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onlylady】;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收藏的愛好?雖然OG本人只積攢了一些香水瓶還論不上收藏,但身邊的朋友們倒有幾個真的是重度收藏愛好者,什麼手辦、唱片、藝術品那都是論滿屋子擺的量。
甚至每次去拜訪做客時,他們都會拉著你,驕傲的介紹一遍這琳琅滿目的藏品,要是你表現的略感興趣,他們就會開始滔滔不絕,並想要拉你一起入坑。
因此收藏的意義並非止步於「買買買」而已,雖然在不懂的外行人眼裡這就是有錢沒事兒閒的慌,甚至是某種強迫症的執念,但對於熱愛收藏的他們來說,這些玩意兒更多的是一種精神慰藉與精神食糧。
記得在蒂姆·丹特的《物質文化》中有這麼一句話:「物質以不同的方式呈現著它們的實用性」。所以於收藏而言,它或許是一種憑證、記憶、一種文化、甚至是一種精神與藝術價值的保留。
而現在的我們也正是透過這些藏品,才能觸碰、了解、認識到曾經某一時間節點下的歷史切片,去探尋人類文明遺留的各種奇珍異寶,並慢慢衍生出藏有人類文明濃縮精華的博物館。
羅浮宮 Musée du Louvre
而要說起羅浮宮、故宮這些國家大型博物館裡的藏品從何而來?答案當然是—— 從別人那裡「拿」來的。像是故宮的許多藏品就來自明清皇帝們的個人收藏。還有羅浮宮裡的藏品很多也來自於名人藝術家們的私藏或者帝王們徵戰而來的戰利品以及搜集到的奇珍異寶。
在18世紀,英國就有這麼一位患有嚴重強迫症的醫生漢斯·斯隆,他的藏品可是足足將近八萬餘件,而他為了讓自個兒的「江山」永遠維持整體性,不被分散,於是他一股腦的全部「打包」捐給了英國王室。
大英博物館 The British Museum
但這麼多東西總得找地方擱啊,於是王室就專門建了一座國家博物館來存放這些東西——1753年建立的大英博物館也就由此而來。
大英博物館 The British Museum
但和大英博物館比起來,法國的羅浮宮才是「王者級別」的收藏館.居住在這裡的歷代皇室們,其藏品足足有40萬件以上,不僅數量驚人,而且重點都是些極其精美的珍玩或者藝術品,可以稱得上是人類文明的藝術寶庫。
當然,除了這些王者級別的收藏,我們身邊也有許許多多的收藏玩家「收集成癮」,沉迷於收集過程中的成就感以及快感。
· 人類收藏行為:挑戰吉尼斯
如今就有這麼一撥人,他們將「收藏癖」發展到極致,創下了收藏的吉尼斯記錄。從紙巾,遊戲到芭比娃娃,他們收藏的東西無奇不有,數量更是無比龐大。
遊戲收藏
來自美國的安東尼奧 · 蒙泰羅19年創下了吉尼斯記錄——「全世界遊戲收藏最多的玩家」。其工作人員整整花了八天的時間,最終確定安東尼奧一共收藏了20139款遊戲。
從兒時母親送的第一款遊戲《戰斧》到如今,安東尼奧的收藏屋內遊戲光碟堆砌成牆,而除了遊戲光碟,其擁有的遊戲機也是超過100多臺。
如此之多的遊戲,是不是各位小夥伴眼裡的人生贏家呢?
HelloKitty 收藏
對於女孩子們來說,童年裡記憶最深的卡通形象應該莫過於HelloKitty了,基本上也是每一個女孩子都曾擁有過的娃娃單品。而在日本,有這麼一位70歲的退休警察爺爺,卻創下了「擁有HelloKitty最多的人」的吉尼斯記錄。
他不僅專門置辦了一間全粉色的小倉庫來擺放HelloKitty,其擁有的HelloKitty總數甚至超過1萬餘件。從布偶,便當盒到毛巾,文具,HelloKitty形象的周邊產品真是應有盡有。
好了,又一個女生眼裡的人生贏家了~
紙幣收藏
如果說收藏遊戲,收藏卡通周邊沒什麼意思,那麼收藏紙幣應該大家都感興趣的吧!在黎巴嫩就有一位名叫維薩姆·阿里·優素福的男士創下了紙幣收藏的吉尼斯記錄。
從八歲開始維薩姆就一直在收集世界各地的紙幣,但06年卻因為黎巴嫩和以色列的衝突,導致他的家和藏品都被摧毀。
直到14年他才重新拾起了這個曾經的收藏熱情,通過朋友贈送、向別人收購以及網上拍賣等等方式再一次收集到了12282張世界各地的紙幣,成功榮獲全球收藏紙幣數量最多的金氏世界紀錄。
···················· ONLY GNIE····················
·
人類收藏行為:GK模型
大後天就是六一了,雖然早已和過節的年齡相距甚遠,但大家的童心還是不曾減少。對於大齡兒童們來說,收集GK模型,簡直是他們最大的樂趣之一。
GK模型,簡單來講就是我們常說的「手辦」是一種高精度、限量生產的動漫模型。至於他有什麼實際用途倒也沒有,就是擺著,供著,作為一種童年時期渴望成為動漫角色的某種「代償」
;亦或者是承載著某種特殊情感,通過GK模型的形式,將這種情感注融其中,並「永久」的存留下來。
