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源自奮鬥
小康點亮生活
你眼中的小康生活是什麼樣子?
是吸引你駐足的身邊美景
是搬遷新居的那份喜悅
是朋友親密聚會的那桌佳餚
還是村裡文化廣場上的笑聲
中國文明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報導推出
#小康不小康,看看我家鄉#網絡文明傳播活動
八月話題#顯擺一下我的家#火熱進行中
網友紛紛曬出自己的小家
曬出自己的美好生活
你家裡有沒有不捨得丟掉的東西
承載了你滿滿的回憶?
那些自帶時代符號,又充滿溫情回憶的老物件
雖然樣子已經過時
卻是百姓家中勤儉美德的寫照
老物件背後的故事
滿溢情懷
訴說著生活的變遷
一起看看網友不捨得丟掉的那些記憶
網友@AkanPark:這是我使用了二十年的鉛筆盒,裝著我的素描工具,陪我走過練習畫畫的時光。我自幼學畫,五歲那年,家裡買了一臺氣派的海爾彩電,隨電視附贈的文具盒成了我的寶貝。和小夥伴的卡通文具盒不同,噴氣式飛機的圖案讓我覺得特別洋氣。從此以後它成了我素描課的專屬文具盒。十八歲,帶著這個文具盒我走進了高考藝考的考場,它見證了我的汗水和成績。畢業後,我成為了一名美術教師,給孩子們上素描課的時候,還是在使用這個舊文具盒。這個文具盒裝滿了我童年學畫的回憶,也裝著我的夢想,我會使用它一直認真地畫下去的。
網友@好學生djx:我家的大座鐘,為家人服務了35年,直到去年剛剛退役,但老爸老媽仍然給它擺放在原來的位置。35年來,家裡4個孩子起床、上學、上班都是在它的鐘聲伴隨裡,它作為家裡的一位「成員」也見證了我們這個家幾十年的變化。
網友@lovely-blue:我家裡的老物件是村裡人日常生活中都要用到的面笸籮。從爸爸小時候這些物件就在家裡了,家裡人會將石磨磨好的面放在這裡面晾曬,因為這個物件一直沒有損壞,現在家裡也在用。隨著時代發展,這些手工製作的生活用具越來越少了,一方面是大家生活中用不到了,一方面是編織這些東西的手藝人也不多了。但是爸爸卻說我們應該好好把這些老物件傳下去,讓後輩們知道,吃苦耐勞的老一輩人是怎樣靠雙手勤勞致富的。
網友@蝦米皮也算海鮮:家裡幾次搬家,也沒有捨得把縫紉機扔掉賣掉,因為它已經成了家庭的一員,經歷了幾代人,見證了我們這個大家庭的壯大與發展。母親小的時候窮,日子不好過,只有過年才能做上一身新衣服。更多時候用縫紉機縫縫補補,老大的衣服改成老二的穿。姥爺是木匠,自己設計、製作、安裝了木箱,用來保護縫紉機。小的時候,我還在木箱上面寫過作業。小時候姥姥會用縫紉機給我和弟弟妹妹做衣服。現在姥姥姥爺有了重孫女,開始用它給重孫女做罩衣、爬行服。老人眼神已經不好了,還戴著老花鏡堅持做,更多地是寄託了老人對隔輩人的喜愛。
網友@庫布裡克的:都說民以食為天,在爺爺的記憶裡,「有票走遍天下,無票寸步難行」,票分很多種:糧票、油票、肉票……處處憑票。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如今家裡餐桌上的菜餚3盤變5盤,青菜變魚肉,過年的時候再也不用發愁家中沒有攢夠糧票了。這些曾經被家人視為重要財產的糧票現在成為了家裡寶貴的「傳家寶」,時刻提醒我們要懂得珍惜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
網友@嗷嗷美:這個是我家祖輩傳下來的,光緒24年左右寫的中藥口訣。爸爸和爺爺當初也拿這個給小時候的我們治療感冒。這本口訣傳遞的不僅是一個個治病良方,更是我國中醫藥博大精深的智慧和文化價值。
網友@冬之蒼柏:我家的第一個手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大哥大」買於1988年,那個時候花了差不多三萬塊錢,媽媽說,由於改革開放剛剛開始,這種新玩意兒也傳入不久,所以特別貴,但是當時家裡人在外邊做生意,沒有電話不方便,所以便咬牙買了。隨著時代進步,手機也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小巧。現在媽媽用的是華為手機,家人之間的聯繫不再是單單的電話簡訊,而是面對面了。雖然手機經過了很多年的變化,外形從大到小再到大,從厚到薄再到超薄;功能從單一的打電話發簡訊到智能控制一切家用電器,變了的是外在,不變的是家人間相互惦念、互相關心的濃濃愛意。
網友@小棉襖呦呦呦:這是媽媽每年到春節蒸豆包的模子,蒸出來的叫齊餅,只要媽媽每次拿出這個來,就表示我們一家人又有口福了。在我家這個老物件自從我記事就有,我現在35歲,它比我在這個家裡待的年頭還長呢!
你的家是什麼樣?
快來跟我們分享吧!
曬親情曬布置 曬擺件 曬小院兒
只要是家裡的一切美好
都可以曬出來
還有機會贏好禮哦!
把版面給你,把快門給你,
讓鏡頭對準生活、對準身邊。
持續關注話題#小康不小康,看看我家鄉#
美好生活曬不停!
來源:中國文明網
編輯:龍莉
校對: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