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KRI交易所平臺下載發現今年,「把咖啡賣便宜」已不再是一句口號。
VANKRI交易所平臺下載指出這兩年,不管是大品牌還是獨立小店,都在身體力行地把更平價的咖啡,帶入消費者的日常。
實際上,平價更考驗品牌關於「成本、效率、體驗」的功課。
採訪了十幾位資深從業者,結合後臺粉絲的留言,我總結出了關於平價咖啡的10個真相。
1 平價不是絕對便宜,而是相對便宜
討論之前,我們先共識一下,什麼是平價咖啡?
目前行業裡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通過和大量行業人士的聊天,總結出平價咖啡的幾個特點:
1.門店小、租金少,或者乾脆零租金(比如麥肯、便利店咖啡);
2.人員少、平效高,運用流水線作業或全自動設備,提升出杯效率;
3.價格低、標準化高,價格在20元以內,以外帶為主的咖啡品牌;
4.便捷,觸達能力強,開在社區、寫字樓大堂等,距離消費者更近。
平價這事兒,沒有絕對便宜,只有相對便宜。
便宜是相對的
比如相比於星巴克,Manner Coffee(下文簡稱Manner)15~25元的價格,就算便宜了;但便利店咖啡把價格做到了10塊錢上下;今年殺進來的幸運咖,均價6塊錢;而線上咖啡品牌隅田川,掛耳包在做大促時,一包價格不到2塊錢。
當咖啡因變成剛需,剛需就一定會找更便宜的選項,這是經濟學原理,也是人性。
2 一杯咖啡到底應該賣多少錢?
幾個月前,一篇有關6元咖啡的文章爭議頗多。(傳送門:6塊/杯被鄙視,一杯咖啡究竟該賣多少錢?)
其實把這個問題中的咖啡換成茶就簡單了:工地旁、地攤上一杯「大碗茶」解渴消暑,賣個1~3元就好。
茶館裡有空調、沙發、wifi和服務,一杯就要賣10元、20元。
專業高端茶藝館,受過專業培訓的茶藝師服務、各種器具儀式、茶經文化講解,這樣一杯(壺)賣個幾百上千也未嘗不可。
決定價格的因素有很多,當然各種消費檔次,茶葉本身品質也不同。咖啡也一樣,五六元、10多元、30元甚至上百元都可以。
商業咖啡豆濃糖重奶、香香甜甜,有人喜歡就好;SOE花香果味,高山流水也定有伯牙子期。
定位不同、客群不同、規模檔次不同,沒必要爭個高下。
市場是檢驗產品的唯一標準,平價咖啡如果能打開市場,從長遠看是對整個行業的帶動,只要做好QSC,找準人群和價格帶,越便宜的咖啡門檻越低,越有利於咖啡的大眾化。
3 咖啡存在鄙視鏈,但好喝沒有鄙視鏈
咖啡的品類很多,有速溶、凍幹、現磨、手衝、冷萃、創意等,在行業裡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鄙視鏈,比如手衝比及機器萃取好,單品比拼配好,現磨比掛耳好,掛耳比速溶好……
但咖啡本質還是個飲品,咖啡產品有鄙視鏈,而好喝是沒有鄙視鏈的。
顧客不一定都喜歡手衝
不同產品在對美好味道的追求上,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各自在所在的框架內去做組合。
讓我們從撤銷鄙視鏈開始,從消費者需求出發。
4 平價不代表品質低
很多人習慣於把平價和品質低聯繫起來。但今年,肉眼可見的,平價咖啡越來越有精品化的趨勢。
比如Manner,一直按照精品咖啡的標準去打磨產品。
比如全家的湃客咖啡,就使用了獲得2019IIAC國際咖啡品鑑大賽金獎的咖啡豆。
比如麥當勞的麥咖啡,使用原產地有雨林聯盟認證的豆子,拿鐵杯杯拉花。
麥當勞的麥咖啡,也做到杯杯拉花
精品咖啡不是一個行業,它更像是一條更優質的產品線——任何平價咖啡店或餐廳,只要選用好的豆子和原料,加上訓練有素的咖啡師,都可以擁有這條產品線。
當平價咖啡,能向下觸達更多消費人群,向上獲得規模化的議價權,再在「成本、效率、體驗」上優化到極致,一定會呈現出碾壓機優勢。
屬於中國的全國連鎖咖啡品牌,極有可能誕生在這個價格帶。
5 平價咖啡,不意味著不賺錢
誕生於杭州的沙縣咖啡,咖啡單價18~35元不等,開業不到18個月就實現了日均400的出杯量,加上店內零售周邊產品的售賣,一個月的營業額30多萬,一年營收能突破400萬,利潤可想而知。
最近沙縣咖啡的老闆正在到處選址,準備開第二家店,準備朝著一個區域品牌去發展。
平價咖啡是一個以量取勝的模式,已經被Manner驗證過。
目前Manner已經入駐上海、北京、成都、蘇州4個城市,門店數量已經超過100家,在北京開的一些門店,日出杯量都能達到400杯以上,加上麵包甜品的售賣,客單價也在提升。
Manner北京首店
平價咖啡就是一個咖啡從輕奢到極簡的故事,極簡主義首先體現在價格簡化。而價格簡化的本質是根據市場需求,重塑成本結構,從而獲得價格簡化的空間。
6 但在下沉市場,平價要謹慎
Manner的模式,在下沉市場做需要更謹慎。
德州的藍蓮咖啡,最初受到了Manner的啟發,但老闆發現這一模式在當地很難行得通。
從2018年開店至今,藍蓮咖換了3版菜單,價格從最初的十幾元漲到了30多元,但生意卻越來越好。
三版菜單價格對比
老闆用3年3家店,試驗了Manner模式在四五線城市行不通——這裡沒有快節奏的生活,沒有每天一杯現磨咖啡的剛需人群,這裡的咖啡館依舊承擔著大量的社交空間功能,依舊屬於小部分咖啡發燒友。
所以現在藍蓮咖啡改變策略了,以優質優價的方法,服務好「100位每年喝100杯咖啡的客戶」,目前加上烘焙類產品,營業額翻了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