動漫對於八九十年代的人而言,或多或少的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可以說,在對這些動漫形象喜愛的背後也包含著對其價值觀的認可;亦或者是這些動漫形象身上具有我們憧憬的某一抽象的「自我」,而將這些「碎片」一一收集起來,則是用具像化形式拼湊了一個虛擬的自己。
當然啦,除了這些特殊意義,還有很多小夥伴們只是單純的喜歡。將自己喜歡的東西收集起來,並把它作為一種愛好,也未嘗不是一種對生活保持熱愛的形式。
···················· ONLY GNIE····················
·
人類收藏行為:唱片
在這個數位音樂的時代,傳統音像製品早已遭受流媒體的衝擊,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人手一部的Iphone以及Airpods。但對於音樂發燒友來說,這些實體唱片的意義或許遠多於單純的音樂載體。
從黑膠到光碟,唱片們不僅保留了極高的保值度和近乎完美的音色,同時其久遠的文化厚度更是令人著迷,這是一種聽Airpods絕對無法帶來的感受。
當你煲好音響,將唱片輕輕推進碟機,這一系列的動作仿佛都在讓你把生活慢下來,成為一種向經典致敬的影射。同時,對於發燒友而言,唱片本身就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時代的痕跡凝在唱片的封面,就連不聽的時候擺在柜子上,也都是一種視覺享受。
OG曾經就和一位愛好收藏唱片的朋友聊過,他說:「聽唱片會讓你善於發現生活中更多的細節,並著迷於此」
因為唱片一般分為很多版,第一版,第二版,甚至是僅此一版的錄音室版本,而這些對於一般普通人來說,基本沒有差別,但在發燒友的眼裡,哪怕版本中些許的不同,卻都能夠帶來不一樣的感受。久而久之,個人的品味也就慢慢塑造而出。
所以收藏唱片最大的滿足遠不止於聽,同時還有包含視覺,觸覺甚至慢慢把玩的樂趣。
臺灣學者呂正惠先生,其收藏的唱片就以萬張為計,於他而言,那個收藏唱片的房間更是讓他可以隨時隱遁起來的小天地,躲進音樂的世界裡感受協奏曲低沉厚重的抒情情調。
人類收藏行為:藝術品
在眾多收藏品中,最燒錢的應該就是藝術品了。從百元到上百萬美元的大跨度價格,讓普通的收藏玩家常常望而卻步,成為了收藏品中獨佔鰲頭的的高端市場,企業家們的頂高級娛樂。
Daniel Arsham, installation view of Paris
還記得去年KAWS的一副作品就以147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讓OG不禁直呼:有錢人的快樂我不懂。
KAWS,TheKAWSAlbum, 2005.
Courtesy of Sotheby's.
這也讓OG不禁想起一部電影:《最佳出價》,這部電影中男主維爾吉爾是一家頂級拍賣行的老闆,一生未婚,而唯一的愛好只有收藏昂貴女子肖像的油畫真跡 。
而在墜入老友以及女主的騙局陷阱後,深陷愛情的維爾吉爾不僅收藏的畫像被盜,同時更是用最佳出價換了一場不辯真假的愛。
在電影中,維爾吉爾收藏的畫作都是真實存在的作品,從文藝復興到巴黎畫派的著名肖像都赫然在列,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去看看這部電影哦!
當然,和其他收藏相比,對藝術品的收藏更是可以冠上「投資」的概念,畢竟具有潛力的藝術品,投資起來不僅低風險而且還能夠帶來高收益,以低價購入高價賣的例子在拍賣圈裡都是常有的事。
但拋開金錢回報,藝術品收藏更多的還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以及收藏家們對自我風格、個性和品味最直接的表達。
但藝術品為何如此昂貴,除了其本身的藝術價值,同時他也是一種時代的載體,從現代到當代,這些藝術品裡往往都注入了藝術家們對日常生活的探索與勾勒。
說起藝術品收藏大亨,法國開雲集團董事Franois Pinault就是全球最大的現代藝術品收藏家之一,他不僅收藏了許多畢卡索、蒙德裡安的作品,同時其藏品更是有3000餘件,從現當代到抽象主義,藏品的價值超過27億美元。
Debout! Collection Franois Pinault
05年Franois Pinault更是購買了威尼斯的格拉西宮,用來展出他一小部分的收藏品。07年創建了一座當代藝術博物館,用來公開展覽他的藏品。
雖然大量的收集看起來屬於「無用」行為,但在這些收集背後或許和他們的個人經歷,性格愛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行走的博物館,細細去品味,你會發現有他飽含數不盡的物品與故事。
「收藏是一種詩:它對物品和周圍環境進行洗牌,並賦予其額外的意義。」
——艾德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