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橋彎彎折折,中外遊客穿行其間;綠波廊標識醒目,敞開大門迎接遊客;臨近湖濱美食樓的湖面上,潔白的人物雕像立於水中,荷花在周圍亭亭盛開……這一切並非豫園實景,而是一組名為《上海一角——豫園》的竹木微雕模型。
眼下,由上海老藝人彭逸民製作的這組模型就陳列在豫園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裡,作為「鼓.舞豫園」老城廂文化節藝術聯展的展品對外展出。
■正在展出的《上海一角——豫園》竹木微雕模型
用竹木做微雕,再現豫園美景
10月15日下午,在豫園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四樓展廳入口處,記者看到了這組微雕模型。它差不多佔滿了整張方桌,以豫園湖面、九曲橋及湖畔主要建築為內容,惟妙惟肖地再現了豫園風貌。
■《上海一角——豫園》微雕模型局部
作品的顏色、布局與實景相同,九曲橋緊挨著湖心亭,周圍是綠波廊、南翔饅頭店、湖濱美食樓、上海小吃人家,還有蓋著黛瓦的白牆將景區圍起來。九曲橋的走向、彎折數目與實景一致,燈柱和欄杆根根分明。樓群上有鏤空的門窗,有些窗戶自然敞開,樓頂飛簷和實物一樣微微翹起,牌匾上的字體、顏色與原型一致。再看湖面,蓮臺、鯉魚等雕塑的形象也和原物相同。
■《上海一角——豫園》微雕模型局部
這件作品的製作者,是松江區泗涇鎮的退休老人彭逸民。10月16日,彭逸民在他的工作室裡給記者講解了這組模型的製作技巧和材料選擇。
■彭逸民在工作室
樓的牆面、九曲橋橋面和湖面都是用三合板做的。橋上的路燈,燈頂用鐵皮製作、燈箱用有機玻璃做成,串在細竹做的燈柱上。欄杆和門窗也要用細竹子而不是木材來加工,因為木材對微雕來說太粗。門窗採用榫卯結構,可以靈活開關。屋頂的瓦楞用細竹棍黏在三合板上來表現。湖面上的雕塑用石膏雕刻而成。所有建築按照實景方位擺放,再配上絹花製作的荷花以及麵塑的中外遊客形象,一幅豫園遊園場景就在眼前鋪陳開來。
反覆觀察現場,把細節記在腦子裡
彭逸民的微雕作品很多,這組《上海一角——豫園》是其中頗有代表性的一件,前前後後做了差不多一年。長年累月製作微雕模型,老彭的掌心被磨得十分粗糙。他是松江釀造廠的退休職工,退休後才和這門手藝有了交集。
鄰居們在外面熱火朝天地搓麻將、打牌,喜靜的彭逸民就在家裡把一根竹筷削成九條,再用沙皮打磨,為微雕做準備。平時,老彭會把收集到的製作材料分類擺放,既有鄰居裝修廢棄的三合板、木條,也有自家的老舊餅乾箱、廢電線裡剝出來的銅絲、外面找來的舊竹子,方便隨時取用。
■一截普通的竹子也能作為製作材料
製作豫園微雕模型,是因為居委會組織的一次參觀,目的地正是豫園。有相機的居民紛紛在現場留影,老彭沒有相機,就把豫園的樣子記在了心裡。聽說有些老人腿腳不便、沒有去成,但也想看看,老彭決定將豫園最精華的部分用微雕形式再現。對照著別人拍下的不同角度的照片,老彭開始動手製作。
因為照片畫幅有限,有些角度看不到,自己既沒有相機也不會使用,老彭便一次次從松江跑到豫園,反覆觀察,並將各種細節記在腦子裡,比如南翔饅頭店有幾層樓、幾扇窗、幾個門,九曲橋的哪一段挨著湖心亭,湖面上的雕塑有哪些細微特徵……在做成這組作品之前,各個角度的場景都已經裝在他腦子裡了。
耄耋之年繼續做微雕,希望呈現更多作品
如今,八十歲的老彭還在繼續製作微雕。他向記者展示了正在製作的泗涇古鎮牌坊模型,希望和已經完成的安方塔等微雕作品一起拼出古鎮老街的風貌。
■老彭展示正在製作的新作品
前段時間,老彭在泗涇古鎮上的家動遷了,新家還沒有安置好,需要另尋微雕製作場地。為了支持他,中西居委會幫他在史量才故居附近的弄堂裡找了一間小屋作為工作室。老彭坦言,做微雕很費時,過去在家裡常常從早忙到晚。現在年紀大了,精力不如以前,但還是每天到工作室來做上一陣,希望能有更多的作品呈現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