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出一個出色的孩子太難了,這已經是大多數家長普遍的認知,更別說是把孩子培養成學霸了。但是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家庭,有4個孩子,其中2個孩子是碩士研究生、2個孩子是博士。
可能有人會說,是不是和這個家庭有著強大的背景,父母是高級知識分子、或者是有著優越的生活條件呢?其實不是的,這個家庭就是普普通通的農村家庭,男主人叫做汪承維。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可以把4個孩子都培養成學霸呢?我們一起來看下:
一.創建家庭學習氛圍
汪承維家庭在當地算是小有名氣的,家裡有4個子女,各個都是學霸還是非常少見的,當地更喜歡稱汪承維家庭為"學霸之家"。
1.培養看書的習慣
汪承維從小就喜歡看書,當時村裡的孩子放學後或者寒暑假都喜歡打牌、出去玩耍什麼的,但他從來都不參與,閒暇的時間,就喜歡在家看看書看看報,看完之後寫點讀後感,做做筆記。
後來當兵退伍後,由於工作繁忙,妻子是小學教師,白天也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就經常把孩子們放在外公家。外公以前也是老師,不喜歡出去閒逛,在家更多的是帶著孩子們在家裡寫寫字、看看書。當汪承維下班後,如果天還沒黑的話就先去農田裡幹活,吃完晚飯後點上煤油燈,捧起手中的書籍,就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
2. 以身作則
汪承維說,"我從來不對孩子提過分的要求,即使是想讓他們達到什麼樣的目標,首先也要以身作則,去感染到孩子們。比如,平時我讀書寫字時,孩子們會在在屋子裡玩耍打鬧,但是我也不說他們,時間久了,孩子們反倒會主動的湊到我身邊,來看爸爸在做什麼?怎麼那麼專心?怎麼再然後,就常常和我一起學習和讀書了。"
汪承維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寫作,雖然學歷不高,但是知識面很寬,村裡人都稱他為"農民秀才"。他經常是白天工作,晚上寫作,寫的文章經常被發表在報紙上,每次孩子們看到都會很興奮,都搶著要評論文章。在他的影響下,4個子女都特別喜歡寫作,論文在不少國內外刊物上發表,甚至還出了幾本專著。哲學家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顯然汪承維給孩子們帶來了改變人生的好習慣。
現在的很多父母總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總是對孩子提出各自各樣的要求,反觀自己的話,則毫無原則。比如,自己回到家就玩手機、打遊戲,卻要求孩子們不能上網、回家就要寫作業,孩子們當然不會心甘情願的去學習,因為家長都沒有做到。
二.孩子們之間相互"攀比"
我們先來看下汪承維的4個子女取得的成績:
大女兒從小成績就很好,當年是村裡面唯一一個考上中專的。在金華師範上學時因為成績優異,被保送到了浙江師範大學。畢業後到新加坡任教,一邊工作一邊讀取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碩士學位。
二女兒初中畢業後,考上了金華衛校,因為英語和專業成績優異,去到英國做護理,之後,拿到了香港理工大學的本科學位和英國考文垂大學的碩士學位。
大兒子更是厲害,13歲考上了衢州師範,16歲就已經走上了講臺。隨後考上了北京師範大學的碩士。後又攻讀了中國傳媒大學的博士,畢業後留任母校。
小兒子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一路攻讀了西安交大的碩士和博士。
汪承維說,"大女兒起了很好的帶頭作用,二女兒就是在大女兒的感召下,進而在參加工作後,繼續深造。孩子們在一起時,經常交流最近的學習情況和目標,經常會有你學習好,我要比你學習更好的這種"攀比"狀態。
在學習上,當孩子們遇到不懂的問題時,也會一起坐下來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既發散了思維,又能聽到其他人不同的思路,一舉兩得。
在工作後,子女們雖然不能像小時候聚在一起了,但是還是會進行視頻聊天,談談工作、談談生活、談談未來的計劃和目標。
三. 朋友式的家庭狀態
汪承維說,"對一個家庭來說,和諧相處非常重要。如果能做到朋友模式的家庭狀態就更好了。無論是和子女,還是另一半,像朋友一樣面對面談話比爭吵效果更好。"
現在的很多家長喜歡站在一個制高點上,來和孩子們交流,不允許孩子們犯錯,更不允許孩子們違背自己的意願。久而久之,孩子往往對父母話只是"左耳朵聽,右耳朵冒",更嚴重的則是封閉自己,不再和父母親近。
親子關係融洽的秘訣在於身份對等,和孩子們相處時,千萬不要把自己當做一個長輩,反應該是當做孩子們的朋友,在孩子們遇到挫折時,去安慰他們,給他們分享自己的經驗並提出建議。孩子們即使犯了錯,
也不要過於的責罵,而是要站在朋友的角度去分析事情的原位,去聆聽孩子的真實想法。
現在的汪承維老人最大的愛好還是讀書和寫作,已經寫了一本20多萬字的自傳《我這輩子》。他說,在這本書中將孩子們的成長經歷記錄下來,並把熱愛讀書,當做我們家要流傳的家風。
大家怎麼看待這個在汪承維"經營"下的學霸家庭呢?
更多學習方法課:
數學成績不理想,因為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試試來川老師的方法
考上一本、211、985大學的難度有多大?比大部分人想像的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