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傳統民俗文化紙紮工藝的死亡美學

2020-12-21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8月1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農曆七月普渡的大日子即將來臨,合真紙藝第三代傳人楊憲璋準備就緒,迎接旺季到來。臺灣的紙紮習俗,一般出現在祭神儀式、喜慶節日及弔喪禮儀這三類場合。紙紮就是糊紙祭品,是臺灣喪禮文化中常見的重要元素,儀式結束,紙紮將伴隨親人的不舍與掛念,一同燒給另一個世界的往生者。不過,這麼獨特的糊紙工藝已經愈來愈少見了。

合真紙藝第三代楊憲璋。(攝影/曾信耀)

傳統手工紙紮一脈相傳

「我喜歡傳統形式,堅持要純手工」,楊憲璋坐在紙紮洋房前受訪,說著,「年輕一輩很多都沒看過了」。紙紮手藝對楊憲璋而言,算是家學淵源,因為阿公是老道士,那時候辦理喪禮科儀,兼做祭祀用的紙紮是必備技能,父親在40多年前成立合真紙藝行,在常年耳濡目染之下,他退伍後決定接手,傳承這份家族事業。

手工紙紮屋保留了藝匠的巧思與人文的氣息。(攝影/曾信耀)

傳統紙紮製作費時複雜,必須先將竹子加工,製成細竹條,利用竹條韌性製作骨架,並用玻璃紙加工切割,當成束帶纏繞、綑紮,就像是建築結構裡的鋼筋水泥。楊憲璋指出「塑型是最困難的」,等到結構完成才開始糊紙,相較以往使用手染的紙質容易褪色,現在都是採用進口紙,細部裝飾質感也更加出色。

紙紮是民間信仰、也是民俗工藝

紙紮屋從阿公時期只有兩、三種基本款,到了楊憲璋發展出40多種式樣,傳統閩南三合院、現代洋樓、日式等,像是建築演進史的縮影。透過師傅的巧手,從地基慢慢蓋好一間亡故後安身立命的住所,替家屬完成法事,全部的科儀到入土為安,紙紮不只是商品,也是撫平心靈的連結。

楊憲璋堅信唯有靠手工去製作紙紮。(攝影/曾信耀)

一般紙紮以「五間」(註:三合院傳統建築)為普遍型態,需要5個工作天,若要10多標尺模的紙紮屋,甚至要費時2周之久,早期紙紮師傅往往是一手包辦,現在紙紮製作講究分工,綁骨架、細部裝潢通力合作,「我們這種做傳統的,沒付出3、5年的功夫,是沒辦法來競爭的。」

嚴師出高徒

楊憲璋解釋,「紙紮是一項非常需要細心的手工藝」,像是把竹子綁成圓圈一定要是正圓,尤其給神明的紙紮,更要注重小細節,連尺寸都不能出錯,光是廟宇石獅的方位角度就是一門學問了。「我爸爸是嚴師」楊憲璋一邊笑著回憶自己的出師之路,當年偷偷將父親製作過程錄像下來,還有無數次拆解重做而寫成的筆記,如今的熟能生巧都是用心與耐心累積而來的。

農曆七月的普渡藝品。(照片提供/合真紙藝)

隨著時代進步,客戶需求愈來愈多樣,3C產品、名牌商品早已是常見的紙紮品,iPhone手機、筆記本電腦、跑車也一直與時俱進,「不只有普渡用的12尺普渡公,我們還有罩杯升級的辣妹、穿西裝的保鏢」。

楊憲璋坦言,「這行業要傳承並不容易,只要沒被市場淘汰,我就會一直把手工紙紮做下去」。(高楊)

