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職制度的變革與發展

2021-01-18 墨語文思

歷代官職建置都不相同,其間因革損益,情況較為複雜。在這裡,不能全面敘述歷代官制的發展,只能大致談談幾個重要的問題: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階勳爵。

古代職官

中央官制

戰國時代,各國國君之下分設相將,分掌文武二柄。趙惠文王以藺相如為相,以廉頗為將,是人們所熟知的例子。《荀子·王霸》篇說相是「百官之長」,所以《戰國策·齊策》說:「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楚國最高的長官稱為令尹,次於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國,官號和其他各國不同。

秦代皇帝之下設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稟承皇帝意旨佐理國政;太尉掌全國軍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書長兼管監察。丞相官位最高,尊稱為相國,通稱為宰相。漢初沿襲秦制,漢武帝以後,丞相地位雖尊,權力卻逐漸縮小。例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輔理國政,其權勢就遠在丞相之上。西漢末丞相改稱大司徒,太尉改稱大司馬,御史大夫改稱大司空,號稱三公,又稱三司,都是宰相。但到東漢光武帝時,「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見《後漢書·仲長統傳》,三公只處理例行公事,臺閣反而成了實際上的宰相府。

所謂臺閣,是指尚書機構尚書臺說的,後世逐漸稱為尚書省。晉稱為尚書都省,劉宋稱為尚書寺。首長是尚書令,副職是尚書僕射。魏文帝鑑於東漢尚書臺的權勢太大,把它改為外圍的執行機構,另外設置以中書監、令為首長的中書省,參掌中樞機密。南北朝時皇帝鑑於中書省權勢日大,又設置以侍中為首長的門下省,對中書省加以限制。這樣,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職的制度:中書省取旨,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隋代避用「中」字,改中書省為內史省,改侍中為納言。在唐高宗、武后和玄宗時,三省名稱曾有幾度改變:尚書省稱中臺,文昌臺;中書省稱西臺,鳳閣,紫微;門下省稱東臺,鸞臺,黃門。三省首長同為宰相,共議國政。

唐代因為唐太宗曾任尚書令,以後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唐高宗以後左右僕射不再參決大政。唐太宗又認為中書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輕易授人,常用他官加上「參議朝政」「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的名義掌宰相之職,高宗以後執行宰相職務的稱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代簡稱為「同平章事」,以「參知政事」為副相。

宋代中央是中書和樞密院分掌文武二柄,號稱二府。樞密院類似秦代的太尉府,正副首長是樞密使、副使。

宰相一詞最早見於《韓非子》。《韓非子·顯學》:「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又,過去文人常用宰輔宰衡等以稱宰相,但都不是正式官號。正式定為官號是在遼代。遼代中樞機構是北、南宰相府,各設左、右宰相。明代廢中書省,皇帝親理國政,以翰林院官員加殿閣大學士銜草擬詔諭。後來大學士逐漸參與大政,成了實際上的宰相,號稱輔臣,首席輔臣有元輔、首輔之稱。清沿明制。到雍正時成立軍機處,大學士就沒有什麼職權了。

三公九卿

秦漢時中央的行政長官有:

一、奉常,漢初沿用此稱,後來改稱太常,掌宗廟禮儀。

二、郎中令,漢初沿用此稱,後來改稱光祿勳,管宮廷侍衛。

三、衛尉,漢景帝初一度改稱中大夫令,管宮門近衛軍。

四、太僕,管皇帝車馬。

五、廷尉,漢代有時又稱為大理,是最高的法官。

六、典客,漢初沿用此稱,後來又稱大行令、大鴻臚,管理少數民族來朝事宜。

七、宗正,管理皇族事務。

八、治粟內史,漢初沿用此稱,後來又稱大農令、大司農,管租稅賦役。

九、少府,管宮廷總務。

以上諸官,後來稱為九卿。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內史管的是政務,其餘六卿管的是皇帝私人事務。

