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藝」造「新網紅」 ,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要「出圈」了?

2021-02-19 ins生活

近兩年,有幾種聲音不停在耳畔迴響———

「看人做手藝真是極好的解壓方式!」

「我都不知道,我們國家還有這樣精妙的技藝,奇妙的民俗。」

「從哪裡冒出這麼多手工寶藏男孩女孩,簡直是我的每日必備、漲姿勢源泉哈哈~」

為什麼類似的讚嘆會在網際網路平臺上與日俱增?

這一切都要從瀕臨失傳的傳統民俗手藝,悄悄在抖音短視頻上「復活」了說起。

中國的傳統民俗手工藝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歷史,但很多精妙的手藝在歷史的長河中早已消失殆盡,諸多傳統⽂化正在逐步被⼈遺忘,然而他們真的就這樣走入絕境之地了嗎?

並沒有。

抖音用別具⼀格的匠⼼來承載這些傳統手工藝的「匠心」,打造了一場屬於我們、屬於這個時代的「民俗工藝大百科」。

在這裡,你將嗅到手工工藝潛隱於物件上的溫情與靈魂,還有很多令你想像不到的傳統民俗文化的「冷知識」,不妨來看看他們是多少年的「有趣靈魂」——

媽媽和姥姥們最愛的景泰藍,小時候只敢遠遠看著,很擔心一不小心碰壞了這脆弱的「瓷寶貝」,然而景泰藍內心可能想說:「哼~我們硬著呢!我們可不是瓷器,是重金屬。」

其實,景泰藍真的不是瓷器,而是⾦屬,要經過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活等十幾道工序的「難」,才能成就今天的淋漓盡致、屬於獨特金屬的「藍」。

鄰居婆婆有一隻掐絲金飾,那是公公年輕時給她的定情信物,曬太陽的時候總是眯著眼睛細細觀賞,仿佛想起了當年的濃情蜜意。

在那個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只愛一個人的年代裡,絕美的掐絲金飾承載了千絲萬縷的愛意。無數個日夜埋頭掐絲,只為有朝一日,陪你昂首看世界。

景泰藍作為著名的京城工藝被熟知已有多時,而你又可知與它齊名的一項手工藝——雕漆。

曾經看過一個關於漆器的展覽,每一個漆器都有著不同的往事。比起漆器本身,更令人感動的是做漆器的匠人,他們像一個個純粹的藝術家,在寂寞之中打磨瑰麗的漆器精品,打磨堅持和夢想。

被時光雕刻的夢想,慢慢有了閃耀的包漿。

還記得古裝劇裡的大家閨秀總是會一臉溫柔,手拿繡針,為心上人繡荷包。那時候就想,到底該是如何靈巧的一雙手,才能在手腕翻轉間勾勒一個綺麗而美妙的世界?

如今我們知道了,看似不起眼的一針一線裡,藏著數不清的山清水秀,道不完的娟娟情深,以及言不盡的夢想與期盼。

父輩們最愛的瓷器,在年幼的我們看來總是會有些「脆弱」,以為它們看著雖美,還不是一碰就碎了。

長大以後才明白,瓷器其實代表著另一種堅硬,哪怕磨礪萬千,沒了稜角,仍然倔強地保留自己純白無暇的底色,「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氣概,從來不是說說而已。

還有500年前的情書修復、能「消炎保健」的白族扎染、⽤⼋⾳演奏流行音樂的海南公仔戲等一系列精彩的、不為人知的民俗工藝直播,邀請其代表性的手藝傳承人,在端午期間,在抖音上一一呈現。

是不是按奈不住,滿懷期待的搓搓小手了呢!

