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年了,第一次進電影院就選擇了點映的抗日劇《八百》。
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看點影寫觀後感,因為這部影片真的太觸動我了,做為新中國成長起來的90後,從小抗日劇沒少看,對那段屈辱的歷史一直不敢忘,之所以寫八百觀後感,是因為我突然發現近兩年這類體材的電影,是好的電影和電視劇沒有了。
也許很多人對抗日還停留在《亮劍》裡李雲龍的義大利炮和《金陵十二衩》裡那些救學生的風塵女子,但看完八百後,我對那個時期有了更深的認識。
首先我從新認識了國軍,八百裡的謝晉元部絕對是國軍中央軍的真正戰力,全軍德國機械化的裝備,你能說他們戰鬥力不強,從團到班訓練有素,配合緊密,你能說他們是散兵遊勇,只能說潰敗是戰略的錯誤。
今天不多說國軍如何,單說感動我的幾個點,戰士陳樹聲用人肉炸彈摧毀敵人的裝甲車,害怕嗎?他們也害怕過,只是早就害怕過了,綁炸彈,排隊上,多麼熟練的動作,那是無數戰友用生命為代價教會他的,老兵做給新兵看,新兵在害怕中學習,也許在那個時候他們就等著綁炸彈的這一天。
什麼叫生死看淡,每一次見面都會是永別,下一次見面就是屍體,小兵七月對小湖北說《等我死了,你替我。》非常自然的語氣說出來,就像是我到站了,你坐我這。
這背後就是老七月對小七月說過的話,現在他說給小湖北,讓小湖北再告訴新湖北,無數個小湖北最後成長了,變成了小七月,而七月照顧小湖北也是因為他最小,小湖北來之前七月最小,全團人照顧他,這是一種無聲的傳承。
電影裡出現的趙子龍,就是代表孤單英雄的成長,雖千萬人,吾亦往矣。
整個電影裡,謝晉元團長的部隊沒有過多的交流,這是因為長年的戰鬥他們已經養成了這種習慣,聽命令,打敵人,你死我上,我死你上,就是這樣一直鐵血的部隊,他們是戰火中歷練出來的軍人,不要說軍人無情,他們只是不說,在全團洗澡時有這麼一幕,一個班就剩一個人。活下來的可能下一場戰鬥,下一刻就沒了,所以沒時間悲痛。
影片裡主要從小人物的視角看了這場戰鬥,散兵,逃兵,可能有人看了會笑這些人怕死,其實每個軍人都是這麼過來的,對死的恐懼,對生的渴望,這些都是本能,就像電影說的一樣:東北丟了,上海丟了,南京也丟了,敵人卻還不滿足,不應該用滿足這個詞,應是日寇亡我滅族之心不死,我們這場仗就不會停止,唯一的辦法就是消滅他們。
政治的原因,時局的動蕩咱不提,當災難來臨時只有奮起反抗,國人才能團結對外,影片中的各色人物,不論是販夫走卒還是黑道混混,在校學生還是風塵女子,在看到在四行倉庫抵抗日軍的中國人後,他們都行動了起來,因為看到了民族的骨氣抗爭,看到了國家希望,沒有人想在租界殖民地討生活。
電影裡許多臺詞很震撼: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這是對英雄的稱讚,也是對漢奸投降派的譴責。
我記得:紅旗插遍富士山,待後人。
備註:圖片來自網絡,上映時間以官方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