九卿之外,還有掌管京師治安的中尉後來稱為執金吾,以及掌管營建宮室的將作少府,後來稱為將作大匠等。

諸卿各有屬官,這裡不都列舉,只就郎中令(光祿勳)的屬官大夫和郎稍加說明:漢代有太中大夫、中大夫,漢武帝改稱光祿大夫等。大夫「掌論議」,「無常事,唯詔命所使」,是後世散官的性質。

郎是皇帝侍衛官的通稱,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議郎掌顧問應對,比較特殊。其他諸郎皆「掌守門戶,出充車騎」。

此外漢武帝又置期門、羽林作為光祿勳的屬官,期門是漢武帝微行時的侍從《漢書·百官公卿表》注引服虔說:「與期門下以微行,後遂以為官。」,羽林是宿衛之官《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註:「羽林亦宿衛之官,言其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也。一說羽所以為王者羽翼也。」,都是郎的一類,所以有期門郎、羽林郎之稱。

這裡說一說,漢代的加官,這是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職。

漢代的加官有侍中、給事中、諸吏等。加侍中就能出入宮禁,成為皇帝的親信。加給事中就能掌顧問應對。加諸吏就能對宮廷官員進行監察和彈劾。後世侍中成為門下省的首長,給事中成為門下省的屬官。

漢代的加官還有中常侍和散騎等。中常侍在禁中侍奉皇帝,東漢改用宦者,散騎是皇帝的騎從,掌「獻可替否」。曹魏時合稱散騎常侍,備皇帝顧問並掌規諫。南北朝散騎常侍是集書省,皇帝的侍從顧問機構的首長,後世併入門下省。

三省六部

下面說到六部。

尚書本是九卿中少府的屬官,發展為尚書臺後,事務增多,於是分曹治事,每曹設尚書一人,這是後世中央各部的前身。從東漢到南北朝,部曹尚無定製,隋代始定為吏、民、禮、兵、刑、工六部,屬於尚書省。唐避太宗諱,改民部為戶部。此後歷代相承,作為中央行政機構的六部制基本未變。

六部的職掌大致是:

一、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銓敘、考績、升降等。

二、戶部,掌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

三、禮部,掌典禮、科舉、學校等。

四、兵部,掌全國軍政。

五、刑部,掌刑法、獄訟等。

六、工部,掌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的首長稱為尚書,副首長稱為侍郎。部下設司,隋唐時每部分為四司,第一司即以本部為名,「佐其長而行政令」,其餘三司各以職掌命名。例如唐代吏部,第一司仍稱吏部,其餘三司為司封、司勳、考功。後代部司有所調整,名稱也不盡相同。司的首長稱為郎中,副首長稱為員外郎。屬官有都事、主事等。

後世以《周禮》六官作為六部尚書的代稱,如戶部尚書稱為大司徒,禮部尚書稱為大宗伯等。但是吏部尚書則稱冢宰。又清代以戶部掌漕糧田賦,故又稱戶部尚書為大司農。

六部成立,諸卿的職權變小,有的卿由於職務併入有關的部司,後來就裁撤了。

現在說到中央的監察官和諫官。監察官對百官進行糾彈,諫官對皇帝進行規諫。下面分別敘述。

我國古代中央的監察官,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的御史。御史是記事之官兼糾察之職,秦漢稱為侍御史,秦以御史大夫為侍御史之長。西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由其助手御史中丞領導監察彈劾工作。後來成立監察機構御史臺,以御史中丞為首長。御史臺又稱憲臺,後世或稱肅政臺等,所以習慣上把監察官稱為臺官。歷代監察官的首長或為御史大夫,或為御史中丞等。明清中央監察機構稱為都察院,首長稱為左、右都御史。歷代管監察的屬官除侍御史外,還有治書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等,唐避高宗諱,改治書侍御史為持書侍御史,又誤作侍書侍御史。

前人把臺官和諫官合稱為臺諫。西漢有諫大夫,東漢稱為諫議大夫,是屬於光祿勳的專職諫官。唐代除諫議大夫外,又增設補闕、拾遺,三者各分左右,分屬門下、中書二省。宋代左右補闕改為左右司諫,左右拾遺改為左右正言,後來併入諫院,以左右諫議大夫為首長。隋唐以來,和諫官同居門下省的有給事中,負責審閱各部奏章和封駁中書省所擬的詔旨,有不合者封還駁回,明代給事中負責稽查六部,併兼任前代諫議、補闕、拾遺之職,所以後來俗稱給事中為給諫。清雍正時給事中和御史同屬都察院,這樣,御史也就稱為臺諫了。

