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復甦傳統手藝 !老手藝的魂 ,「不安分」的心

2021-02-19 半月談

提起「手藝」,很難與「潮」字相聯繫,很多年輕人會覺得它是陳舊且耗時費力的。特別是被機器生產大規模替代後,不少老手藝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近年來,社會對傳統手藝的關注度漸漸升溫,當傳統手藝與「國潮」相互碰撞,古老非遺與現代設計互相交織,竟開闢出一方手藝匠人的新天地。

「國」是老手藝的魂,「潮」是不安分的心。

新一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手藝人,正積極地用他們的雙手,為「老手藝」加上時尚、潮流的翅膀。不少年輕的「老手藝人」,實現了對傳承文化內核的再挖掘、文化元素的再設計、產品功用的再豐富、品牌價值的再提升。

作為北京玉雕的第四代傳人,80後的楊曉雅正重新思考金鑲玉在當代的發展方向。有著「金玉良緣」寓意的金鑲玉,其鑲嵌工藝最初見於清代乾隆年間,以玉石為載體,將金絲鑲嵌至玉石體內,二者融為一體。在過去,金鑲玉僅在宮中流傳,佩戴也有著相當嚴苛的等級制度。

「如何立足於傳統元素,設計出符合年輕人審美和時尚潮流的作品,是我們現在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在中國手藝網與騰訊視頻合作播出的短視頻紀錄片《國潮手藝人》中,楊曉雅說。為了擴大影響力,更好地傳承技藝,楊曉雅設計並製作出符合當代人審美以及兼具實用性的國風系列飾品,如福祿綿長系列、竹韻系列、祥雲瑞氣系列等。線條的變化和抽象的器型提煉讓金鑲玉的生命力愈發蓬勃、青春,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目光。

獅頭扎制技藝傳承人歐琦輝則別具匠心,她把曾在《黃飛鴻》電影中聲名大振的佛山獅頭與科技相結合,將獅頭創造性地進行了3D列印,並加入磁懸浮技術,讓獅頭在底座上方不停轉動,作品「獅來運轉」便由此得名,成為白領桌上的可心擺件。

在手藝人楊慧子的手裡,一把剪刀和一雙巧手,讓剪紙變成了妙趣橫生的「二十四節氣剪紙燈」。「我想用年輕人喜歡的潮流方式,讓他們了解傳統文化。」目前,楊慧子是一名設計專業的高校教師,一直在嘗試將傳統手工藝融入日常的教學中。

逢年過節才印製、張貼的傳統年畫,如今被手藝人劉鍾萍賦予了新概念。如,用「脫單神器」「行桃花運」代表喜神「和合二仙」;用「逢考必過」表達高中狀元;用「賺一個億」請財神;用「兒女雙全」來詮釋傳統的送子娘娘……年畫中過去相貌「土氣」的佑神在當下「復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前往「解憂年畫鋪」諮詢購買。

麵塑手藝人周毅,將傳統麵塑揉、搓、捏、塑等技藝與西方的翻糖蛋糕進行了創造性融合,不僅在造型上實現了突破,把年輕人喜愛的二次元人物形象搬到了翻糖蛋糕上;還研究出更為先進的翻糖技術,使得糖皮薄如蟬翼且不易乾裂,口感更加適口,打破了過去翻糖蛋糕「好看不好吃」的思維定式,在中外美食節上頻頻獲獎。

 

 

其實,這些手藝人創變的背後,正是當下傳統文化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縮影。

近年來,國內的非遺傳承人隊伍正呈現年輕化趨勢,許多像楊曉雅一樣的新生代傳承人,學習手藝的環境已不同於父輩。受到網際網路時代的影響,以及高等教育的培養,他們擁有更包容、多元的社會價值觀,在傳承老手藝的過程中有了更多創變的新鮮想法和較強的執行力。

