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還未退去,元寶媽宅在家的日子開啟了線上諮詢指導。每天都會收到媽媽們的各種求助信息,著實替媽媽們擔心。比如這個媽媽,我明顯能感受到那種痛。有一種痛,叫做生理性乳脹!
今天特別要跟備孕媽媽、孕媽來分享生理性乳脹的預防和處理方式,多了解一些常識,絕對可以讓你們避免產後漲奶的痛苦。滿滿的乾貨,記得收藏此文!
輝煌。
生理性漲奶主要表現為產後2-3天(或者一周)左右,兩側乳房突然漲痛變硬,有時候硬得像兩塊石頭,乳房皮膚緊繃,甚至一觸即痛。
這主要是由於泌乳II期的到來使奶水突然增多,同時為了製造更多的乳汁,淋巴液及血液在乳房的聚集也會增多,幾股勢力在乳房聚集又不能有效移出,這樣就造成了乳房的腫脹。
大家要記住兩點:
這是一個生理過程,在正常餵養的情況下,即使不額外做什麼處理,也會自然消退,但是消退時間因人而異。
不要外力按揉,否則腫脹的腺泡會因此受傷,破裂,媽媽可能會承受咬緊牙關的疼痛,這樣的外力反而會導致乳腺炎和膿腫的嚴重後果。正確的通乳一定是無痛的,無痛的,無痛的!同時,請拒絕一切熱敷!
首先,最關鍵的是:在寶寶出生後30分鐘左右,做到與寶寶「早接觸、早吸吮,早開奶」。
早接觸,就是在寶寶出生後,儘早讓他伏在媽媽胸前,與媽媽皮膚接觸(肉碰肉哦)
早吸吮,是通過幫助寶寶找到媽媽乳頭,開始人生的第一次接觸和吸吮。
產後沒有任何時間限制,任何時候只要有空,都可以接觸和餵奶,這才是正確的「開奶」方式。大量的研究顯示,72小時內頻繁有效的吸吮是建立奶量供應的關鍵。
如果你清楚了新生兒的胃容量,就不會輕易的給寶寶餵醫院的液體奶。
新生寶寶胃容量真的這麼小嗎?
是的,沒看錯!
註:你給寶寶提供了「其他工廠的產品」(奶粉),導致他對你的「產品」(母乳)需求量驟減,你沒有了足夠的「訂單」(泌乳素),你的「工廠」(乳房)無法順利生產,導致「原材料」(血液及淋巴)越堆越多,「工廠」擁擠不堪(生理性乳脹)。
嬰兒出生後頻繁、有效的吸吮媽媽的乳房,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生理性乳漲的發生。在新生兒階段,保證每天8-12次的餵哺,可幫助媽媽的哺乳儘早符合寶寶的需求。
其次,正確的哺乳及銜乳姿勢是保證嬰兒有效吮吸的關鍵。
做法是:寶寶的鼻頭正好在乳頭位置,當寶寶仰起頭張大嘴去靠近你的乳房時,要儘量等到他最張大時銜乳,確保他的舌頭、下嘴唇和下巴最先貼住你的乳房。用一句話表達就是:媽媽能感覺到寶寶吸吮有力,但不覺得疼。
此外,產後初期避免進食過多湯汁。
避免過早的食用濃湯油水,否則容易加重生理性乳脹。建議產後2周清淡飲食。
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讓乳汁移出。
寶寶是最好的吸奶器、開奶師、通乳師,讓寶寶頻繁有效吸吮是解決生理性漲奶的最佳方式,也是最基本方式。可以在寶寶邊吸吮時邊輕柔劃圈按摩硬塊處。
如果乳房太硬,乳暈太腫,寶寶吸不上怎麼辦?可以先做一下乳房反向按壓軟化乳暈後再來讓寶寶吸奶。
反向按壓方法:
1.剪短指甲。
2.手指放置在乳暈的兩側,朝著胸腔方向施壓,緩慢數到50。
3.乳房的每個方向都應該按壓到。
3.用力均衡,避免疼痛。
但是如果母嬰分離,寶寶不在媽媽的身邊,或者媽媽乳頭凹陷,寶寶無法很好地含接媽媽的乳頭。
這時候媽媽和家人可以手擠奶,或者借用醫用級別的吸奶器來移除乳汁。如果手擠還是不會,你可以請護士或者哺乳顧問教你。但這不是外力對乳房的按揉,正確的手擠奶也是不痛的,不需要媽媽咬緊牙關,更不需要經歷「比生孩子還疼」的痛苦。
元寶媽示範手擠奶
別的輔助緩解乳房脹痛的方式還可以有:
1、 哺乳前溫敷。乳房溫敷溫度不要過高,20-30度左右最佳。可選擇冷水浸溼毛巾,每次外敷15-20分鐘,期間勤換需要做到冷敷的作用。但要避開乳頭乳暈的位置。
2、捲心菜敷,捲心菜洗乾淨後用擀麵杖擀平呈半透明狀,這時會有一些液體流出,敷在乳房上也會有冰涼的感覺。勤換多敷,有消除腫脹的作用,敷的時候要注意避開乳頭。
3、需要簡單方便的媽媽,可以選擇蒲公英舒緩乳膏,明星媽媽張歆藝抖音力薦!
說到這裡,有媽媽會問,我真的沒有奶,一滴都擠不出來怎麼辦?