相關焦點

  • 雲林縣手工鐵花窗呈現傳統工藝美學
    華夏經緯網10月20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雲林縣今年選定口湖鄉宜梧聚落進行「城鎮之心人文景觀再造」計劃,設計公司利用13面鐵花窗,訴說「千歲醒獅團」等在地故事,手工製作的鐵花窗充滿工藝美學與復古風格,還未正式啟用即吸引眾多民眾拍照打卡。
  • 你了解紙紮嗎?這件民俗中的神器亮瞎了老外的眼睛
    (港片裡的紙人)在民間,紙紮又被稱為糊紙、扎紙、扎紙馬等,現如今已經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奇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堪稱民俗藝術。(慈禧去世後所扎紙兵馬)千百年來,在宗教信仰的感召下,我們中華兒女正是藉助這種奇特民俗藝術形式寄託了對祖先的深深懷念和感恩。
  • 「老手藝」造「新網紅」 ,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要「出圈」了?
    「我都不知道,我們國家還有這樣精妙的技藝,奇妙的民俗。」「從哪裡冒出這麼多手工寶藏男孩女孩,簡直是我的每日必備、漲姿勢源泉哈哈~」為什麼類似的讚嘆會在網際網路平臺上與日俱增?這一切都要從瀕臨失傳的傳統民俗手藝,悄悄在抖音短視頻上「復活」了說起。
  • 臺灣的民俗風情
    民俗文化與藝術臺灣重要的歲時節令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等;而松柏嶺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媽祖進香、北港媽祖出巡、臺北迎城隍、東港王船祭、二結王公過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臺灣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動。
  • 傳統工藝新思維! 臺灣燈會傳統燈區邀你來
    (圖/臺灣交通部門觀光局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灣交通部門「觀光局」今(21)日表示,「2020臺灣燈會-傳統燈區」有別以往燈車型式,今年特別融入「觀光局」「小鎮漫遊年」、「脊梁山脈旅遊年」、「鐵道觀光旅遊年」等主題旅遊年及「臺灣好湯」國際級活動概念展現4大主題燈區,結合傳統花燈製作工藝與現代光影多媒體科技,並提供遊客與花燈良好的互動體驗,讓傳統花燈走出新方向。
  • 【聚焦魯臺會】看臺灣傳統工藝,領略大師風採
    據悉,臺灣非遺文化展精選了臺灣漆工藝、掌中布袋戲、錫工藝、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中國結工藝等八大項傳統工藝的百餘件精品參展。想知道臺灣的傳統工藝大師們的風範嗎?小編就帶您一起領略名家的風採吧。臺灣傳統木雕藝術大師李秉圭在展會現場進行雕刻
  • 【臺灣攻略】不可思議的臺灣民俗風情
    臺灣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國大陸移民,而此地人民甚為注重傳統文化的保存,也逐漸發展出新的文化,同時,在臺灣你不僅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華文化,也可以欣賞到荷蘭、日本所留下的歷史古蹟。
  • 寧波文博會臺灣工藝引領東方生活文化
    3年拓展大陸市場,除了將豐富的生活文化及紮實的技藝基礎、生活化的美學概念傳達大陸民眾外,更成功打響臺灣工藝品牌,這些年參展的工藝家更已逐漸建立通路商管道,豐沛的商機持續發酵。  臺灣豐富的生活文化及紮實的技藝基礎打造出獨樹一格的工藝美學,此次展出作品儘是用與美結合的精品,不僅傳達東方生活風格美學,更述說著工藝品味、品味工藝的生活逸趣。
  • 「文創」視野下的臺灣工藝產業:政策推動和發展經驗
    這些硬體設施都從在地工藝文化特色出發,結合產業發展趨勢進行布局規劃,在導引當地觀光旅遊並促動工藝產業發展,推進地區均衡發展和社區生活美學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設於臺中勤美誠品書店的臺灣工藝生活美學概念館於2008年正式開放,是結合臺灣工藝文化與創意生活為主題特色的展售空間,也是提供民眾認識、學習、體驗臺灣地區人文藝術與精緻工藝,探討現代人生活方式、態度與價值的美學空間。
  • 設計理論丨群體精神的美學價值——大陸民間美術與臺灣原住民美術的永恆魅力
    文章擬從尋根溯源的歷史文化根基、合乎邏輯的運行軌跡、民族生存土壤長出的豐碩果實三個方面,闡述兩岸民俗美術中群體精神的美學價值,即大陸民間美術與臺灣原住民美術的永恆魅力。關鍵詞:群體精神;美學價值;大陸民間美術;臺灣原住民美術                大陸民間美術與臺灣原住民美術都是中國本土繁衍出的「同宗一脈」的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不管是地理學上的板塊說還是另有學者提出的「東山陸橋」說(1981 年由福建師範大學林觀得教授在美國世界海平面學術研討會上提出來的。