隨著政策支持和大眾傳媒的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加入到學習老手藝的隊伍中。一些年輕人寧願放棄原有職業,靜心習藝、跨界融合、大膽創新,為傳統手藝注入了新時代的靈感與活力。直播、短視頻等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進步,讓古老手藝不僅「活」起來,還「火」了起來,手藝人們的身份也變得更加多重。

然而,新生代傳承人創變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你為什麼想做文創,你內心到底是怎麼想的呢?」歐琦輝的師父問道。

「我希望給獅頭的傳承提供更多發展的可能性。」結合自己多年學習、推廣技藝的經歷和作為一個小學美術老師的職業感受,歐琦輝把心裡的想法說了出來。「就像給學生上課一樣,如果一個老師很嚴肅地告訴學生,這是一個快要消失的工藝,它的形勢有多麼嚴峻,然後逼著學生去學,這種學習的效能是很低的。如何讓學生喜歡這節課,是我要思考的。」歐琦輝認為,只有先用一些新文創的作品吸引受眾,人們才會願意自發地去了解傳統手藝。

「傳統與創新」「經典與潮流」始終是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議題。手藝的傳承與發展也同樣面臨「守正與創新」的課題。

從中辦國辦出臺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再到國務院發布《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下簡稱「計劃」),都對傳統工藝的振興給予強有力的支持並指明傳統工藝的發展方向。計劃中明確指出,傳統工藝振興的總體目標,是讓「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

國潮是什麼?「我認為國潮就是對本土文化的表達和彰顯,最重要的核心是要立足於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與時下潮流融合得更為時尚,既要了解年輕一代消費群體對潮流的理解和喜好,也要喚醒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回歸。」楊曉雅說。

堅守初心且追隨時代的手藝故事還有很多。在社會各界力量的推動下,手藝人傳承創新的步伐堅定而自信,「老手藝」的「國潮路」一直在前行。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2020年第5期  

作者:郝秦玉(中國手藝網內容中心主任)