在抖音平臺上,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有千種模樣、萬般風情。

通過抖音平臺不遺餘力的扶持和推廣,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手藝人正在「被看見」,其中端午推出的#民俗手藝人話題活動,短視頻播放總量已經超過1324萬次,不少老手藝人靠著短視頻平臺成了新晉「網紅」,逐漸「破圈」,走向大眾。

故宮600周年之際,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說:我們這些人所做的努力,就是要把壯美的故宮完好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而抖音想做的,是留住這些「守藝故事」,把這一本「不止5000年的⽂化百科全書」完完整整地留給下一代,乃至下一個5000年。

無論你是鍾情精巧絕倫的手作,還是嚮往「做一事、過一生」的工匠精神,這個端午,上抖音搜索「守護匠心」,進入【百年傳承,守護匠心】端午專場,預約觀看直播及話題挑戰活動,就可以和抖音一起守護傳統文化。

在這裡,總能讓你有所思,有所感,有所獲。

相關焦點

  • 「國潮」復甦傳統手藝 !老手藝的魂 ,「不安分」的心
    特別是被機器生產大規模替代後,不少老手藝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近年來,社會對傳統手藝的關注度漸漸升溫,當傳統手藝與「國潮」相互碰撞,古老非遺與現代設計互相交織,竟開闢出一方手藝匠人的新天地。「國」是老手藝的魂,「潮」是不安分的心。新一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手藝人,正積極地用他們的雙手,為「老手藝」加上時尚、潮流的翅膀。
  • 瞧瞧,南崗傳統老手藝!
    瞧瞧,南崗傳統老手藝!寒冬時節,南崗鎮粉絲加工戶們開始忙碌起來,他們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紅薯資源,採用傳統製作方法加工和晾曬紅薯粉絲,滿足市場需求,庭院、地頭到處是粉絲加工戶們忙碌的身影。
  • 始於木刨 成於「智造」 木匠謝德友用雙手留住老手藝
    2019-05-15 09:26 | 溫嶺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陳遠笛 通訊員 江連秋謝德友,溫嶺市箬橫鎮東紅村人,出生於1970年,現年49歲。16歲學習木匠手藝,從事木刨生產25年,始終專注於木工工具製造。他用一顆精益求精的心,積極踐行著工匠精神,用雙手留住傳統老手藝。
  • 臺灣傳統民俗文化紙紮工藝的死亡美學
    不過,這麼獨特的糊紙工藝已經愈來愈少見了。合真紙藝第三代楊憲璋。(攝影/曾信耀)傳統手工紙紮一脈相傳「我喜歡傳統形式,堅持要純手工」,楊憲璋坐在紙紮洋房前受訪,說著,「年輕一輩很多都沒看過了」。紙紮是民間信仰、也是民俗工藝紙紮屋從阿公時期只有兩、三種基本款,到了楊憲璋發展出40多種式樣,傳統閩南三合院、現代洋樓、日式等,像是建築演進史的縮影。透過師傅的巧手,從地基慢慢蓋好一間亡故後安身立命的住所,替家屬完成法事,全部的科儀到入土為安,紙紮不只是商品,也是撫平心靈的連結。
  • 借鑑臺灣文創品牌,讓老手藝活在人間煙火裡
    美麗浪漫的貴州花草紙昨天看了紀錄片《講究》,感覺中國有太多驚豔時光的老手藝,可惜這些老手藝很多都因為時代需求的變化,在慢慢地消失,實在讓人心痛。流傳千古的傳統儺雕這樣一來,既可以復興老手藝、提高老手藝市場價值,又可以解決老手藝人就業和收入問題,還可以誕生一大批個性化的國產品牌,提升國民整體的文化藝術素養。
  • 西屏街道第二屆民俗文化節,吃貨的美食節
    阿姨,能先給我一個嗎?傳統老手藝-爆米花傳統老手藝-打麻餈傳統老手藝-炒米糖(組圖):依次倒入食用油、糖油、白砂糖、炒米做成炒米糖:越劇《狸貓換太子》2.民俗文化表演:十三翻、上刀山3.品特色小吃特色美食製作:打麻餈、爆米花、炒米糖、燈盞盤、磨豆腐娘、炸油索、炊糖糕、手工月餅、煨鹽雞、手炒慄子、松陽薄餅、土製燒酒、薴麻撅兒、清明粿、粽子、打麥芽糖、泡豆腐、豆筒4.社區特色美食義賣:城東社區:炒米粿   城南社區:泡冬菊城西社區:冬至粿   城中社區:南瓜餅、
