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貓》是部特別神棍的音樂劇,沒什麼劇情,也沒什麼邏輯,但是就是好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那種。四大音樂劇中唯一非人主角的設定,加上不遜音樂的舞美,究竟該怎麼實現電影改編呢?
講真,其實真要選個導演,湯姆霍伯可能真的是最佳人選了,不評《悲慘世界》好壞,光其現場收音態度就足夠讓人敬畏的了。所以當時聽說霍伯導演,雖然質疑,但我還是抱著一絲希望的,
我有多喜歡音樂劇《貓》呢?當時倫敦西區英國巡演,我看完一場驚為天人(貓),立馬又買了第二天的票,要不是學生黨囊中羞澀,估計還能連看一周。然後知道百老匯重啟,特意跑去紐約看,接著美國巡演又看了一次,所以至今現場看過四次。
但是我心中的最佳還是1998年的DVD版,無論是卡司還是演唱,跟87版的原聲都絲毫不輸,而且也沒有87版唱的那種「土「氣。所以不時就拿出98版重溫一下,從來也沒有看倦過。
所以說回電影,看到預告片之後就預感不妙,感覺霍伯要撲街, 也做好了心理準備,但是電影真是爛出翔啊,基本就是群魔亂舞了,不吐槽一下真是沒法過聖誕了,順便再安利一下98年版卡司有多經典(圖片有空慢慢填)。
Victoria
音樂劇《貓》是打破第四面牆的,比如開場時候領頭貓就唱到「There is a man over there, with a look of surprise",所以之後的Jelicle Cats各種介紹,都可以看作是唱給人聽的。但是作為電影,顯然不可能像音樂劇那樣真的跟臺下觀眾實現互動,所以引入了一隻帶觀眾視角的貓-Victoria。
Victoria被設定成了一隻外來的非Jelicle貓,所以開場曲「Can you XXXXX」全部變成了對她的發問,這也能接受。但是到Naming of cats這首歌的時候,居然變成了其他貓先問她叫什麼名字,然後開始告訴她Jelicle貓的命名。這種改編可能對不熟悉音樂劇的觀眾更友好吧,但是對我來說反而太過於邏輯感,失去了《貓》的本有的那種「神棍」了。
Victoria原來在音樂劇中就是一隻純白的貓,混在貓群中打打醬油,偶爾獨(雙)舞一段芭蕾,that『s all。電影裡搖身一變,變成了主要線索,甚至 Grizabella(老魅力貓)最後重生,都是通過Victoria來牽線搭橋的。
Munkustrap
相似的是,Munkustrap(首領貓)本來只是一個小隊長角色,偶爾負責報報幕,主持一下正義,在電影裡變成了所有參選貓的介紹者。雖然看起來長得挺帥,但是導演這雞腿咱也不能這麼加啊。
Mr.Mistoffelees
最後就是Mr.Mistoffelees(魔術貓),音樂劇裡也是打打醬油,最後負責把族長救回來,戲份中等,但是貢獻出一首好聽的《Mr.Mistoffelees》歌。
電影裡也是被狂加雞腿,甚至還發展了一條愛情線?!看在演員眼睛亮晶晶純良無害方面,我其實沒有太想吐槽。但是真是毀了《Mr.Mistoffelees》歌啊,這歌貓迷應該都耳熟能詳,甚至謝幕也經常放這首歌觀眾集體合唱(總不能唱慘兮兮的memory吧)。
但是電影裡,為了表現魔術貓屢戰屢敗,哦不,屢敗屢戰,一首好好的歌被割成好幾份,一直等魔術貓那一聲「Presto!」愣是沒喊出來。副歌唱幾句歇兩下,節奏嚴重打亂。哎呀看得我急死了。
怎麼說呢,把幾十隻貓戲份集中到幾隻,大大削弱了原來眾貓百態的勃勃生機。但也情有可原,考慮到觀眾和劇情呈現,電影卻是不能那麼角色分散。然而話也說回來,既然這樣,那就別改拍電影了嘛,隔壁《西貢小姐》說不定也缺人呢,放過《貓》好麼?
Rum Tum Tugger
Rum Tum Tugger(搖滾貓),是我在98版裡最最最喜歡的角色,高大帥氣,亦正亦邪,加上John Partridge的大長腿和超級性感嗓音,我每次看得都心神蕩漾。
因為Partridge演繹太過完美,後來所有版本的搖滾貓我都不太喜歡,基本都表現的太過自戀而正經不足,每次都看得都挺生氣——直到這次,我被氣笑了。找個黑人來演無所謂, 只要一樣帥就行了,可是這帶一大金鍊子是什麼鬼?
請大家屏住呼吸感受一下新舊對比,Can you feel what i feel?
一個小插曲是當時我也圍觀了首映紅毯,除了黴黴,搖滾貓的主演收穫的尖叫聲第二高,查了一下是個R&B歌手。導演,你是不是對rock star有什麼誤解?
