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滄浪之水及三澨歷史沿流

2021-01-09 陝西法制網

美麗的江漢平原

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

——滄浪之水及三澨歷史沿流

文/陳 玉 祥

「山形終古不易,水道千年屢變」。漢江下遊自古遷徙不常,南北移動,史籍注釋不一,至今仍是困惑史學界之謎,待逐步揭開之謎。

《尚書·禹貢》載:「潘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於大別,南入於江。」漢水源出陝西省秦嶺寧羌縣北磻冢山,「因地而名,曰漾,曰沔,曰漢,曰滄浪。」

宋代禹跡圖(1136年),顯示漢水中下遊主航道

何謂「滄浪之水」?《辭海》稱「在湖北省均縣北」、「武當縣西北漢水中有滄浪州」。《辭典》釋為「漢水的別稱」,「漢水的下遊」。

天門古稱竟陵、景陵,居漢水下遊,自秦置為縣。歷史疆域北接京山楊水、巾水、溾水,南至洛江河畔到剅河範溉關(今屬仙桃市)與沔陽接壤;西自漢水關祭口南河與潛江分界,東至淨潭(老縣河)、乾驛界牌,與漢川田二河為鄰。從西向東橫貫的主要河流有汊水(又稱義河、城南河、縣河)、周河(湮塞的漢水故道)、牛蹄河(古漢水,今天南長渠)、獅子古河(今中嶺支渠)、襄河(今漢水)、通順河(今仙桃境)、洛江河(今仙桃境)等。南北蜿蜒的主要河流有楊水(西河、馬溪河)、巾水(東河、石家河)、三汊河(黑流渡至黃潭接楊水、巾水)、南港河(關祭口)等。

天潛沔地區南北漢水故道示意圖

西東流向依次為天門河、周河(虛線)丶牛蹄河、獅子古河、襄河(今漢水)漁泛水陶童河、蘆茯河及通順河丶洛江河丶通州河丶東荊河(作者考證手繪)

滄浪之水既是漢水,又稱沔水。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記漢水過鍾祥後「沔水又東南與楊口合,又東南逕江夏雲杜縣(嘉靖沔陽志稱雲杜故城在沔陽西北,西北者今竟陵冶),夏水從西來注之,即渚口為中夏水,納楊水,東得滻口,又東逕左桑,又東合巨亮水,又東合驛口,又東謂之橫桑,又東與力口合,又東南合溳水。」南至江夏沙羡縣北(漢陽南入於江)。古今地名各異,眾說紛紜。查閱歷代古漢水圖、省縣地方志,河渠水利典籍,考證認為:楊水口即今潛江策口之東荊河口;滻口應在沔陽州西北蘆伏河至漁泛峰水之間;夏水入沔渚口自古湮塞無考,《水經注》「死沔」即周河故道。橫桑有學者稱即天門橫林口;力口即幹驛東界牌(古直陽縣城);溳口即漢川新溝。

明《沔陽州志》錄有流傳江漢的「滄浪漁唱」詩:

湯湯江水接滄浪,欵乃歌聲送夕陽。

濯足濯纓皆自取,恨無孺子共徜徉。

「滄浪漁唱」——為竟陵嶽口漢濱古滄浪亭景觀。

作者(左)九十年代主持復修嶽口六角亭,與原天門市副市長孔聖坤、原縣文化館負責人孟麗華在漢江堤上六角亭處留影。

古人常吟:「滄浪之水清,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可以濯吾足」。讀屈原《漁父》篇,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官楚國左徒(僅次於令尹宰相),史載「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主張「聯齊拒秦」。因堅持理想,憎惡黑暗,嫉惡如仇,受到奸侫排斥,被昏君楚懷王流放。第一次被流放到漢北湖潭之區。他離開郢都,沿夏水經監利、沔陽、竟陵,沿漢水之濱流浪。披髮行吟於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憐之。勸他「與世推移,隨波逐流」。屈原嘆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為楚國面臨的危亡,人民將蒙受苦難而痛苦悲哀。堅持不與腐朽勢力妥協。第二次被流放到湖南汩羅,當聽到楚國被滅亡的消息後,他投江而死。江漢人民世代懷念屈原,以龍船競渡、拋粽入江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

