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03 |《殺人回憶》
去年掀起一陣熱潮,原因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殺人兇手已被找到。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連環殺案對女性實施綁架,性侵,最後殺害的案件。
而這一部電影可以說是很多人心裡的經典,奉俊昊導演也被大家所熟知。
奉俊昊導演也沒有讓人失望,2019年《寄生蟲》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
言歸正傳,很多影迷對這一部電影的評價,認為它其實不是一部單單講述懸疑犯罪的片子,而是一部講述怎麼把罪犯弄丟的電影。
影片到最後都沒有找到兇手,還好在現實中兇手最終落網。
該片的原型案件是「韓國華城連環殺人案」1986-1991罪犯一共對10名女性實施犯罪,倖存了一名受害者,而殺人犯一直未被抓捕。
成為了未解決的「韓國三大迷案之一」
2019年經過DNA對比,確定了真兇。
更為戲劇性的是,犯罪者在1994年因為殺害自己的妻妹被判處了無期徒刑。
也就是說,其實電影《殺人回憶》2003年上映的時候,這一個罪犯已經待在了監獄裡面。
02、2007 |《那傢伙的聲音》
該片講述小孩子尚宇被綁匪綁架後,罪犯向小孩的父母索要贖金。
而同時罪犯將父母和警察耍得團團轉,多次更改交換地址,最後父母給了贖金,在44天後發現了小孩子的屍體。
影片改編自1991年的「李亨浩綁架案」,而現實和影片一樣,將小孩的父母耍得團團轉,他好像特別享受戲弄別人的感覺,在小孩子44天的失蹤裡,他用公眾電話向其父母打了87個電話。
而最後最令人唏噓的是,其實孩子在被綁架的第二天就已經死亡了。
這就說明在這40幾天裡他一直在戲弄家長和警察,而到最後這一個兇手也沒有被抓住。
在影片的最後直接公開了那傢伙的聲音。
03、2011 |《孩子們》
電影孩子們在上映,講述大邱五個孩子莫名失蹤,到11年後又發現孩子們的屍體。
而這一部電影是根據青蛙少年失蹤案件改編。青蛙少年失蹤案件是「韓國三大謎案」之一,到現在為止,仍然是一大謎案,兇手至今不明。
青蛙少年失蹤案件是講在1991年,大邱的五個孩子最小的9歲,最大的11歲,一起去抓蛙,卻再也沒有回來。
當時的家屬及時報案,但是據說警察並沒有及時的處理,而是懈怠(電影裡也是這樣表達了)。
而等到孩子們失蹤四個月時,政府組織大量的人員進行全面搜索,人數多達30萬,卻還是沒有一點線索。
(最傷心莫過於父母了吧)
家屬們為了找尋孩子們瘋狂的奔走,卻仍然沒有一點線索。
直到2002年孩子們的遺體被發現。
經過法醫的鑑定,發現孩子們頭上有被傷害的跡象,同時孩子們還是被捆綁在一起。
多方的鑑定確認孩子們是被他殺。
但是只有4年上訴日期就截止了,這個時候別說是嫌疑人,連一點痕跡都沒有。
也就是說,這個兇手好像是憑空的人一樣,沒人知道他,只知道孩子們是被他人殺害的,僅此而已。
在電影中,至少有值得懷疑的人。
但現實卻是,五個孩子的生命的停留在了那個瞬間。
04、2011 |《熔爐》
是我認為改編的最好的電影之一,不僅僅是他極大的貼近了現實的生活,而是他為我們重現了「殘暴」的過程,讓人心中感到惡寒。
電影上映後,在韓國引起的巨大的爭議,而被迫修改的法律建立了「熔爐法」。
一部電影導致了法律的修改,那麼可想而知的是,現實到底是有多麼的不公,多麼的殘忍。
《熔爐》是根據一個在聾啞人學校發生的事件改編,自2000年起的5年間,該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對學生們實施了程度不一的性暴力,以及各種虐待。
在現實中幫助孩子們的是一位醫生和一位律師,但是在維權過程中,他們被各方勢力打壓甚至追殺,以至於到最後,律師自殺來曝光這一件事情,社會輿論才有了熱度。
