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脫口秀短視頻節目怎樣才能讓人上癮?
比如要有一個渾身是戲的主角,口若懸河出口成段子。比如每期的話題都能戳中人心,像跟朋友聊天一樣讓人輕鬆愉快。還要更新夠勤快,讓粉絲不至於苦苦等待。
2016年下半年,陳一封和他的團隊就在尋覓一檔這樣的節目。他創立的戀上傳媒擁有國內一線公號運營團隊,在圖文號打開率下滑的趨勢下,又成立了專攻短視頻的川上傳媒。
當時,川上傳媒打造的第一檔微喜劇節目《天天逗事》在線上取得了不俗的反響,脫口秀成為第二個瞄準的目標。可是,面對狂攬流量的papi醬、暴走大事件,想要突圍沒那麼容易。
轉念一想,既然地處廣州,不如就做一檔本土化、接地氣的粵語節目。
機緣之下,他們找到了廣東綜藝90後「門面擔當」、主持過《桌桌有娛》《瘋狂粵語》的郭嘉峰,以及有豐富網絡棟篤笑節目製作經驗的劉出奇團隊。
2017年1月27日,《粵知一二》第1期節目正式上線。
「粵知一二,唔睇唔知大事件,大家好,我系你哋嘅節目主持人郭嘉峰……」
第1期節目截圖
回過頭來看這期3分多鐘的視頻,製作不算精良,新聞播報的形式有點呆板,出鏡的也只有郭嘉峰一人。連他們自己也說這是「最不成熟的時期」,怎麼做都不溫不火。
而如今,「粵知一二」公眾號已有160萬+粉絲,全網粉絲超過600萬,而且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非粵語地區粉絲。這個年輕的團隊像上了發條一樣,幾乎以日更的速度推出了379期節目(截至2月28日),累計播放量達13億+。
這中間的一年裡發生了什麼?他們究竟做對了哪些事?榜妹與「粵知一二」聊了聊一年吸粉160萬背後的故事。
通過持續做固定題材的爆款內容吸粉
像一輛高速列車全速往前衝
棟篤笑,是由香港演員黃子華引入的一種單口喜劇的表演形式,也就是英語中的stand-up comedy,在粵語地區非常受歡迎。
一個完整的棟篤笑表演通常長達兩三個小時,假如把它濃縮到兩三分鐘,或許就接近於你在《粵知一二》節目中看到的樣子。
用地道的粵語來調侃生活中的話題,揭示社會中讓人啼笑皆非的現象,既有輕鬆風趣的吐槽,也是90後群體對現代社會、流行文化、人際關係的洞察與思考。
在《粵知一二》之前,主持人嘉峰與編劇阿奇合作過另一檔類似的節目《瘋狂粵語》,可以說是《粵知一二》的前身。有位93年出生的東北網友在知乎上評價說,原本自己與粵語絕緣,直到看了「汙峰」(粉絲對嘉峰的暱稱)的脫口秀,對粵語文化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不過在一炮走紅之前,「粵知一二」團隊默默地摸索了兩三個月。回憶起來,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是在去年的4月1日愚人節,那一期節目進行了大改版,從新聞播報形式徹底轉變了脫口秀,話題也變得更加辛辣,「情侶吵架都會吵什麼?」
改版後,數據有了很明顯的提升。「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然後很快,我們就出了第一個10w+。「
這是一期關於《王者榮耀》的視頻,《粵知一二》第一次嘗試做「農藥」的話題,也是嘉峰第一次親自寫劇本。沒想到在朋友圈裡引發了一輪傳播熱潮,在公眾號裡有幾十萬閱讀量,騰訊視頻平臺播放量達到好幾百萬。
《粵知一二》第 53 期
這期節目對於《粵知一二》來說,有裡程碑的意義。因為靠這一期爆款視頻,他們收穫了第一批「粵餅」(粵知一二的粉絲暱稱),而且也奠定了之後的節目選題方向。「通過持續做固定題材的爆款內容來吸粉,就像一輛高速列車全速往前衝。」
在這之後,《粵知一二》陸續推出了20多個「農藥」相關的視頻,還有了「王者榮耀第一非官託」的稱號。因為粉絲也喜歡拿這個稱號調侃,後來慢慢成為了粵知「農藥」系列的一個標記。「如果王者榮耀官方能注意到我們就好了哈哈。」
為了寫好這個系列的劇本,團隊全體成員都「沉迷農藥」。比如編劇阿奇的微博日常就是這樣子:
看似是「不務正業」,從某種程度上,其實是編劇們為了尋找與觀眾的共鳴。提到找選題的經驗,「粵知一二」團隊這樣說:「只有讓編劇們都有共鳴的選題才能確定下來。」
「粵知一二」團隊目前創作加運營團隊大概有15人,全部都是90後。「每周我們有一個選題會,編劇們各自報出選題,大家頭腦風暴,從個人的經歷和感受來分析這些題材。」
比較受歡迎的選題,一般都是能戳中粉絲痛點、引起共鳴的,或者是跟熱點有關的。