屈原行吟漢北圖

清代鐵騎入關一統華夏。執政者清醒地認識到「以馬背得天下,不能馬背上治之」,得人心者得天下。要長治久安必須尊重中華傳統文化。先後在屈原流放遺蹟處以「滄浪」之名,沿途廣建亭臺樓館。——沔陽張溝建有滄浪館,竟陵嶽家口建有滄浪亭(建於順治十八年,即1661年)、漢陽建有滄浪臺……

古漢水從牛蹄口(嶽口龔新垸堤外河灘)曲折漫遊竟陵縣。古代從湖廣進中原,赴京城長安,多是乘舟溯長江,沿漢水抵襄樊北上。竟陵縣漢水是必經之途。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鄉自古人文薈萃,有三國古蹟留駕河、諸葛嶺等。漢南譚家垸徐越村,是晚明竟陵派文學創始人之一譚元春解元故居。剪石臺聳立於蓮池,四周簡遠堂、紅石亭、蓑橋、柳巷、龍鳳松、寒河等遺址供後人憑弔。

橫林口東郊陶溪潭北滸,有長壽山,環境清曠幽僻,古廟燃燈寺雄偉壯觀。據古碑記載,唐代高僧皎然為寺僧主持鼻祖。皎然為晉宋山水詩人謝靈運十世孫。他喜愛水鄉風貌,有《過竟陵》五律詩:

漢水幾千曲,飛流自隴西。

到來雲夢闊,翻覺楚雲低。

積潦平江縣,垂楊匝古堤。

踏春遊女出,仿佛浣紗溪。

竟陵煙月似江南,春水碧波,楊柳依依,長堤邊踏春遊女結伴而出,漢水邊洗衣少婦們笑語聲喧,使人好似來到西施浣紗的若邪溪……

乾東崗嶺位於松石湖與華嚴湖間,山青水秀古樹蔥蘢。唐代茶聖陸羽曾在此結廬隱居開闢茶園,研究茶經。嶺上舊有松石園,綠波紅蓮,芳草如茵,系明代戶部尚書陳所學的私家園林。湖水澄靜煙霧雲濛,景色迷人。明兩京祭酒魯鐸、吏部尚書周嘉模均誕生於乾晴灘。

水鄉淨潭有狀元灣,系清嘉慶狀元蔣立鏞故居。「一門五代進士,三登鼎甲」,世之罕見,傳為美談。

「過三澨」,顧名思義,澨即水邊之地。各種典籍解釋為「水域名」,即:「漳澨、雍澨、薳澨」。《史記·夏本紀集解》、《水經註疏》及古代《潛江縣誌》、《沔陽縣誌》、《竟陵縣誌》均說「三澨在江夏竟陵界」、「與竟陵接界」、「三澨水在竟陵」。

乾隆版《天門縣誌》圖,襄南蘆河範溉關屬為天門區域

一說發源於京山仙女洞的司馬河,會南河流入天門縣界,又東南流名漁薪河(亦名西江水),和源於京山的楊水(西河、馬溪河)、巾水(東河、石家河)合流東下為汊河(義河、城南河),即「三澨」。

第二種說法,「三澨」在其南。「舊址在竟陵縣南三十裡」。亦稱古周河故道牛蹄河(漢水)為三澨。

第三種說法,天門東北鄰縣三臺、龍骨等湖為禹貢過三澨故地。

詳查歷代漢水圖籍,「三澨」應為「水域地名」,「過三澨」即經過連接三條支流的竟陵縣漢水之域。也即西自張港(原屬潛江縣)、官祭口(今天門蔣場)間的南港河(上接周河、縣河),為古三澨上遊;嶽口牛蹄河、截河段鐵李港(杜子溝)上連縣河,為三澨中遊;東至盧市蔣場巾帶河(老縣河)連皀市河,為三澨下遊。這一片河湖交叉的水網之區即古三澨之域。漢水堤修築前,南下的司馬河、馬溪河、石家河、皀市河均與古漢水相連。還原三澨歷史舊貌,只能從古詩中尋覓。

《湖北通志》載有《竟陵(天門)書事詩》:

三澨滉晴光,沙村葦作牆。

春深茭筍美,秋晚稻花香。

這是一片美麗的江漢魚米之鄉。清乾隆《天門縣誌》也載有知縣姜綰留下的「三澨漁歌」詩:

迢迢三澨帶孤城,添卻漁歌畫不成。

欵乃聲中山亦綠,滄浪曲裡水猶清。

吹開柳葉遊魚聽,飛過蘆花宿鷺驚;

棹椅白蘋鉤莫下,滿蓑明月一舟橫。

詩人曾宦遊竟陵,夢裡水鄉如畫。對天門南國水鄉圖景讚羨不已。

「至於大別,南入於江」。漢水入江口先後有灄口、五通口、龜山南、龜山北之說。《水經注》稱:沔水「南至江夏沙羡縣北,南入於漢」。「沙羡」為古漢陽,縣治塗口(金口),在今漢口西北張公堤外。「大別」又名魯山,即今漢陽龜山。古漢水入江口,先秦時在灄口(今漢口)北入江。「襄河在漢口北岸十裡許,即古漢水正道」(明嘉靖《漢陽府志》)。明成化二年(1465年)大水後,漢水改道由郭司口衝一道循龜山北(古稱夏汭)入長江。

千年滄桑,歷史演變,竟陵水鄉澤國成了一碧萬頃的棉鄉。「自漢道湮塞,淤生其畝,廣其田川」。從泗港、黑流、牛蹄、獅子等河口回望,昔日的沼澤河谷已是田疇彌望,集鎮星羅,燈火萬家。昔日大河今成支渠,小河又成主航道。茫茫刁叉湖中發現有宋代民居水井;洪湖也屬晚出之湖(明代潰口形成);天門譚家湖明初也是花、谷兩全的膏腴之地。南北兩派漢水,誰是主河道?學者紛爭不一。現存西安碑林的宋代阜昌七年(1136年)「重校立石」的《禹跡圖》,復州竟陵漢水即今漢江河道上下間(仙桃至長江,南北流徑185裡)。

江漢魚米鄉

歷代盛傳的「周天官一本塞九河」,不見正史典籍。南北九口先後堵築、湮塞,襄河獨受漢水,形成主幹道。分流分汊的漢水支派:

北岸有鐵牛關、獅子口、舊口、操家口(以上鍾祥段,明嘉靖時築塞)、黃伏、唐心口(天門多寶段,嘉靖時塞)、泗港(張港段,清康熙時塞)、官祭口(蔣場段,嘉靖時淤塞)、黑流渡(蔣場段,清康熙時塞)、牛蹄口(嶽口陳家場,鹹豐年淤塞)、獅子口(嶽口黃家灘清初塞)、劉家河(多祥段,道光年塞)。分洩水道一由張池口出漢川,一由竹筒河出劉家隔入漢水。

南岸支流有沙洋河(荊門段,明隆慶年築塞)、夜汊河(潛江澤口,明萬曆時疏築成東荊河至今)、蘆洑河(潛江竹市上,清順治時築塞。清康熙時疏浚成通順河至今)、漁泛峰河(沔陽段,萬曆時淤塞)、錦湍河(仙桃鎮,光緒時築)、葉家河(又名西流河,源於仙桃鄢家灣,道光時湮塞)、產芝河(又名展翅長訶,仙桃長淌口東北,道光時湮塞。分洩水道分別入太白湖至沌口入江、武湖新灘口入江。

自唐、宋以來「募民營田」,移民集結江漢築堤圍垸。明初對圍墾荒地「減免三年徭役賦稅」,吸引大批江西移民湧入江漢,濱河為堤,沿湖築垸,「排水澤而居」,使「昔日湖渚半為村莊」,南北兩岸堤垸密如蜂巢。九口先後堵築堙塞。襄河獨受漢水,堤垸修築才形成一條主幹道。大自然的演變總是利弊相隨的。「人與水爭地為利,水必與人爭地(流)為殃」。上遊水土流失,下遊河床淤塞升高;支流壅塞,宣洩不暢。嘉靖時漢川張池口淤淺,竹筒河出口淤塞15裡;正德間,潛、沔湖渚漸淤為平陸。加之漢水河漕上寬下窄,灘挺彎曲,多迎流頂衝,堤身沙質易頹……慘絕人寰的水患便接踵降臨了!漢北天門不完全統計:從明嘉靖起到1949年,共潰口186次,潰口險段,多在堵塞的原河口一帶。如鍾堤上下46次,唐心口-帶20次,泗港沿線52次,牛蹄、獅子河口20次次。漢南沔陽統計有179次(明代26次,清代119次,民國34次)。據清嘉慶十二年湖北督憲奏章: 「核計潛江被淹27垸,天門被淹113垸,沔陽被淹248垸,漢川被淹120垸」。潰口洪波「建瓴而下七八百裡……舟艤樹杪,魚遊釜中,田廬飄蕩,骸骨蛇龍,億萬生靈流離轉涉;加以派築堤夫疲死飢餓,皆漢水也」。「天下利害之大者莫如水!」

