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國第16批赴蘇丹達爾富爾維和工兵分隊圓滿完成聯合國和非洲聯盟駐達爾富爾聯合特派團法希爾超級營地防禦工事升級改造任務,此舉有效提升了營地應對突發安全風險的防衛能力。圖為10月13日,中國維和工兵分隊在法希爾超級營地拉掛防禦鐵絲網。 徐紹鋼攝(新華社發)
維和行動承載著和平使命。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全球疫情帶來的衝擊,使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國際社會更需要聯合國擔任重要角色。
日前,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成立75周年系列高級別會議上,「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是焦點議題之一。會議召開前,聯合國負責維和事務的副秘書長拉克魯瓦在安理會上表示,聯合國維和行動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挑戰下繼續取得進展。病魔的蔓延並未阻擋「藍盔」的腳步。疫情嚴峻的5月,中國維和工兵分隊克險攻堅,高質量完成南蘇丹西部索普橋修建,為深陷嚴重糧食危機的國家增添了生命補給線,受到當地政府和民眾的稱讚。
聯合國成立75年來,維和成績可圈可點。這其中,用拉克魯瓦的話說,「中國的貢獻值得大書特書」。
大國擔當,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增添動力
9月18日,一部歷時5年、橫跨中國和非洲大陸跟蹤拍攝的維和戰地紀實電影《藍色防線》首映,感動觀眾。這部影片真實地展現了在戰火紛飛的南蘇丹維和任務區,中國軍人枕著槍聲睡,聽著炮聲醒,冒著生命危險堅守一線,用熱血激情和犧牲奉獻,踐行著一個負責任大國維護世界和平的勇毅擔當。兩位中國烈士被聯合國授予哈馬舍爾德勳章。
「中國維和人員在聯合國多個維和行動中發揮著彌足珍貴的作用。」聯合國副秘書長拉克魯瓦說,正是因為有中國提供的幫助,聯合國才能有效、高效地保障維和工作在全球開展。
當今世界面臨重重挑戰,大國肩上承擔著特殊的責任。作為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堅定支持者和積極參與者,中國是聯合國第二大維和出資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第一大出兵國。1990年,中國派出5名軍事觀察員飛赴敘利亞大馬士革,開啟中國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歷程。30年來,中國軍人和警察先後參加了30餘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4萬餘人次,現有2500多名中國維和人員在聯合國各任務區執行任務。
近年來,隨著國力增強,中國加大對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支持和參與力度,全面落實2015年習近平主席出席聯合國維和峰會時宣布的重大舉措,取得積極成果。
「聯合國是世界上唯一一支要等到著火後才能購買消防車的消防隊。」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曾經感嘆。長期以來,由於沒有常設維和軍隊和警察部隊,聯合國應對危機衝突時,往往根據每次行動的具體需求請會員國出兵,從而導致維和行動部署遲緩。
5年來,中國大力支持聯合國維和能力待命機制建設,已完成維和待命部隊組建:8000人規模的維和待命部隊和300人規模的常備維和警隊,已在聯合國完成註冊,有6支維和待命分隊晉升為三級待命部隊,保持高水平待命狀態。中國成為聯合國維和待命部隊中數量最多、分隊種類最齊全的國家,為聯合國快速應對危機衝突提供了重要保障。
為更好地支持聯合國維和事業,中國設立了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2016年至2019年,該基金在和平安全領域共開展的52個項目中,涉及支持聯合國維和行動的項目幾近一半,使用資金約1038萬美元。
從派遣更多保障人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到完成為各國培訓維和人員任務;從向非盟提供無償軍事援助,到派出首支維和直升機分隊執行任務,中國以高效行動兌現國際承諾,履行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為聯合國維和事業注入新動力,為衝突地區實現和平發展帶去更多信心和希望。
在5年的不懈努力中,中國「藍盔」不斷成長:維和部隊構成從單一軍種為主向多軍兵種拓展,任務類型從支援保障向綜合多能轉型,行動目標從制止武裝衝突向建設持久和平延伸——變化背後,是維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捍衛多邊主義,向支持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秩序注入活力