《粵知一二》中常出現的話題有跟廣東相關的,也有不少情感類話題。除了「農藥」這個特色系列,在「野男人」、《旅行青蛙》、「吃雞」等遊戲火爆時,也有趁熱製作的節目。一期節目通常要製作1-3天,但有時為了追熱點,上午報選題,晚上就能播出。
榜妹通過新榜的公眾號回採,整理出了「粵知一二」的10w+推送中點讚數最高的10篇:
可以看到很多像「坐地鐵不玩手機究竟有多尷尬?」「為什麼現代人這麼容易分手?」「為什麼男生每晚需要兩個小時獨處?」……這些既跟大家生活息息相關,又能引起人好奇心的話題。
去年6月,「粵知一二」首次進入了中國微信500強,至今已經8次進入500強。同月,首次登上了企鵝號短視頻娛樂周榜的第一名,在短視頻領域嶄露頭角。
7月,上線不到半年、正式運營四個月的「粵知一二」公眾號突破了百萬粉絲。
就像高速列車一樣,在內容創業的軌道上飛馳。
要讓粉絲有歸屬感
感受到和我們共同成長
百萬粉絲來之不易,更難得的是讓這些粉絲「活」起來。
「粵餅」們的活躍度和戰鬥力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某期視頻裡出現了一首BGM(背景音樂),粉絲們會去音樂平臺找到那首歌,並打卡留下粵知一二和自己的足跡。
如此強的粉絲粘性是如何做到的?「粵知一二」團隊說,首先是要把用戶真正當成自己的朋友。
比如有一個很受粉絲歡迎的小編「會長」,通過長期非常人格化的評論回復、群互動,讓粉絲對他都很熟悉,現在會長甚至有自己的小粉絲。
在每天的粉絲群互動中,運營會發大量的花絮照給粉絲做表情包,跟粉絲一起鬥圖,以此保持群的活躍度。
和粉絲玩起來,是「粵知一二」在運營上的一大亮點。
去年12月,一篇「雙10w+」(閱讀、點讚都10w+)的爆文,就是這麼「玩」出來的。
當天的視頻末尾,嘉峰承諾說點讚破10萬就直播幫阿奇剪頭髮。在評論區中,粉絲們齊刷刷地留下一模一樣的留言,表示「只想點讚,讓嘉峰直播幫阿奇剃平頭」。
三天後,點讚數真的突破了10萬,團隊如約在多個平臺直播了「剃頭」的壯舉。
另一方面是線下的活動。《粵知一二》播到第100期時,第一次組織了線下的粉絲見面會,後來這樣的線下活動成為運營的常規動作。比如嘉峰的生日會等,都成了與粉絲一同交流玩耍的契機。
粵知一二首次粉絲見面會
值得一提的還有「粵餅」這個粉絲的代號。「粵知一二」為粉絲們創造了一個專屬的身份,有了身份之後,就會有加入組織的感覺,歸屬感會更強。
無論是公號粉絲破百萬,還是兩次獲得了「金秒獎」的「最佳脫口秀短視頻獎」獎項,「粵知一二」都在第一時間表達對粉絲的感激,「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和我們共同成長」。
雖然是一個粵語節目,但《粵知一二》的目標受眾不僅是粵語地區的人們。其他地區的用戶不僅能通過它學粵語、了解粵語文化,而且節目本身幽默風趣,選題貼近年輕人的生活。粵語本身的語言風格帶有許多無釐頭的搞笑元素,對於從小看周星馳電影長大的90後來說,也比較容易接受。
有豆瓣網友評價《粵知一二》說,「作為非粵語母語的人,都覺得炒雞有趣。」
就像新榜之前寫過關於方言短視頻的文章中提到的,「方言的外殼下,有趣才是靈魂所在。而真正有趣的內容,總是稀缺的。」
當然,吸引粉絲的還有節目中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嘉峰的親和帥氣、貓貓的可愛、肥龍的搞怪。他們不僅出鏡表演,還身兼編劇、導演等職,每晚準時陪伴著觀眾嬉笑怒罵,日復一日,就像身邊的朋友一樣。
在內容變現方面,除了有品牌主廣告、平臺收益這些主流的方式,「粵知一二」公眾號還在菜單欄中加入了H5遊戲,遊戲充值也成為收入來源之一。
「粵知一二」的運營團隊也在嘗試一些其他的玩法,比如與品牌進行跨界合作,聯合線下的娛樂展會活動,接下來還會和更多潮牌合作,展現廣東年輕人的自信與朝氣。
在最近的推文中,「粵知一二」正在積極地為這個月郭嘉峰的talk show宣傳,從網絡節目到線下棟篤笑演出,這或許是脫口秀節目的一種獨特的品牌升級和商業變現形式。
在這背後,其實我們還可以看到更多。比如地域文化、方言文化的傳承,比如舊的藝術表演形式在新媒體時代綻放出的新生力量。
去年3月,嘉峰和阿奇接受採訪時曾說,「萬一粵語真的消亡,希望我們可以陪它戰到最後。」
不過如今,他們應該不用太擔心這個問題了。
就像《粵知一二》的slogan,「創造粵語新流行」,當他們的粵語脫口秀被數以十萬、百萬的人們觀看時,粵語文化的種子也在隨之播散。
以上內容使用新榜編輯器發布。新榜編輯器,多平臺一鍵分發、海量在線圖片搜索、大數據幫你了解「什麼值得寫」、豐富的樣式中心,可能是全中國最好用的編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