面對積重難返的水災,南北水利「以鄰為壑」的官司、械鬥糾紛愈演愈烈,曠日持久地打了四百餘年。

直到1949年後,政府統一修築漢江堤防,劃定分洪區,疏浚排灌溝渠,統一調 度管理,才結束了千年水患這一人間悲劇。

【參考書目】水經注、水經註疏、湖北通志、襄堤成案、楚北水利堤防紀要、省水利志、縣水利志、漢江流域地理調查報告、湖北檔案史料、明、清潛江縣誌、沔陽縣誌、京山縣誌、漢川具志、漢陽縣誌、清·漢水圖、宋輿地紀勝、民國安陸府天門地圖、嶽口金、劉、陳、張族譜、省、市文史資料等。

【補記】

觀清乾隆天門縣誌疆域至漢水南剅河範溉關(今屬仙桃市轄)。民國時為天門二區(嶽口區)行政範圍。區署設嶽口三義廟丶銀行。此地歷史悠久,天門文化習俗自古傳承。方志族譜載,該地文人丶武師、商賈多來自天門。

南宋《輿地紀勝》記復州(今天門)景物下稱:範慨市,在玉沙縣(沔陽)西四十裡,瀕漢江。晉鄭交甫南遊過漢皋,遇二女佩兩珠。甫與言,請子之佩。二女解佩交甫。甫懷去十步,探之亡矣;回視二女,亦失所在……

這段優美動人的神話,古書漢代劉向《列仙傳》記載,鄭交甫到漢皋臺下遊玩,遇二仙女悅之解佩事同。漢代《韓詩外傳》亦記之。

查明代沔陽志、潛江志也均記載這一傳說。

解放初,此地舊例來天門聘塾師,老家叔父應聘,赴襄南剅河範溉關處幾十年,遂落藉於此。回嶽探親也常講此故事傳說,言剅河左腦處有仙女臺丶解佩亭。四周出土不少漢墓古物……從小就關注天門襄南這一異境神話。

晚年研究漢水變遷一一南宋時稱範溉關瀕漢江,那時這條源自蘆伏口的洛江河也一度為漢水主航道?如今早已堙塞無痕。千古興廢,真有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之嘆!

初稿於2003年春

修訂於2020年秋

【作者簡介】陳玉祥,生於一九四四年,世居嶽口徽州巷、關門口。少時師從金範山丶金仲華先生學研書法、文學、歷史。財校、函大經濟管理專業畢業。在鎮機關工作三十年。主編執筆《嶽口鎮志》,主持復修六角亭。多年來致力於傳承地方文化歷史,在省市期刊上發表陸羽茶文化、河流水利變遷、名人傳記等系列學術論文多種,直至眼疾封筆。