但是這個熱度仍然沒有代表什麼,跟電影一樣他們甚至都沒有前科記錄,最輕的才幾個月。
最可笑的是,電影裡面那一群「愚蠢」的教徒,有信仰是一件好事,但是過於愚蠢就不一定了。
(還上帝!!!估計上帝都要打死你)
那些教徒,對孩子們加了定罪論,把噁心的詞彙用在被侵犯的孩子身上,甚至一心維護加害者。(我算是長見識了)
突然發現,韓國很多事件都是不公的,只有等到電影,等到輿論控制不住時才會站出來打哈哈。
05、2013 |《素媛》
該片講述的是,一個8歲的小女孩在一個雨天被一個「醉酒」的大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性侵犯,而這一個罪犯卻用「精神」「醉酒」來逃脫法律,在有證據的情況下,卻因證據不足只被判了12年。
而這個電影的原型是發生在2008年,2008年12月犯人趙鬥淳在韓國安山市檀園區對8歲小學女生以殘忍手段實施性暴力,並造成其終身殘疾。
一個小孩子,被折磨的不成人形,甚至造成了終生殘疾。因為犯人殘酷的手段,我就不表述了。
但是可以想像,是什麼樣的慘狀,什麼樣的殘忍的手段,才可以造成這樣的傷害。
而這樣的罪行竟然因為「因醉酒身心虛弱」被輕判。(呵呵)
最高法院判決強姦犯趙鬥淳12年有期徒刑。
原來從很早的時候「精神」就變成了罪人的「保護殼」。
雖然這一件事在社會上引起的軒然大波,卻仍然沒有任何的後續結果。
直到2013年電影《素媛》的問世,催促著韓國對兒童性侵法律的完善。
韓法務部則提出對兒童實施性暴力犯罪訴訟時效應持續至該受害兒童成年時為止,並計劃修訂相關法律以擴大性暴力犯罪有期徒刑上限等應對措施。
2019年據韓網消息稱,犯人趙鬥淳將於2020年刑滿釋放。
如果沒有這個消息,我們的世界裡或許永遠不會「記得」這一個人,像這樣的「惡魔」根本不配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
可是能怎麼辦,「他」就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現在,連困住他的囚牢馬上也會消失了。
值得慶幸的是,由於各方的的壓力,以及對犯人趙鬥淳的精神分析,認為他再犯的機率很高。
從而公布了犯人趙鬥淳的長相。
素媛曾說過「如果那個壞叔叔出來了怎麼辦,想想都害怕」
06、2013 |《七號房的禮物》
它不像其他的影片,因為不作為,或者官官相護讓人感到悲傷,反而是因為過於「作為」讓我們感到憤怒。
它從所謂的「罪人」來闡述了這件事情。
父親因為美少女的書包跟著小女孩,沒想到小女孩因為路滑摔倒死亡,又因為小女孩的父親做了讓大家誤會的行為,他被認為是罪人。
他是一個殘障人士,最後為了自己的女兒他認了罪,後來女兒長大了,為自己的父親平反了冤屈。
只是他的父親已經不在了。
為什麼會覺得動容?官場上的噁心,因為死亡的小女孩是一個局長的小孩,所以就壓迫,積極的調查。
這個也是很諷刺的點,我們看的《素媛》《孩子們》普通的孩子,一些警察懈怠,不作為。
一到什麼官員的子女就「瘋狂」作為,仿佛找到真正的兇手不重要,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人來釋放自己心裡的怒氣。
需要你作為的時候你不作為;不需要你作為的時候,你往死你作。
明明小女孩的父親什麼都沒有做錯,卻一直在道歉。
就像影片中說的一樣「那些人從來沒向你道歉,憑什麼你要說對不起」
就是這樣,不管什麼樣的殘酷的案件,不應該放過任何一個人,也不應該隨隨便便的去冤枉任何一個人。
而不是反其道行之。
07、2013 |《韓公主》
跟「n」號房事件有什麼區別,只是變成了一個房間。
這一部電影講述的是韓公主和自己的朋友被一群人輪番性侵,反而她變成了一個罪人,被迫轉學。
也許電影裡面的韓公主是幸運的她可以轉學,還可以交到朋友。
而它的事件是改編於「密陽女中學性暴力案件」2004年1月蔚山廣域市中心的女中學生(中學2年級,14歲)被「密陽群體」強行輪流發生關係。
可笑的是「因為證據不足」這些罪人甚至沒有被記錄科!!!
