國難當頭,我中華二郎以死衛國軍心讓人敬佩。
勇士陳樹生無畏生死,身抱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
陳樹生是真實歷史人物,湖北利川人,參軍後被編入國民革命軍88軍第一營。淞滬戰役爆發後,陳樹生隨部奔赴前線,跟隨謝晉元守衛四行倉庫。
幾日後,日軍組織爆破小組打算炸毀大樓,我軍採用手榴彈方式對敵人無效。危機時刻,敢死隊元陳樹生留下遺書一份:「捨生取義,兒所願也!」眾人跳下跟日軍同歸於盡。
陳樹生犧牲時,年僅21歲。謝晉元在得知其犧牲過程,不禁流下眼淚,為能有這樣部下而自豪,有如此勇士,國家必不會亡。
陳樹生捨命忘死壯舉,詮釋真正愛愛過之心,以生命保衛四行倉庫,讓他名字永遠留在歷史上。
謝晉員和守護部隊所遇到困境:
淞滬戰役期間,中日雙方在上海決戰,激戰數月,我軍損失在慘重,在沒辦法情況下,國民政府選擇撤軍,撤軍前留下一支部隊進行最後抵抗。
四行倉庫對岸就是公共租界,日軍若使用重型武器有可能讓對岸遭殃,日軍並未跟英美等國開戰,貿然動手必會引起國際紛爭。
日軍因顧忌租界問題,未出動飛機、重型武器攻擊四行倉庫,只能同國軍互相設計。因無法傷及敵人,日軍統帥部想出以士兵手舉裝甲鋼板,緩慢移到倉庫樓下,準備爆破樓梯。
一旦敵人成行,整個四行倉庫有可能坍塌,為此守軍先扔手榴彈,見無法傷及鋼板,只能採取其他策略,否則駐守樓上守軍極有可能全軍覆沒。
在這危難時刻,陳樹生顧不得多想,立馬將手榴彈綁在身上,交代幾句後,拉牆手榴彈,從樓上一躍而下,同日軍同歸於盡。
日軍以鋼板構成防禦體系,若手榴彈貿然扔下,會引起反彈,無法對敵人產生傷害。為有效摧毀防禦體系,只能以自己從樓上掉落下來重力,從而毀壞敵人防禦體系,造成敵人傷害。
牆體一旦給日軍炸毀,這樣國軍就無防禦之處,為能減少此等情況,陳樹生採取簡單粗暴形式,才能避免自己不對陷入更大傷亡。
四行倉庫本為一場以同情而進行戰爭,蔣介石想以小規模傷亡,換取國際同情及支持,可他希望還是落空。
電影高潮處,我認為就是陳樹生身抱炸彈一躍而下,這引起無數觀眾淚點。戰士不畏生死堅決赴死之舉讓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