相關焦點

  • 騰訊視頻《國潮手藝人》收官,看小眾內容如何實現大眾化呈現
    在內容、製作上不斷創新,用年輕化的表達賦予傳統手藝新的活力,甩掉「傳統」的標籤,用「地道的文化國貨」讓觀眾理解真正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在這個一切講究效率和速度的大時代,冗長又複雜的內容很難贏得觀眾的駐足,如何利用好受眾碎片化時間,是內容產出者們需要思考的事情,而老手藝本身是一件需要時間沉澱的事物,如何在利用好短視頻形式的同時又不丟失完整的內容?《國潮手藝人》的製作組給出了答案——輕量級微綜藝紀錄片。
  • 借鑑臺灣文創品牌,讓老手藝活在人間煙火裡
    目前很多已經不適應市場的老手藝,都靠國家直接補貼各種技藝傳人,這個固然有必要,它可以最原汁原味地將手藝保留下來。但我認為,除此以外,保護老手藝最重要的是——將老手藝盤活,活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目前老手藝產品沒有市場需求,有的就算有,銷售價格低廉,手藝人收入微薄,難以養家餬口,不得不放棄手藝另尋他路。老手藝的市場也普遍限於興趣愛好者和文化旅遊區特產,市場空間狹窄,難以觸及到更多的大眾。
  • 新疆英吉沙縣:讓傳統老手藝助推鄉村振興
    新疆英吉沙縣芒辛鎮喀拉巴什蘭幹村立足本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宣傳和支持力度,把傳統老手藝發展成致富新產業,促進村民增收,鄉村振興。 在喀拉巴什蘭幹村,英吉沙小刀村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阿卜拉江家的小店裡,每天都有遊客過來購買小刀等旅遊紀念品。
  • 鄒平剪紙藝人的堅守與傳承,讓「老手藝」代代相傳
    算起來,他與剪紙這門手藝結緣已20多年。「折好紙,一剪子下來……」當著記者的面,他拿出一張紅紙,寥寥數剪,便剪出一個活靈活現的「小老鼠上燈臺」。「我從小就很欣賞、很愛慕傳統文化。以前的時候沒有紙,在農村那時候也缺紅紙,就用煙盒紙、包裝紙跟著老人們剪,自己也摸索著剪。」他邊剪邊說,向記者介紹他與剪紙結緣的經歷。
  • 【尋找老手藝】高安漸遠漸行的街頭傳統手藝~插犁頭
    前些日子,在朋友那閒坐,閒話中得知高安太陽鎮,每到當墟日,有一位泉港村姓劉的傳統老手藝人
  • 瞧瞧,南崗傳統老手藝!
    瞧瞧,南崗傳統老手藝!寒冬時節,南崗鎮粉絲加工戶們開始忙碌起來,他們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紅薯資源,採用傳統製作方法加工和晾曬紅薯粉絲,滿足市場需求,庭院、地頭到處是粉絲加工戶們忙碌的身影。
  • 民間老手藝:生絲熟夏布,做煞老師傅
    套串的結 手藝人殫精竭慮 打拼在社會生活的底層 飽受難以言說的清苦 但有對行業的尊崇之心
  • 手藝不光有傳,更得守
    吳導以嗩吶曲《百鳥朝鳳》為引子將傳統老手藝傳承的思考帶給大家。雖然老邪只是個小鋦匠,但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我卻與片中的焦三經歷過一樣的時代變遷,面臨過一樣的生活困境,嘗試過一樣的重整復興,最終還是受困於傳承這件事。吳導的這個作品真心好,因為它促使我們反思,反思我們在認識傳承這件事情上有哪些不足,甚至犯了哪些錯誤。
  • 張家兄弟:傳統木工手藝的堅守者
    而張家兄弟手工複製的雲錦織機則更是一絕,今天就讓我們來走近這兩位傳統木工手藝的堅守者。【記者出像:我現在所在的就是宋埠村張家兄弟的作坊了,在我身後呢擺滿了手工復原出來的雲錦織機,像我身邊的這一臺做工精巧、結構流暢,讓人不得不感嘆咱們中國古代傳統手工藝的偉大。】
  • 百年傳統老手藝,滕州這個村正宗地瓜手工粉皮遠銷全國
    粉皮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員,在滕州南沙河鎮上徐村,仍保留著製作粉皮的老手藝,近日,記者前往該村,親眼目睹了百年老手藝——純手工粉皮製作過程。熱騰騰的鍋臺邊,村民劉傳林和老伴正在製作著粉皮。劉傳林介紹,做粉皮第一步是要把地瓜澱粉敲碎,倒進缸裡打成汁,然後就可以上鍋去做了。
  • 【碣石網評】同是老手藝,冰火兩重天
    這兩篇報導提到的「打鐵」和「漏粉」技術都屬於老手藝,歷史悠久。儘管龍家店鎮的粉絲產業實現了工廠化生產,但其基本技術還是從傳統的漏粉技術演變而來,是老手藝的升級版。在昌黎縣及鄰縣的農村,還有很多農戶開設家庭作坊,用手工漏粉,漏出的粉條少部分自用,大部分拿到市場上出售,增加收入。現在城鄉市場上出售的粉條大部分是純手工製作。
