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剛子聊歷史
◆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
01卷首導語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大動亂的時代,由於當時實行的是士族門閥制度,所以士族門閥的生活方式與平民百姓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討論魏晉時期人們的生活,必須分清楚兩個斷層:因為南北分裂局面的存在,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生活是不同的,又因為社會等級化嚴重,貧富和權力的差距極大,士族門閥和普通百姓的生活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魏晉時期的人們都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東西?魏晉時代社會風俗如何,他們都有什麼節日?和今天的我們生活方式有什麼區別?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聊一聊魏晉時期的人都是怎麼過日子的。
02士族門閥與底層百姓的差距
1:底層人的生活苦不堪言
因為無休止的戰亂導致城市規模都不大。洛陽作為魏晉的都城,雖然經過多次的戰亂毀壞,但他依然是北方最大的城市。南方最大的城市是健康,因為它既是東吳、東晉和南朝四代的首都,又坐落在江南經濟區域的中心。
這兩個在當時算得上「頂級大都市」,但人口也不過幾萬人。而且生活在此類都市中的平民百姓極少,幾乎都是軍人、官吏以及為他們服務的奴僕。
生活在北方和生活在南方的底層百姓又略有不同,但大多數人的日子苦不堪言。
南方百姓負擔比較重,且社會等級劃分越來越嚴重,門閥士族壟斷政權。有限的貿易集市也被官府牢牢把控,而這些官吏都是貴族出身的人才能擔任,百姓從一出生就決定了被剝削的命運。貪官汙吏往往營私舞弊,常常強買強賣,甚至直接搶奪百姓的貨物而不給錢。
這種情況在魏晉時期屢見不鮮,當政者對官吏的處罰也比較輕甚至視而不見。比如西晉的大富豪石崇在做荊州行政長官時就經常搶劫來往的客商,對百姓的掠奪更是讓人髮指,但這依然不影響他步步高升。
但好處是南方的政權相對來說比北方要穩定,上層的爭權奪利幾乎沒有直接影響到底層老百姓的生活。
北方平民百姓負擔比南方要輕。一方面是因為北方政權更替的比較快,官府統治相對薄弱,另一方面北方政權大多是少數民族組成,不信任漢人,自然漢族人民也就不用服兵役了。但是對百姓影響最大的是戰爭過於頻繁,百姓處於戰爭的鐵蹄下朝不保夕。
相對於南方來說北方政權對百姓的掠奪要少些。而且由於戰爭頻繁,人口稀少,出現了大量的無主荒田。這樣平民百姓就更容易獲得屬於自己的土地,而南方土地均歸屬於當政的官府或宗氏大族,百姓一般只能租種土地,屬於徹底的「無產階級」。
雖然生活在南方和北方的百姓稍有區別,但還是有一定共性的。那就是大部分百姓都處於生死邊緣線掙扎,不堪重負賣兒賣女,或逃入江湖山谷採草葉為食。編戶大量逃亡,朝廷控制的人口持續減少,在編百姓負擔越來越重。流民也越來越多,造成整個社會不太穩定。
2:士族門閥生活的奢侈程度讓人咂舌
與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底層百姓的生活相比,魏晉時期上層權貴的生活卻是奢侈至極。貴族們引領了奢侈的社會風氣,石崇的鬥富、王濟的金溝都是魏晉時期上層人奢侈生活的典型代表。
門閥士族的住宅可謂金碧輝煌,據說貴族家的廁所都是用紅棗來塞鼻驅味的。士族們吃的也都是山珍海味,而且是花樣百出,幾萬錢一頓飯是常有的事,當時一萬錢相當於一千戶平民百姓一個月的生活費,可見貴族們的生活有多奢侈。
貴族們還十分重視子弟的文化教育,日常言行力求文雅,喜歡以玄學清談和詩文唱和。例如著名的「竹林七賢」就是不務正業的貴族子弟,一生放蕩不羈打發無聊的生活,才會躲進竹林中清談,卻也從來不用考慮如何謀生的問題。
03南北生活習慣的差異
魏晉時期在飲食上南北略有不同。北方人多以豆麥為主食,喜歡吃麵餅;南方人則以大米為主,多以米飯或粥為主食,這與我們今天的飲食習慣大體相同。唯一有區別的是平民百姓基本上是沒有菜餚的,能用鹽泡菜佐食就已經非常奢侈了,肉食類更是不敢想。
穿戴上南北方與今天也稍有不同,北方胡化比較嚴重,南方保留了漢族的習俗,北方穿戴則更多的傾向於今天的少數民族,不過南北使用的布料大體一致,多數是以麻布為原材料。
總之,不論是生活在南方還是北方,除了極少數的權貴階層,大多底層百姓的生活悽涼貧苦。
04魏晉時期的風俗特點
魏晉風俗的鮮明特點是節日增多,人們在節日慶祝上增加了濃厚的喜慶和自我陶醉。畢竟當時的社會現實非常殘酷,頻繁的戰爭和生活的貧乏危險著每個人的生命,人們開始在現實之外尋找寄託。節日就成了百姓尋找精神寄託的載體。
一年之中,南北方最重要的節日都是春節,祭神敬天等活動始終不變。元宵、清明、重陽等等節日與今天一樣。端午節作為一個重要的節日,就是在魏晉時期奠定的。
在南方,流民們背井離鄉,反而更加珍惜漢族的傳統節日,將它們完整的保存並發展下來。而北方的傳統節日和習俗,卻沒有像南方這般保留好,大量少數民族的習俗開始進入北方人的日常生活。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了解更多歷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