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泗涇鎮中西居委會,一間五六平方米的房間裡,擺滿了各式各樣用竹木製成的微型模型和半成品,泗涇古鎮、史量才故居、廟前街、方塔園……一方小小的天地,卻有惟妙惟肖的亭臺軒榭、園林景致。
這些作品全都出自彭逸民老人之手。「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外還有世博會中國館模型、『遼寧號』航母、『神十』飛天、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等作品,大部分都在泗涇鎮成人學校。」彭逸民手持冊子向記者介紹道。從2002年第一件作品「安方塔」的問世,用竹木製作微縮模型已經成為他的生活符號,精雕細琢的手藝、生動逼真的造型,加上竹木這一特有的材質,線條清楚,既具典雅之美,又有濃鬱書卷氣,極富觀賞性。
圖說:微縮模型愛好者彭逸民。嶽誠 攝
還原消逝的古鎮
「安方塔」是彭逸民打磨的第一件作品,也是他投入感情最深的一件,在他的眾多作品中擺在最醒目的位置。七層八角樓閣式的安方塔外觀看巍峨高聳,飛簷翹角,細節處的設計也是別出心裁,每層塔簷上還墜著八隻小風鈴,差不多一粒毛豆的大小,隨風搖曳,逼真靈動。
圖說:彭逸民的作品。嶽誠 攝(下同)
看作品,精雕細琢,極具技藝功底。泗涇鎮成人學校的微模課程,讓彭逸民與微縮模型結緣。2002年泗涇鎮啟動古鎮改造工程,要新建一座安方塔,彭逸民幾乎每天都從塔下面經過,心裡琢磨著,能否製作一座安方塔模型。
當時他家裡還沒有照相機,也沒有現場的圖紙作參考,彭逸民就用最原始的辦法,肉眼觀察,記在心裡,回頭照著樣子做,為了確認一處細節,有時要往返好幾趟。每層塔的層高、塔簷翹起的弧度,甚至欄杆的紋樣、窗花飾物,他都逐一比對,力求精準復原。製作的工序也是極盡細巧,將竹筷劈開,銼成厚薄均勻的材料,剪成所需尺寸,鏤刻後再小心翼翼地用鑷子夾起粘上去。
體驗到微模樂趣的彭逸民,緊接著又製作了泗涇古鎮一角、陳雲故居、史量才故居、上海城隍廟、松江廟前街等一系列以古典建築為主題的作品。在「泗涇古鎮一角」這件作品中,沿街商鋪一字排開,煙紙店、裁縫鋪、皮匠攤、米行……大到曲徑迴廊、小到帳房用的算盤,一一復現。
古典建築題材作品的創作成功,激發了彭逸民更大的創作熱情。具體做了多少作品,彭逸民說自己也沒有詳細統計過,只是日復一日樂此不疲地製作著,越做越有味道,越做越開心。
廢品變身「藝術品」
有意思的是,彭逸民製作的這些微縮模型,所用的材料都是一些撿來的廢品,比如用剩的竹筷、丟棄的三夾板、月餅盒、酒盒、易拉罐、舊布料等等。別人手裡的廢品,到他手上就成了寶貝。
「你看這個裝安方塔的盒子,是不是有點眼熟,是用酒盒做的。」「猜一下塔頂用的是什麼材料,生活中很常見,是菜刀的刀柄。」每次用這些來「考」觀眾,是彭逸民最得意的事情。彭逸民指著安方塔,自豪地說:「這座塔除了膠水和顏料外,沒有一件原料是花錢買的。」
好作品是需要時間打磨的,僅做「老上海城隍廟」彭逸民就用了一年的時間,這組作品還獲得了全國舊物改造DIY大賽的一等獎。彭逸民希望看到自己作品的市民都能夠了解微縮模型這門手藝,更記住生活在這方土地上曾經有過的風土人情和紅色故事。
新民晚報記者 楊潔 通訊員 牛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