  • 寧波文博會,986直播現場深度採訪「臺灣生活美學展區」
    8號館的「臺灣生活美學展區」。從茶藝、工藝創意等角度,分享臺灣文創產業發展的成果,也一同探討寧波文創產業的未來發展。986在展廳的透明直播間為大家帶到了文博會的精彩內容臺灣中華茶藝促進會高雄會會長 馮文炫臺灣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成立於1984年。成立三十多年來,一直以「茶文化生活美學」為理念,不餘遺力推廣中華茶藝文化。
  • 36位臺灣手藝人的造物美學
    當許多藝文界人士尚不知葉寶蓮為何許人時,2002年,她一鳴驚人,榮獲臺灣地區最高級別的綜合工藝比賽一等獎。但他堅持在傳統中尋求創新,一路挺了過來。如今,陳萬能的錫鋪是臺灣錫藝面臨衰亡之虞卻得以一息尚存的關鍵。
  • 傳承突破:設計介入傳統手工藝美學的意義,以成都銀花絲工藝為例
    【內容提要】工藝離不開設計,設計是工藝的靈魂,有設計感的工藝品體現了當代人的審美觀念。當代設計在傳統手工藝上的應用,有可能使傳統手工藝發生質的改變。本文以成都銀花絲工藝為例,通過對成都銀花絲工藝技藝傳承及文化變遷的研究,探討當代設計介入傳統手工藝的意義,從而尋求有利於推動傳統手工藝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之道。
  • 湖南工藝美院長沙基地,這個傳統工藝作品展值得一看!
    12月17日至18日,「融合賦能創新」第二屆傳統工藝振興發展論壇在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長沙基地舉行,傳統工藝作品展同步啟幕。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長沙基地設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展示館」「非遺研培成果展廳」「傳統工藝美術陳列館」等眾多展廳,作品展匯聚了省內工藝美術大師、工藝美術從業人員創作的精美傳統工藝作品,涵蓋湘繡、陶瓷、竹藝、木雕、剪紙、編織、烙畫、年畫、民俗物件等十多個工藝美術門類,作品中有國家級非遺項目小鬱竹藝、湘繡,省級非遺項目梅山剪紙、烙畫等。
  • 震旦博物館「仙人的樹林」:用新民俗延續傳統民俗生命
    文物傳遞的神話信息、民間美術蘊含的記憶碎片、當代藝術的再創造,讓傳統的中華絕技皮影藝術煥發出新的魅力。一場乍聞有點「臭臭」的展覽,卻在當代藝術的轉化中,賦予了傳統民俗新的生命。從未體驗過這樣一場展覽——不僅有視覺刺激,還有異常的嗅覺刺激。有些「燻人」的展覽現場,讓不適應者不禁掩鼻,就連展廳口的保安也說不清「臭」味源於哪裡。
  • 臺灣傳統花雕師傅陳佐民傳承嘉義市木都工藝
    華夏經緯網6月2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嘉義市文化部門邀請臺灣傳統匠師陳佐民開班教授花板欄間雕刻技藝,傳承40多年好工藝,而他的最新力作《君子道》大屏風,崁入「梅蘭竹菊」四君子花板,中日風格混搭,檜木舊料與樟木並用,更獲得全場讚嘆不已。
  • 【尋臺灣年味·過別樣新年】民俗戲劇、樂團表演、美食節……贛州人今年過年都這麼玩!
    現在不用親自去臺灣感受,鳳崗臺灣部落民俗文化村火熱登「陸」。一大批臺灣民俗文化空降而來,親身體驗炫酷的電音三太子,觀看美輪美奐的原住民舞蹈表演,體味臺灣民俗美食的機會,即將來襲!來自臺灣臺北的藝想劇團,也是北京衛視《造夢者》的選秀總冠軍隊伍,將臺灣的傳統表演文化,加上現代的舞蹈美學,融入流行元素和國際元素,以輕鬆且具深度的方式呈現臺灣的民俗風情,展現中華傳統美學,讓世界看見臺灣
  • 中國喪葬忌諱的紙紮,被放到法國博物館:中國人面對死亡浪漫至極
    本質上,紙紮是一個集彩繪、裱糊、紙張塑等技術於一體的傳統手工工藝。 而當人們提及紙紮時,常常會覺得很忌諱,或許是因為作為中國人,我們的骨子裡就充滿著對死亡的忌諱,就像覺得"4"這個數字是"死"的諧音一樣,在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念裡,紙紮和死亡直接相關,都是不吉利的東西。
  • 覺得紙紮詭異嗎?臺灣小清新紙紮了解一下
    清明節,又到了慎終追遠的時分本來是想做個清明節慎終追遠提倡傳統文化民族有力量國家有希望的選題,後來想想我不能違背我的邪淫良心,於是選了一個比較驚悚的角度,傳統民間祭祀都會用到的」紙紮」入手,來看看紙紮產業的最新發展。
  • 兩位美學極致者 一群工藝大師 在浦江山中建設中華傳統文化藝術殿堂
    對主持設計了多個大型古建和古城保護利用項目的趙一豪而言,佑巖禪寺項目勝在體量小而分量重,承載著佛教生活化命題的美學功能轉化意義。兩位美學極致者的碰撞愛之者,在於甲方代表、寺院住持會濟法師精通美學,與趙一豪是中國美院的學友,雙方有著共同語言。但會濟法師對美的極致追求,對每個細節的精益求精,每每讓設計方案「置之死地而後生」。在無數次的碰撞後,兩人達成共識:打造一處於莊嚴中見空靈、在傳統中現時尚的寺院空間。其實,寺院部分建築早在幾年前已完成了土建。會濟法師駐錫後,根據弘法需求提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