同時身為執法人員的警察卻反覆的用直白露骨的話語,來盤問受害人。
甚至說出「為什麼其他的人沒有被侵犯,為什麼偏偏就是你呢?」(我真的.)
可笑的是她的親人,同意協商,而賠償被自己的親人瓜分!!!
電影裡面曾說過一句話「學校是一個神聖的地方」。
是,學校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卻培養出這樣的社會的毒瘤。
在現實生活中,所有的過錯都指向女孩。電影裡的韓公主也是這樣,她的老師說「犯錯不一定就是犯罪」。
但是那樣的錯誤不是犯錯,那是犯罪!!!
因為下體受傷,去到醫院,醫生對她說要記得用安全套。
我就呵呵了,難道被侵犯還要對犯罪者說你用安全套!!!
明明該逃走的加害者,偏偏逃走的卻是受害者。
08、2019 |《惡人傳》
這部電影是2019年很火爆的電影,該電影講述的是,一個連環殺人兇手,進行隨機的殺人。而黑幫和警察聯合起來找到兇手的故事。
故事感覺挺老套,但是還是很火爆。(可能是為了萬能大叔)
(果真逃不開大叔的魅力,哈哈哈)
就是這個現實事件是有巨大的爭議的,因為影片開頭就告訴了我們這個事件是根據顯現實事件改編。
但是問題就來了,是什麼事件,這個爭論很大,有些人說是根據柳永哲案件改編,因為在2005年左右比較知名的連環殺人案就是柳永哲案件。
也有人認為這個是電影所做的一個噱頭。
當然看完這個電影,其實可以不用去深究。我認為這一部電影可以當做是一部暴力黑幫外加變態殺人電影去看。
(有沒有感覺很熟悉!!!)
就為了看的比較爽就夠了,影片最有感覺的地方我反而認為是在結尾,大叔和殺人犯最後眼神的對接。
(這個笑,很可!)
結局真的很絕,簡直是整部影片的killing part。
09、2020 |《南山的部長們》
這個影片是2020年的,一上映呀!好評如潮。也是2020年比較火的電影,當然也還是不錯的。
特別是李秉憲被稱為最貼近金載圭的塑造者。
它的這個現實事件就厲害了,是講述的韓國前總統樸正熙身亡事件,這個事件在當時可謂是震驚了整個世界。
將韓國總統的秘事搬上了大熒幕,像這樣的政治電影韓國確實不缺乏。(真的很敢!!)
電影從樸正熙遇襲的前40天來講述,在這一個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向我們展示了整個事件的細節。
而對於金載圭這樣的行為,於很多人不解,像是一場臨時起意的槍殺。
但基本原因,是警護室長車智澈與其自身的矛盾,這是大家都一致認同的。
而電影中的「青瓦臺是韓國風水最差的地方,那的主人都不會壽終正寢。」
自殺、入獄、被暗殺……
10、2013 |《辯護人》
同樣為一部政治電影,而電影的主角是以韓國前總統盧武鉉為原型創作的。
事件則是韓國歷史上有名的1981年「釜林事件」
當時,韓國前總統盧武鉉與金光日、律師文在寅(現任韓國總統)一同擔任了免費辯護,以該事件為契機,走人權律師的路。
而這一部電影則是從這裡來立意,為了壓迫一些反對者,甚至編造出「有害」書籍來逮捕一些原本沒有罪的老師和學生。
影片中的主角宋佑碩(以盧武鉉為原型),走上了為其辯護的行列,最後這些孩子們和老師仍然被判處有期徒刑。
當他決定走上這一條道路的時候,他說「不想讓我的孩子們,還有你的孩子,不要生活在這種荒唐的時代。」
到2014二審,才判決五位被告人無罪,從一審到二審33年的時間,他們從青年已經步入中年,才擺脫這一罪名。
看到很多只有等到有受害人出現,有輿論的壓力時,才會修改法律。
如果每一次完善或者修改法律,都需要一個個殘忍的敲門磚。
那麼這樣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