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手藝」,很難與「潮」字相聯繫,很多年輕人會覺得它是陳舊且耗時費力的。特別是被機器生產大規模替代後,不少老手藝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近年來,社會對傳統手藝的關注度漸漸升溫,當傳統手藝與「國潮」相互碰撞,古老非遺與現代設計互相交織,竟開闢出一方手藝匠人的新天地。
「國」是老手藝的魂,「潮」是不安分的心。
新一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手藝人,正積極地用他們的雙手,為「老手藝」加上時尚、潮流的翅膀。不少年輕的「老手藝人」,實現了對傳承文化內核的再挖掘、文化元素的再設計、產品功用的再豐富、品牌價值的再提升。
作為北京玉雕的第四代傳人,80後的楊曉雅正重新思考金鑲玉在當代的發展方向。有著「金玉良緣」寓意的金鑲玉,其鑲嵌工藝最初見於清代乾隆年間,以玉石為載體,將金絲鑲嵌至玉石體內,二者融為一體。在過去,金鑲玉僅在宮中流傳,佩戴也有著相當嚴苛的等級制度。
「如何立足於傳統元素,設計出符合年輕人審美和時尚潮流的作品,是我們現在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在中國手藝網與騰訊視頻合作播出的短視頻紀錄片《國潮手藝人》中,楊曉雅說。為了擴大影響力,更好地傳承技藝,楊曉雅設計並製作出符合當代人審美以及兼具實用性的國風系列飾品,如福祿綿長系列、竹韻系列、祥雲瑞氣系列等。線條的變化和抽象的器型提煉讓金鑲玉的生命力愈發蓬勃、青春,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目光。
獅頭扎制技藝傳承人歐琦輝則別具匠心,她把曾在《黃飛鴻》電影中聲名大振的佛山獅頭與科技相結合,將獅頭創造性地進行了3D列印,並加入磁懸浮技術,讓獅頭在底座上方不停轉動,作品「獅來運轉」便由此得名,成為白領桌上的可心擺件。
在手藝人楊慧子的手裡,一把剪刀和一雙巧手,讓剪紙變成了妙趣橫生的「二十四節氣剪紙燈」。「我想用年輕人喜歡的潮流方式,讓他們了解傳統文化。」目前,楊慧子是一名設計專業的高校教師,一直在嘗試將傳統手工藝融入日常的教學中。
逢年過節才印製、張貼的傳統年畫,如今被手藝人劉鍾萍賦予了新概念。如,用「脫單神器」「行桃花運」代表喜神「和合二仙」;用「逢考必過」表達高中狀元;用「賺一個億」請財神;用「兒女雙全」來詮釋傳統的送子娘娘……年畫中過去相貌「土氣」的佑神在當下「復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前往「解憂年畫鋪」諮詢購買。
麵塑手藝人周毅,將傳統麵塑揉、搓、捏、塑等技藝與西方的翻糖蛋糕進行了創造性融合,不僅在造型上實現了突破,把年輕人喜愛的二次元人物形象搬到了翻糖蛋糕上;還研究出更為先進的翻糖技術,使得糖皮薄如蟬翼且不易乾裂,口感更加適口,打破了過去翻糖蛋糕「好看不好吃」的思維定式,在中外美食節上頻頻獲獎。
其實,這些手藝人創變的背後,正是當下傳統文化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縮影。
近年來,國內的非遺傳承人隊伍正呈現年輕化趨勢,許多像楊曉雅一樣的新生代傳承人,學習手藝的環境已不同於父輩。受到網際網路時代的影響,以及高等教育的培養,他們擁有更包容、多元的社會價值觀,在傳承老手藝的過程中有了更多創變的新鮮想法和較強的執行力。
隨著政策支持和大眾傳媒的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加入到學習老手藝的隊伍中。一些年輕人寧願放棄原有職業,靜心習藝、跨界融合、大膽創新,為傳統手藝注入了新時代的靈感與活力。直播、短視頻等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進步,讓古老手藝不僅「活」起來,還「火」了起來,手藝人們的身份也變得更加多重。
然而,新生代傳承人創變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你為什麼想做文創,你內心到底是怎麼想的呢?」歐琦輝的師父問道。
「我希望給獅頭的傳承提供更多發展的可能性。」結合自己多年學習、推廣技藝的經歷和作為一個小學美術老師的職業感受,歐琦輝把心裡的想法說了出來。「就像給學生上課一樣,如果一個老師很嚴肅地告訴學生,這是一個快要消失的工藝,它的形勢有多麼嚴峻,然後逼著學生去學,這種學習的效能是很低的。如何讓學生喜歡這節課,是我要思考的。」歐琦輝認為,只有先用一些新文創的作品吸引受眾,人們才會願意自發地去了解傳統手藝。
「傳統與創新」「經典與潮流」始終是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議題。手藝的傳承與發展也同樣面臨「守正與創新」的課題。
從中辦國辦出臺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再到國務院發布《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下簡稱「計劃」),都對傳統工藝的振興給予強有力的支持並指明傳統工藝的發展方向。計劃中明確指出,傳統工藝振興的總體目標,是讓「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
國潮是什麼?「我認為國潮就是對本土文化的表達和彰顯,最重要的核心是要立足於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與時下潮流融合得更為時尚,既要了解年輕一代消費群體對潮流的理解和喜好,也要喚醒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回歸。」楊曉雅說。
堅守初心且追隨時代的手藝故事還有很多。在社會各界力量的推動下,手藝人傳承創新的步伐堅定而自信,「老手藝」的「國潮路」一直在前行。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2020年第5期
作者:郝秦玉(中國手藝網內容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