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年,陳思誠首次接受深度訪談,在《捨得智慧人物》節目當中,被問到如何看待網友稱呼他為「融梗陳」,他大度一笑,表示這個稱呼「還挺棒的」。面對質疑,陳思誠表示「有一件事特別有意思就是,當他們認可一個人的時候,就叫致敬,然後不認可,叫模仿,他如果純是想詆毀你,叫抄襲」。並在節目中,首次否認了關於抄襲的質疑。
而近年來受到質疑的,並非只有陳思誠一個。
去年大爆的電影某電影中男女主之間的共生關係被指出與日本某知名懸疑小說高度相似。每年層出不窮的各類大熱綜藝,大多數也都被網友評論「沒買版權,抄襲」「只會借鑑別的國家綜藝,導演編劇錢真好賺」。如《偶像練習生》被指抄襲韓國《PRODUCE 101》第二季,《中餐廳》被指和《尹食堂》高度相似,《奔跑吧兄弟》被網友評論為,「甚至連嘉賓的人設都和《running man》一樣」。
除了影視綜,短視頻平臺更是缺乏原創內容的重災區。今年大火的《脫口秀大會》中,李雪琴就曾笑稱的,「一個脫口秀演員能養活八個搞笑視頻博主」。日常使用各類短視頻平臺,也不難發現,一個內容獲得流量熱度之後,短時間內,你會在不同的平臺看到不同的紅人,對同樣的內容大量翻拍效仿。而這也對在進行原創內容的創作者,帶來了極大的傷害。你能看到原創者在自己的帳號中控訴「XXX翻拍了我的內容,獲得的點讚和評論,比我的還多,在這樣下去誰還做原創啊?都去翻拍就好了」。
雖然很多如《誤殺》一類的翻拍作品也獲得了大眾的好評,但觀眾總是避免不了的會將翻拍作品與原作進行比較,並期待能看到更多原創的優秀內容。
今年某短視頻平臺上出現了一個被稱為「短視頻瓶頸期的黑馬博主」。點開這位博主的帳號,每一條視頻的點讚量大多都在百萬起步,內容主要以兩個閨蜜間的「沙雕」日常為主。看過視頻不難發現,網友的評論多集中在「好笑」「很像一起長大的朋友」「我也有這樣的閨蜜」,該博主的期期作品,每一期都能讓人看到新意並且找到一個觸發情感共鳴的點,她們在堅持原創,也由此收穫了長久的流量。
除此之外,文化類原創作品的成績又是否可觀呢?
《我就是演員》版權被賣到國外受熱捧,網友自豪表示」中國原創綜藝終於走出國門「。10月16日,福克斯傳媒集團買下原創綜藝《這就是灌籃》的模式版權,並在除中國大陸以外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模式的本土化開發。
究竟是流量能活到最後,還是內容能走得更加長遠?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如同陳思誠在《捨得智慧人物》中所說的一樣「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面對流量與內容的平衡,陳思誠淡然處之的態度也能為我們理解創作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在受到質疑之後,陳思誠並沒有急於為自己澄清,而是將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他認為,「其實沒誰會在意真相,人們只會相信自己希望看到的那個真相」。觀眾看不到的一面是,陳思誠為了打磨電影劇本,一個人坐在電腦前苦苦碼字,為了拍一部好作品,一年之內頭髮掉得厲害,甚至被髮型師說「變成有些禿頭的中年男人」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陳思誠導演的作品,才能做到被市場和大部分觀眾所認可。
對創作者來說,不為外界的聲音影響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幾乎所有的創作者,都會面對靠流量快速「出圈」和花費時間打磨出優秀內容的「舍」與「得」的抉擇。不止是文化行業,對於品牌而言,也是同理。是選擇碎片化的快速營銷,能賣一波是一波,到最後被市場遺忘。還是尊重內容,構建自己的品牌文化IP,搭建和消費者之間長久的溝通橋梁,最後獲得長久的市場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