Grizabella
然後是詹妮佛哈德森的Grizabella(老魅力貓),名曲《Memory》的貢獻者。魅力貓雖然悽慘,但是是一隻有驕傲的貓,舞臺版本裡魅力貓,基本是衣著襤褸但是穿著高跟鞋,舉手投足嘴角眉梢,是有股老娘以前比你們厲害多了的勁的。
電影裡哈德森扮演的更像是一名駝背哈腰苦哈哈的勞動婦女形象。當然我們也能看得出哈德森唱得特別走心,不僅眼淚流出來了,鼻涕也止不住往下掛。
JennyAnyDots
對了還有JennyAnyDots(波點貓)。首先是被大家普遍吐槽的吃人臉蟑螂,對於劇情來說根本沒必要吃蟑螂,音樂劇裡沒有,也完全不會影響劇情。電影強行加入,還不止一次吃,讓人懷疑湯姆霍伯的心理健康,或者野心——說不定真想拍一部貓版洛基恐怖秀呢。還有就是喜劇演員Rebel Wilson的裝傻扮醜,和英倫經典音樂劇風格完全不搭。
波點貓雖然體形有點胖,但是也算是很賢惠的,為什麼因為胖就故意設置各種笨拙笑料。我建議除了女權主義,也應該弘揚一下胖權主義。這社會真的對胖子太不友好了。
Macavity
再來是Macavity(反派貓),因為是Idris Elba大腕兒來演,所以也被加了不少戲份,感覺隨便一彈指,就能把人化成灰疏解轉移。但是電影結局是,技能堪比滅霸的反派,最後居然是抓不住氣球的繩子,從天上摔下來了。唉,我是真不想多談了,影響智商。
Bombalurina
這裡不得不提黴黴演得Bombalurina(妖豔貓)了。原設定是母貓中最性感,對應的就是搖滾貓。不吹不黑,出場那段灑金粉這段算是創新得最有意境。妖豔貓在這部電影裡,雖然有胸但是性感不足,跟其他角色也沒有任何互動,只是給反派貓開了個場。跟搖滾貓調個情會死嗎?可能是黴黴太忙了,或者真是瞧不上那個傻逼吧。脫開演員光環來說,妖豔貓是有驚豔感的,但是角色十分單薄。
電影裡唯一一首新歌,是黴黴和韋伯創作的《A beautiful ghost>,還算好聽。在電影裡是由Victoria演唱的,片尾曲有放黴黴版本,喜歡的不要錯過。
Old Deuteronomy
再來Old Deuteronomy(族長貓),從老公貓改成了朱迪丹奇的母貓。其實無功無過,就是少99個妻子的戲謔。女權運動,從我做起,貓貓有責。
Gus / Mungojerrie&Rumpleteazer 最後是萬磁王版Gus(劇場貓),也沒啥存在感,可惜的是跟98版一樣,把海盜的詠嘆調給拿掉了。
Mungojerrie&Rumpleteazer (小偷貓),也算是原創音樂唯一改動,把他們的歌變調了。本來的歌戲謔好玩,婉轉動聽,電影裡的旋律感大減,真搞不懂怎麼想的。
看完本片我的第一念頭是哎呀原作曲韋伯會不會從氣得詐屍,然後一想這丫肯定躺在沙發上數錢呢。韋伯無疑是天才,四大音樂劇,他的就佔了一半,而且都是年紀輕輕就創作的。
但是其實他的「雷劇」很多:比如《歌劇魅影》續集《真愛不死》,音樂平庸不說,居然能編出Christine和子爵孩子十幾歲後發現孩子是魅影的(??),導致我現在無法直視第一部劇情了。
還有《Starlight Express》,應該是在《貓》和《歌劇魅影》之間創作的,服化道是真真魔性。98版搖滾貓的扮演者在裡面飾演新型電車electra,請大家感受一下出場的音樂《AC/DC》歌詞:
Electra is cool, Electra is hot, rich hot powerful, rich hot cool,rich hot powerful, rich hot cool .......「
是不是有雷又土?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單曲循環,治癒功能有奇效!
電影裡基本保留了90%的原有曲目,也算沒有進一步往樂迷心中撒鹽。往回找補一下,《貓》改編電影的確是吃力不討好的一件事。撇開改編難度不談,對於死忠音樂劇粉,心中標尺那麼高,取悅他們何其困難。對於吃瓜群眾,不熟悉《貓》的舞臺表演形式,經典的歌曲失去了加成光環,普通觀眾能喜歡才怪。
辛苦找圖拼圖,也算吐槽吐完了,舒坦很多。想一想還是我的審美品味不夠,說不定幾十年後這部《貓》會成cult經典呢!
Disclaimer:鑑於部分「較真」的豆油評論,特意申明:標題提到美國版《妖貓傳》主要在於「妖」和「貓"的梗,全文並無一字踩陳凱歌版《妖貓傳》(當然我也絕對不會誇)。
如果不小心踩了一部佳作,那麼護法之心我也能理解,但是何必為了一部《妖貓傳》傷和氣呢...當然我絕對尊重和捍衛你發言的權利。玻璃心的我只能加個這個disclamer以表態度。
比起接受不了《妖貓傳》梗,我突然開竅為啥還有人說昆汀辱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