  • 百年傳統老手藝,滕州這個村正宗地瓜手工粉皮遠銷全國
    粉皮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員,在滕州南沙河鎮上徐村,仍保留著製作粉皮的老手藝,近日,記者前往該村,親眼目睹了百年老手藝——純手工粉皮製作過程。熱騰騰的鍋臺邊,村民劉傳林和老伴正在製作著粉皮。劉傳林介紹,做粉皮第一步是要把地瓜澱粉敲碎,倒進缸裡打成汁,然後就可以上鍋去做了。
  • 記錄重慶老手藝 重慶衛視推出2017國慶中秋特別節目
    重慶衛視供圖  《謝謝你來了》詩意情暖  從「中國故事,天下傳奇」到「熱血青春,美麗中國」,重慶衛視紮根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踐行「有意義有內涵」的文化之路。  《謝謝你來了》作為目前重慶衛視最有觀眾影響力的一檔品牌節目,將在10月1日—8日每晚21:20推出系列特別節目。
  •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安徽省池州分隊揭牌成立
    會上,介紹了《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簡介》、《中國民俗協攝影會章程》、傳達學習了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六屆三次會議精神。產生了池州分隊領導班子 。池州分隊隊長錢安慶代表領導班子在會上發表了致辭講話。他指出:今後一定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六屆三次會議精神,立足於本土,廣泛,深入的挖掘、整理和宣傳池州豐富的民俗文化,把根植於池州大地上的優秀民俗文化變成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為家鄉經濟、社會、旅遊和文化發展努力奮鬥的精神指引;同時,要加大貫徹落實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六屆三次會議提出的各項任務,把更多的民俗文化愛好者吸納到中國民俗攝影協會中來,爭取讓中國民俗攝影基地
  • 熱點時評素材 | 阿木爺爺:63歲網紅的中國功夫
    在千篇一律的機器生產之前,老手藝固然與流水線上的效率無關,卻烙印著千物千面的獨特之美。(承接上文,分析「阿木爺爺」走紅的原因:他的手工不僅展現了「神秘中國技術」的魅力,也彰顯了「慢工出細活」的獨特匠心和智慧。)⑤在海外社交媒體YouTube上,「阿木爺爺」成為了繼李子柒後又一位大火的中國網紅,視頻累計播放量近2億次。讓阿木爺爺走紅的,是他精湛的榫卯技術。
  • 鄒平剪紙藝人的堅守與傳承,讓「老手藝」代代相傳
    若不是親眼所見,記者也不會相信這麼精巧細膩、花樣繁多的剪紙作品出自一位大老爺們之手。今年38歲的高岱平,是臨池鎮中黃村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受老人們的薰陶,他從小就喜歡上了剪紙。愛好加鑽研,上初中時,他就能剪出非常複雜的圖案。算起來,他與剪紙這門手藝結緣已20多年。「折好紙,一剪子下來……」當著記者的面,他拿出一張紅紙,寥寥數剪,便剪出一個活靈活現的「小老鼠上燈臺」。
  • 中國的這門老手藝,能「破鏡重圓」!
    中國有一句老話: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如今,鋦瓷已從街頭手藝人謀生的營生變成了一門需要傳承的中國傳統藝術。 周華,便是一位鋦瓷的傳承人。在傳承和發揚鋦瓷藝術的道路上,周華一直在摸索和創新,他說:老的技藝不能丟,這代表了一個人的基本功,但也要跟得上時代的進步,要把現代的技藝融入進去。 這件作品中,樹葉採用的是平面鑲嵌的方式,三朵花則是用黃銅和紫銅進行了立體鑲嵌,而旁邊的這兩隻蝴蝶採用的是活鑲嵌的手法,整幅作品有一種栩栩如生的感覺。
  • 中國傳統工藝大師禮讚——為參展中國傳統工藝大師而作