作者/來源:文學泉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肖肖落葉》滄浪之水濁兮
    2300年前的漁父或者可以教我們一點,「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滄浪的水清了,我可以給你臉,滄浪的水濁了,我也只能當它是洗腳水。如果它還時不時泛濫決堤,濺得人一身汙水,自有人來治理它。這幾個月來,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歷史巨輪的碾壓。以前一直覺得自己不過是歷史的閱讀者或者旁觀者,從來沒有認為自己也是歷史的親歷者甚至創造者。
  • 滄浪之水,濯纓濯足.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 滄浪之水三蝦麵
    滄浪之水三蝦麵作者:沈嘉祿滬語改寫、朗讀:李國琪文字修正:丁迪蒙製作:沉默是金最早曉得滄浪亭
  • 詩詞:小草探頭向暖風,一桿閒釣水融融
    無心思舊業,有意釣清風。6組-蕭林之 08:35題圖晨光文/蕭林之暖日翻山脈,晨光穿巷陌,人間朗境天,自有逍遙客。路遠修 09:26垂釣江湖路遠修莫話江湖歲月蹉,春風拂過起歡歌。一桿若在人稀處,收穫魚蝦也算多。小草探頭向暖風,一桿閒釣水融融。
  • 萬福寺,那悠悠的船
    那女大師偶然路過,見鼎山四面大山挺拔,中微凹,呈靈秀之形,聚寶之勢,於是索性停下,打坐片刻,心生定義,要重建這一座寺廟。當地村民毫無阻攔,把三十餘畝林地讓了出來,再籌集巨資,多方了解,按照萬福寺原來的樣子,建好的房屋有,圓通殿、大雄殿、藏經樓、念佛堂、講堂、客堂、齋堂、東西廂房等,並塑滿全堂佛像,金碧輝煌,莊嚴肅穆,全國知名的佛教聖地就這樣重啟復原了。
  • 我是蘇州滄浪人!
    (1982年的吳門橋)滄浪實小、草橋小學、平直實小、覓渡小學、胥江小學、東大街小學,基本上每一個片區都有一個小學。當然初中也都是槓槓滴,蘇高中、一中、十中.所以,滄浪集中了蘇州不少好學校!我是滄浪人,在以前蘇州出門還要靠船的年代,想要去吳縣的各個鄉鎮,都在盤門或者胥江碼頭坐船,這裡就成了通往四鄉八鎮的航線始發地。
  • 作家閻真、浮石與觀眾對話,邊講邊演《滄浪之水》
    5月11日下午,2019華人文化大講堂在湖南大劇院拉開序幕,作家閻真與浮石作為第十九期大講堂嘉賓,和讀者一起聊小說與話劇,現場還有話劇演員演繹了《滄浪之水》精彩片段。活動中,閻真和浮石都表示,作品能夠被搬上話劇舞臺,得到觀眾的認可,內心很激動。交流中,閻真還談到了《滄浪之水》的創作背景,並從古代知識分子的命運談到當代知識分子責任與意識。
  • 晚潮丨滄浪亭記
    當然,蘇州本地人或者對滄浪亭的歷史比較了解的,就不會鬧這種誤會。確實,以一個亭子來命名一處園林,這種事情在全國也比較少見,容易讓人產生誤會。我最早知道滄浪亭,還是讀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滄浪亭記》。文章一開頭:「浮圖文瑛居大雲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
  • 話劇《滄浪之水》在深首演,「湘遇鵬城」演出季啟幕
    11月21日,由容德文化與湖南省演藝集團聯合出品,湖南省話劇院創排的大型現實題材話劇《滄浪之水》在容德5G融媒體藝術展演中心首演。這也是容德5G融媒體藝術展演中心自成立以來的開幕演出。
  • 4首冷門古詩詞,卻驚豔了時光「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
    這些詩詞,驚豔了平凡的生活,一讀難忘,常看常新。《漁父》唐代:杜牧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秋潭垂釣去,夜月叩船歸。 煙影侵蘆岸,潮痕在竹扉。終年狎鷗鳥,來去且無機。在秋天的潭水中垂釣,夜晚,趁著月色,駕著船回家。蘆葦蕩裡籠罩著一層層的煙霧,竹門上有潮水浸泡過的痕跡。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和鷗鳥作伴,來去也沒有什麼固定的時間。南唐後主李煜,雖然是皇帝但也羨慕這樣自由的漁翁。
  • 《滄浪之水》:只希望以後能保住自己的尊嚴,哪怕活得艱辛些
