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李小龍的突然去世給嘉禾帶來沉重的打擊,對整個香港電影圈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各大電影公司都意識到,他們突然在短時間內找到能夠替代李小龍的演員,這給那些身懷武功、形象又好的武師們創造了機會。
一時間香港電影圈湧現出了眾多李小龍的模仿者,他們的名字大多都叫「X小龍」或者「X龍」,英文名都叫「Bruce X」。
其中,來自澳門的呂小龍是發展較好的一位,他一直活躍到了90年代,並且在2013年還以導演身份復出,去年還推出了電影《楊靖宇》。
呂小龍原名黃健龍,原是澳門的洪拳教師,70年代到香港發展,並加入邵氏。在李小龍去世後,他便以「呂小龍」的藝名,開始參演模仿李小龍的電影。
而與其他演員不同的是,他曾於1989年參演了內地電影《長城大決戰》,這令他一度成為內地家喻戶曉的明星。
一、
《長城大決戰》是由廣西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電影,由呂小龍和張寧聯合執導——主演陣容十分強大,除了呂小龍之外,還有螳螂拳宗師於海,復出拍片的「劉三姐」黃婉秋,退役後嘗試轉戰電影圈的「體操王子」李寧。
故事背景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
電影講述戰鬥力爆表的華志強(呂小龍 飾)在「九·一八」事變時,他因為戰亂而家破人亡,逃進山海關,到了北平時又和戀人張小葉失散了。
華志強先是拉起了黃包車,後因機緣認識了中華武館的楊館長(於海 飾),並拜在他的門下。
張小葉則逃到她的姨媽玉貞家裡避難,她的姨夫魏辛在日本外交官坂田手下做事,跟著坂田幹了不少壞事。
坂田表面上是日本大使館的外交官,實際上是軍方的間諜,手下有一群忍者,為了讓日軍侵佔北平做準備,沒少幹壞事。他有個兒子名叫小次郎,卻是個練武奇才,滿腦子想要挑戰中國武術界的高手。
當小次郎得知中華武館的楊館長很能打,就約他在天壇比武,結果把楊館長打傷。坂田回頭又派出忍者潛入中華武館,在楊館長喝的治傷藥裡下毒,把他毒死了。
華志強知道是日本人毒害了楊館長,為了報仇,他闖進日本公館去找小次郎決鬥。
小次郎武功不如華志強,被打得落花流水,但他不服氣,便捲鋪蓋回日本去修煉。
華志強回頭便被坂田手下的忍者追殺,他殺出一條血路離開了北平,在黃河邊苦練。
1933年,小次郎武功精進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便回到中國再次挑戰華志強,兩人約定在長城上決戰,時間是9月18日,正是「九·一八」事變兩周年的日子。
在長城內外無數吃瓜群眾的見證下,華志強和小次郎展開了「長城大決戰」。兩人勢均力敵,但華志強有主角光環,因此笑到了最後,把小次郎打倒在地。
二、
不甘心失敗的坂田乘華志強不備舉槍把他打死;而小次郎見到華志強倒地,則措手不及,憤怒之情無可復加。他抽出武士刀將其父坂田舉槍的手砍下,自己則覺得無地自容,便切腹自盡了。
華志強雖然犧牲了,卻成了國民英雄,被老百姓們合力抬下了長城。這個悲劇結局出乎預料,卻也和《精武門》一脈相承。
與《精武門》相比,《長城大決戰》的故事顯得更加豐滿,特別是對於反派的處理上有其獨到之處。
《精武門》中的反派鈴木寬,就是個軍國主義狂徒;而本片中的小次郎則是個講究武德的武者。
小次郎雖狂妄自大,欲求以武力徵服中國人,卻也是光明磊落,在比武一事上講究公平。因此從一開始便與其父坂田產生衝突,這種矛盾到最後終於爆發。
所以,小次郎雖是反派,卻被當作男二號來塑造,是電影最特別的地方。
三、
飾演小次郎的是日本演員鹿村泰祥,他其實是在香港出生,從小習武,70年代出道。他扮演最經典的角色是周潤發《賭神》中的日本人上山。
於海一向給人慈眉善目的感覺,80年代的內地動作片裡經常能夠看到他。
在本片中戲份不多,被日本人毒死的情節其實也和《精武門》中霍元甲被害有些相似,卻很直觀,令人觸目驚心。
「劉三姐」黃婉秋至今參演的電影不多,1982年復出之後參演了《春蘭秋菊》。之後再參演本片,飾演女主角張小葉的姨媽,但戲份不是很多,沒有太多表現的機會,此後也沒有再參演電影了。
比較驚喜是李寧,在片中飾演中華武館的大師兄,秀了一把體操動作,但只是客串,沒有太多戲份,幾場重要的打戲也與他無關。
李寧在退役後曾嘗試往電影圈發展,本片之後還到香港參演了《武尊少林》和《七金剛》,但票房都一般。
華志強的相貌其實和李小龍並沒有相似之處,但身體素質極佳。片中多段武打都可以看出他的力度極佳,在內地上映時,很多觀眾都將他當成李小龍。
四、
作為一部愛國題材動作片,《長城大決戰》是很有誠意的。
故事飽滿、人物塑造用心、武打場面也好看,而在長城上決鬥的場面則啟用了大量的群眾演員,這種規模在香港是很難想像的。
「長城大決戰」這場戲也拍得驚心動魄、盪氣迴腸,華志強的犧牲極其悲壯,對80後一代人影響很大。而這部電影常在CCTV-6被反覆播出,是80年代動作電影中的驚豔之作,值得大家再去回味觀看。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熱血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