中國大力支持聯合國維和事業,有四個基本動因:一是源於中華民族的和平基因;二是源於中國人民的天下情懷;三是源於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四是源於中國的大國擔當。四個動因都是為了一個目標: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地位,堅守多邊主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個目標也折射了聯合國的初心。風雨75載,聯合國仍是多邊合作機制最重要的實踐舞臺。儘管當前國際局勢風雲變幻,風險和挑戰日益增多,但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多邊主義仍是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有效路徑。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更讓世界看到多邊主義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紀念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國際社會繼續吹響多邊主義的號角,將紀念活動的主題確定為「我們想要的未來,我們需要的聯合國:重申我們對多邊主義的集體承諾」。
30年來,從巡邏護衛、停火監督到談判調查,從修路架橋到救治義診,中國「藍盔」為推進和平解決爭端、維護地區安全穩定、促進駐在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努力,踐行著「對多邊主義的集體承諾」。
《藍色防線》上映前,新任聯合國南蘇團特派團部隊司令部參謀長尼格準將前往中國營地視察後稱讚:「中國官兵規則把握準確,情況處置專業,戰術運用靈活,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自殺式襲擊、路邊炸彈等恐襲頻發的撒哈拉沙漠南緣馬裡維和任務區,中國軍隊近7年來派遣了8批警衛分隊,出色完成任務,累計執行武裝巡邏及警戒護衛等行動3900餘次,被聯馬團東戰區譽為「戰區王牌」;在柬埔寨,中國維和部隊「一天能架一座橋」;在馬裡最高氣溫近50攝氏度的旱季,維和隊員不到4個月就建成了一座二級醫院。中國維和人員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展現出的專業水平和高素質,受到聯合國和駐在國的高度肯定,堅定捍衛了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主義國際秩序。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蔓延,在疫情重災區非洲,中國發揮工程、運輸、醫療、直升機等後勤保障分隊的業務優勢,為醫療條件薄弱、面臨糧食危機的國家提供援助,同各國分享抗疫經驗和診療技術,幫助疫情中的脆弱國家應對危機和經濟復甦,為堅持多邊合作機制的全球治理注入活力。
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給後疫情時代全球治理提供引力
在紀念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憂心地指出,「全球所面臨的壓力正在以螺旋式上升」。
今天,國際安全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受制因素日趨增多、職能任務日趨繁重、安全環境日趨複雜。飽受戰亂和疫情之苦的衝突地區人民,對和平發展的渴望更加強烈,對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期待更加迫切。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中國高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火炬,積極響應聯合國「為維和而行動」倡議,支持對聯合國維和行動進行合理必要改革並提出中國主張。
地處沙漠邊緣的蘇丹達爾富爾,是世界極度貧水區之一。中國維和工兵分隊從2007年開始,克服重重困難,用4年時間打出14口水井,有效緩解了當地的飲水難,深受當地人民歡迎。
發展是和平的助推器。許多地區衝突的背後,是民生問題。建設和平,是古特雷斯秘書長「為維和而行動」倡議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大背景下各國人民的強烈期待。中國積極推進該倡議的落實,主張發展與安全並重,標本兼治解決衝突根源,促進實現可持續和平。「促發展」是中國的長項,積極參與駐在國社會重建、民生改善,成為中國維和行動的一個特色。
在剛果(金)布卡武市「國際兒童村」170多名孤兒的眼裡,中國維和醫療分隊有他們的「中國媽媽」。花開花落,歲月流轉,一批又一批的白衣天使輪換更替,但是給孩子們看病、買文具、贈送籃球和生活用品等的愛心接力持續了17個春秋,為因戰亂、疾病失去親人的孤兒們託起「愛的方舟」。
女性參與讓維和行動更有溫度。近年來,響應聯合國維和行動強調性別平等的視角,中國努力擴大女性參與維和行動,先後有1000餘名中國女官兵參與醫療保障、婦女兒童保護等工作。
堅持共商共建優勢互補,構築新型維和夥伴關係;支持改進安理會維和授權,全面提升維和行動效能;充分發揮能力待命機製作用,提高快速反應水平;積極應對多種風險威脅,切實保障維和人員安全——「後疫情時代」,中國行動和中國主張將對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改進發揮引領作用。(本報駐聯合國記者 李曉宏)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0月29日 第 06 版)
責編:張榮耀
31904824,.中國是守護世界和平的關鍵力量,.2020-10-29 05:23:23,.204441,.張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