特別要強調下,一定避免不必要的配方奶粉添加。
很多媽媽一邊忍受著乳房腫脹的痛苦,一邊繼續給寶寶添加配方奶粉。偏好奶嘴的孩子,對於腫脹的乳房流速改變很抗拒,而這樣的抗拒讓媽媽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奶,或者堵了奶出不來,孩子吸不出。如此惡性循環下去,自己脹得越來越厲害,奶粉卻越加越多。
初乳量少,但正合寶寶的小胃口
我們來看看媽媽初乳量和寶寶胃容量之間的比較:
除了第一天,之後每天的奶量按照每天哺乳至少12次算的話,平均下來每次的量跟寶寶的胃容量是不是剛好合適呢?
那麼,為什麼第一天奶量會有缺口?難道真的沒有奶粉不行嗎?繼續往下看——
沒奶粉不怕,寶寶有乾糧
根據國外研究數據,在懷孕初期,胎寶寶體內水分約佔體重的95%。之後水分所佔比重逐漸減少,脂肪的比重不斷增加。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寶寶在為自己儲備出生以後需要的「飲料」和「乾糧」。
到寶寶出生時,水分約佔新生兒體重的70%-83%;脂肪約佔體重的13.6%(另有研究數據為13.3%),其中5%左右為棕色脂肪。早產兒體內水分所佔比重比足月兒要高,脂肪儲備也較少,可能需要視情況區別對待。
出生之後的大約一個星期裡,寶寶會出現生理性減重。減少的體重大約佔寶寶出生體重的7%-10%。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水分,是寶寶沒「喝」完的自備「飲料」。沒被寶寶所利用的多餘水分會被逐漸排出體外,這才導致寶寶減重。
同時,離開了媽媽溫暖的子宮,寶寶需要自己產生熱量來維持體溫。熱量從哪裡來呢?大多來自寶寶的儲備「乾糧」。寶寶燃燒出生前就儲備好的棕色脂肪,就可以獲得維持體溫所需的熱量
怎麼判斷寶寶攝入是否夠了呢?
評估寶寶吃得怎麼樣,最最最重要的還是評估一天24小時的攝入量,以24小時的大小便為標準來觀察。
一看大小便
寶寶出生後頭一、兩天可能只尿溼一、兩片尿布,第三天至少三片溼尿布,第四天至少四片溼尿布,第五天至少五片溼尿布,第六天開始,每天最少應有六片中等重量的一次性尿布。重量相當於將二至三湯匙的水倒入一片一次性尿布裡。(尿布重量標準摘自國際母乳會)
出生後的頭一、二天,寶寶排出黑色或墨綠色膏狀胎糞,從第三天開始,每天的排便次數將會增加到最少兩到三次,顏色慢慢過渡為金黃色。
二看體重
判斷乳汁是否充足的金標準是體重。
出生後頭幾天,因為胎便等的排出,還有剛開始幾天的確吃到的奶不多,寶寶體重會略有下降,稱為「生理性減重」,一般下降小於7%都屬於正常,超過10%算異常,7-10%之間需要諮詢評估哺乳情況以及媽媽生產時有沒有使用大量補液等。
一般出生後的減重在第五天就應該回升,在2周內恢復至出生體重。
生長曲線最重要!只要寶寶的生長曲線在3%到97%之間,而且一直沿著自己的生長曲線增長,就說明寶寶的生長是正常的。
三看寶寶精神狀態
寶寶看起來應很健康,氣色好,肌膚緊繃。
寶寶應該長胖,身長及頭圍增加,顯得機靈活潑。
提示寶寶吃飽的線索
1 吃奶一段時間後寶寶試圖把頭從乳房移開,或者用舌頭把奶嘴推出來(奶瓶餵養時)。
2 吃奶時寶寶似乎很容易分心,吃奶一段時間後寶寶開始玩耍,四處看看,而不是認真吃奶。
3 寶寶吮吸速度變慢,有吞咽的吮吸變少。
4 寶寶開始入睡,有些寶寶在吃飽之後可能會在哺乳時睡著。
5 寶寶的身體放鬆,手掌張開,手指伸出。
6 在吃完奶後可能會打嗝,並伴有少量乳汁從嘴裡流出來。
7 寶寶可能會停止吮吸,並在哺乳後鬆開你的乳房。
總 結
其實「生理性乳脹」並沒有那麼可怕,如果準媽媽在產前就提前學習了正確的應對方式,產後能夠頻繁有效地哺餵寶寶,「石頭奶」的情況就不會太嚴重,通常24小時左右情況就會得到改善。
所以,還在孕期的媽媽們一定要注意產前學習,有條件的媽媽在產前可以跟你的私人哺乳指導保持聯繫,提前溝通,這將會使你的母乳道路順利很多!記住,正確的通乳一定是無痛的,無痛的,無痛的!
友情提醒:如果你按照上面內容自行操作,依舊無法緩解疼痛,請尋求我的幫助,聯繫方式見下面。
文末驚喜福利:
孕媽在下方留言點讚50個,可得價值500元的杭州市區醫院開奶一次(支付100元來迴路費即可)疫情結束可上門,截止2020年底。
元寶媽個人微信號
手機/微信:13967194251
母乳餵養大本營好餵金牌哺乳指導
日本KJ國際美骨協會會員
小歡喜徒手整體塑形工作室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