  • 與時代共舞,《百年老店的朋友圈》聚焦「老手藝」,致敬工匠精神
    除此之外,《百年老店的朋友圈》還展現出厚重的主題——宣揚工匠精神和傳承老手藝。整體來說,這部紀錄片的討巧之處在於以輕鬆、新穎的形式來承載厚重的內容,在表達上創意十足。「中國傳統工藝真的需要人傳承下去」……表面上看來這是六家百年老店之間的互動,但其實這是文本和觀眾在互動,讓觀眾意識到傳統手工藝所面臨的處境,以及傳承的緊迫性。在傳統的紀錄片中,傳受關係是一種單向的傳播與接收,文本在居高臨下地講述,觀眾居於被動的地位,是一種不平等的溝通。《百年老店的朋友圈》打破了傳統的傳受關係,形成了文本和觀眾平等溝通的新局面。
  • 雲南90後傣族姑娘辦展:讓民間老手藝「走出去」
    刀志楠 攝中新網昆明7月11日電 (劉麗慧)11日下午,雲南民間老手藝紀實攝影《手藝人》在昆明市文林美術館開展。展覽將持續到7月26日,免費向市民開放。圖為觀眾在制傘人展廳看展。 刀志楠 攝《手藝人》由英國利茲大學留學歸來、雲南90後傣族姑娘俸清豔歷時四年多,走訪該省臨滄碗窯村,孟定下壩村、芒團村,騰衝滎陽村,大理劍川獅河村、新仁村等農村地區,以影像和文字形式搜集記錄而成,真實重現西南邊陲民間制陶人、製紙人、制傘人、製糖人、木雕人等傳統手藝人的獨特技藝、生存狀態和匠心精神。
  • 國潮魂,刺繡造,平價國潮男裝選購指南
    近兩年國潮開始崛起,中國風蔓延在大街小巷。當我們討論國潮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問題,國潮的特色是什麼,什麼是國潮?這裡大白認為國潮與一般潮牌最大的區別在於中國元素與刺繡的結合。刺繡是中國傳統技藝, 有兩三千年的歷史,有蘇繡,湘繡,蜀繡,粵繡四大主要派別,通過針與線的交織,在服飾上留下富有質感,光澤和變化的圖案。而刺繡發展到現代,反映到服裝上,則以機器繡花為市場主導。機器繡花的特點是,快、多、繁、廉,以前一個優秀的工人,需要一兩個星期才能完成的大幅刺繡,機器只需要幾十分鐘。
  • 甘肅岷縣:老手藝「鑄造」新生活
    中新網甘肅岷縣9月3日電 題:甘肅岷縣:老手藝「鑄造」新生活中新網記者 於晶鑄造,是一個時代的見證,也是一段歷史的凝固。岷縣位於甘肅省南部,地處隴中黃土高原、甘南草原和隴南山地接壤區,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洮河兩岸繁衍生息,積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加工業種類繁多,銅鋁翻砂鑄造工藝是其中最有特色的老手藝之一。
  • 【品非遺】嘆漢服之美,賞國潮之風!秀湖國際非遺手藝特色小鎮的這...
    【品非遺】嘆漢服之美,賞國潮之風!他們還列隊而行,來到群眾身邊,或微笑致意,或作揖行禮……漫步在秀湖國際非遺手藝特色小鎮上,讓不少市民感覺仿若穿越到了唐朝。
  • 麥之心、餅之魂、糕之饕
    麥之心、餅之魂、糕之饕沙龍|中國傳統糕餅資深匠人杜德春麥之心、取決於手藝匠心;餅之魂、取決於匠人造詣。一盒酥、賦予其生命價值,手藝之法、勾勒皮 素描酥 輪廓餡,捏 包 焙之際早已匠心所致;所以才有「紅肥綠瘦」、「秀色可餐」、「小巧玲瓏」、「清雅淡芬」之文化饕餮。若以皮、潔白無瑕;若以酥、層次分明;若以餡、白裡透紅…這難道不是李清照的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農家院裡的老手藝神奇的魯班凳
    原標題:農家院裡的老手藝神奇的魯班凳一塊普通的木塊,在沒有使用釘子、膠水等材料的前提下,通過鋸、刨、鑿、磨、封蠟等幾十道工序,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小凳子、小馬扎、將軍案。這神奇技藝「官名」叫「呂氏拓補木藝」,是黃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在民間叫作「瞎掰」。
  • 中國的這門老手藝,能「破鏡重圓」!
    這門手藝也代表了中國人一種惜物的生活態度如今「鋦瓷」已經鮮少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仍舊有人十年如一日堅持傳承這一門老手藝如今,鋦瓷已從街頭手藝人謀生的營生變成了一門需要傳承的中國傳統藝術。 周華,便是一位鋦瓷的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