    這是一個中國傳統工藝作品逐鹿市場,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競爭激烈的時代。這是一個中國傳統工藝人才輩出,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高峰如林的時代。這是一個大師頭銜漫天飛舞,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名目繁多的時代。但我們關注的,只是中國傳統工藝的創作、只是中國傳統工藝的作品、只是中國傳統工藝的人才、只是我們商會特有的中國傳統工藝的大師。
  • 刷爆B站,飆升9.9,傳統手工藝該如何「出圈」?
    但卻在網絡平臺上一炮而紅。有評論認為:這在中國紀錄片歷史上,絕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在他「粗糙」的鏡頭下,我們看到了傳統手工藝最真實的生存狀態。都已經2020了,AI無人駕駛都上路了,為什麼還會有人堅持做「傳統手工藝」?這也是《尋找手藝》通篇都在回答的問題,而每個手藝人都有不同的目的。
  • 非遺地圖 | 惟妙惟肖惹人愛,葫蘆上繪出的精美畫作!
    葫蘆彩繪是中國民間傳統工藝的一種,它是將葫蘆的外表皮刮光,其上再以現代新型丙烯顏料手工繪製山水人物、花鳥魚蟲、吉祥文字等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後再塗上一層透明清油,其不怕水、不褪色
  • 民間老手藝:生絲熟夏布,做煞老師傅
    龐師傅說,瓦蒸雖然是小件活計 不大不重,但串時既要巧勁又要蠻力 用力不當,就會前功盡棄 以一對一的師徒 或父子兄弟的面授來傳承技藝 這是「活」的文化 是所有傳統文明中最脆弱的部分 手藝人以手藝謀生 絕不掉以輕心、粗製濫造 自然是品質優異至上
  • 手塑乾坤,面人裡捏出中國文化
    「在日本文化的本源中,我補齊了自己的傳統文化知識體系的拼圖。」回國之後,張倍源曾向陝西、山西的多位非遺繼承人,學習傳統麵塑的製作工藝。為了讓作品更加生動,他開拓思路,積極創新,參考非遺「社火」中「芯子」的工藝,創造了更具有陝西特色的「芯子」麵塑。
  • 做香包 民間老手藝還需「守藝人」
    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商品化的快速發展,許多人在時代的潮流中淡忘了手工傳統,選擇批量生產的成品香包。但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香包,蘊含著專注、記憶、創新和對完美的追求,也承載著長輩的關愛與生活的溫度,這門民間老手藝的傳承,還需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成為傳統文化的「守藝人」。
  • 雲南90後傣族姑娘辦展:讓民間老手藝「走出去」
    刀志楠 攝中新網昆明7月11日電 (劉麗慧)11日下午,雲南民間老手藝紀實攝影《手藝人》在昆明市文林美術館開展。展覽將持續到7月26日,免費向市民開放。圖為觀眾在制傘人展廳看展。 刀志楠 攝《手藝人》由英國利茲大學留學歸來、雲南90後傣族姑娘俸清豔歷時四年多,走訪該省臨滄碗窯村,孟定下壩村、芒團村,騰衝滎陽村,大理劍川獅河村、新仁村等農村地區,以影像和文字形式搜集記錄而成,真實重現西南邊陲民間制陶人、製紙人、制傘人、製糖人、木雕人等傳統手藝人的獨特技藝、生存狀態和匠心精神。
  • 當老木匠像李子柒那樣「網紅」
    從山東聊城到廣西梧州帶孫子的老木匠王德文,不用釘子、膠水,一榫一卯做出魯班凳、木拱橋、會行走的小豬佩奇等木器,讓中國傳統木工技藝綻放出令中外人士驚嘆的光彩,他也成了走紅海內外網際網路的「阿木爺爺」。王德文展現的「神秘中國技術」,不僅引發國內媒體關注,更讓國外網友嘆為觀止。在海外社交媒體上,「阿木爺爺」王德文成了繼李子柒後又一位中國網紅,視頻累計播放量近2億次。  木工手作,最見匠心。木色、紋理、質地、造型,鋸、刨、鑿、磨,各有講究、各有傳承。老手藝屬於「慢生活」,散落在不緊不慢的時光裡,講述著市井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