    《滄浪之水》是2003年出版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以池大為為主角,以犀利的文筆寫出池大為從無權無職、空懷壯志。到時來運轉,大展宏圖的過程。寫出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也寫出人性的另一面,引人深思。一開始,他是一個崇尚先祖、憤世嫉俗,決心要為天下、為民眾而活,表現出剛健、仁愛、自強等一些高貴的品質。與丁小槐形成鮮明的對比。丁小槐拍馬、逢迎。有一次他喝醉了,做了一個讓我印象很深的比喻,說自己就像一隻狗,但和狗的差異只在一條狗尾巴了。然而這隻「狗」卻一直升職,而池大為卻因為廳裡花三十萬買了一部進口車,在某次會議上他算了算買小車的細帳。
  • [荊楚百川]漢江,三千裡路雲和水
    武漢由長江、漢江兩河夾峙,然「武漢」兩字中卻與長江無關,「漢江」之「漢」佔其一半。可見漢江對這座城市影響之深。漢商、漢劇、漢話,更有漢民族,怎一個漢字了得?2 由漢口龍王廟溯水而上382公裡到鍾祥,這一河段為漢江下遊。兩岸廣袤無垠,美麗富饒,是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的江漢平原。
  • 胸懷萬物群龍之首 龍族新角色滄浪君即將登場!
    《大話西遊》手遊917周年慶典火熱進行中,一大波福利活動驚喜來襲,9月19日,最後兩位龍族3轉角色——滄浪君、莫解語也將正式在遊戲中登場!今日滄浪君在遊戲中的動態效果率先揭曉,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帥氣的群龍之首在遊戲中的姿態吧!
  • 一條河竟有兩種顏色 蘇州「滄浪之水」出現「鴛鴦鍋」奇觀
    在重慶朝天門水域,綠色的嘉陵江水和黃色的長江水交匯到一起,形成了著名的「鴛鴦鍋」景觀。昨天,有市民向本報記者反映,滄浪亭前的河水也有了類似的狀況。該處河水出現了綠色和透明色兩種截然不同的顏色,且兩邊涇渭分明,互不交融。
  • 古文觀止·第51講|《滄浪亭記》:一切身外之物皆為虛妄
    浮圖文瑛居大雲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亟求餘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譯文】文瑛和尚居住在大雲庵,那裡四面環水,從前是蘇子美建造滄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請我寫篇《滄浪亭記》,說:「過去蘇子美的《滄浪亭記》,是寫亭子的勝景,您就記述我修復這個亭子的緣由吧。」
  • 歷史上五位釣魚名人,李白最會吹牛,自稱是「海上釣鱉客」
    姜太公垂釣的特性是:一是在大江河邊;二是不用餌、不變鉤;三是遠眺江河之波濤,近聞林中之鳴鳥,心平氣和以達固志。然而,要說到釣魚,我認為他老人家真的是菜鳥,根本釣不著魚。可姜老爺子怎麼就釣不上來呢,一個原因就是釣技實在太差,二來是一心想著釣權貴,心思全不在釣魚上,在那個年代沒活活餓死,真的是奇蹟了。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典故,最為人熟知。可謂釣「權貴」之大家。
  • 《滄浪》首演|這「見鬼的魅力」,只能在劇場見到!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這部作品的臺前幕後請點開記錄片,感受這 「見鬼的魅力」△ SIDCT青年孵化平臺系列公益場舞蹈劇場《滄浪》紀錄片舞蹈劇場《滄浪》改編自《聊齋志異》的《王六郎》一篇,和大名鼎鼎的肢體劇《水生》「師出同門」,也就是出自同一個原型故事。
  • 「清斯濯纓,濁斯濯足,自取之也」《滄浪歌》 袁口中平彈唱
    點...點點擊藍字關注,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滄浪歌先秦:佚名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
  • 琴簫合奏《泛滄浪》萬頃滄浪心所愛
    《泛滄浪》 古琴:龔一 洞簫:羅守誠 泛滄浪,漢族古琴名曲。本曲常作為《瀟湘水雲》的序曲,表現"志在駕舟於五湖"(《神奇秘譜》)的意境。作者郭沔,南宋傑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
  • 路亞釣歷史悠久擬餌釣-勺子亮片Spoon
    路亞釣中,歷史悠久的擬餌釣法,反光、泳姿等引發魚攻擊。圖片引用U-OUTDOOR網站一、Spoon釣友稱之為湯匙路亞、勺子、亮片等等。對開放水域懸浮的魚非常有效。當湯匙路亞垂直搜索懸浮鱸魚時候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