封建皇帝有文學侍從。漢代選文章經術之士待詔金馬門(金馬門是漢代未央宮門。未央宮門前有銅馬,故名金馬門。)或供奉辭賦,或講論六藝群書,沒有特定的官號。唐初設翰林院,這是文人和卜醫技術待詔的處所,並不是中央機關。唐玄宗以翰林待詔,後稱翰林供奉草擬詔令、應和文章。翰林待詔也是文學侍從的性質。後來另建學士院,入院的稱為翰林學士,專掌皇帝的機密詔令,被認為是「清要顯美」之官。宋代學士院改稱翰林學士院。明清稱為翰林院,但職掌和唐宋有所不同。

侍奉皇帝講讀稱為侍讀、侍講。唐代有集賢院侍讀學士等;宋代有翰林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等。宋元以來,皇帝和侍讀、侍講學士以及其他高級官員定期在內廷講論經史,稱為經筵。清代主講經筵者稱為經筵講官。

古有史官。舊說周代太史掌文史星曆兼管國家圖書。秦漢時太史和太卜、太祝等官歸奉常領導。魏晉南北朝設專職史官,一般稱為著作郎。唐代設史館,以他官兼任史館修撰,由宰相監修國史。宋代史館稱為國史實錄院,有修撰、編修、檢討等官。明代史官併入翰林院,仍沿用過去的官號。

我國從古就很重視圖書的收藏和校訂。漢代御史中丞除作為監察官外,還在蘭臺掌圖籍秘書,其下有蘭臺令史掌校書定字。東漢的秘書監以及後來增設的秘書郎、校書郎都是專管圖書的官員。管理圖書的機構一般稱為秘書省。唐代秘書省一度稱為蘭臺,這是因為蘭臺是漢宮的藏書之處。唐代內廷有收藏經史子集的弘文館和修寫「御本」的集賢殿書院,設學士、直學士、修撰、校理等官,並有校書郎、正字等,從事圖書的管理、修撰和校訂。宋代把收藏圖書和編修國史的單位合稱為館閣:館指昭文館、史館和集賢院,閣指秘閣和龍圖、天章等閣。秘閣收藏真本書和古字畫。龍圖、天章等十一閣分藏宋太宗、真宗諸帝的「御書」「御製文集」等。明代館閣之職併入翰林院,所以翰林院也就稱為館閣了。

古代官員

宋代龍圖、天章諸閣各置學士、直學士和待制,其職掌是備皇帝顧問、參與論議或校訂圖書。後來這類閣學士成了朝臣外補時的「加恩兼職」,並不擔任上述職務。宋代又有殿學士,這是授予舊相、輔臣的「職名」,有觀文殿大學士、學士,資政殿大學士、學士,端明殿學士。這類殿學士和閣學士都是表示優寵的虛銜。

古代有博士、助教等官。秦漢時博士掌通古今、備顧問。漢文帝時,《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立博士,漢武帝設五經博士並置博士弟子學習經術。漢代博士是太常的屬官,所以有太常博士之稱,以聰明威重者一人為博士祭酒(祭酒的本義是在大饗宴時以年老賓客一人舉酒祭祀地神,引申為對同輩或同官中年高望重者的尊稱,後用為官名,如國子祭酒等)。魏晉以後歷代所設的太常博士只是禮官的性質,和作為教官的國子博士、太學博士等職掌不同。晉代以博士為國子學和太學的教官(國子學是高級官員子弟的學校,太學是一般官員和庶民俊秀子弟的學校),並設助教作為博士的副職,後代沿置,直到明清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還有博士和助教。北魏以後地方教官一度也稱為博士、助教。

簡單說說武官制度。

春秋時已有將軍稱號。戰國有大將軍,後來又有左右前後將軍,秦漢沿置。漢代還有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地位都很高。此外還有臨時設置的將軍,例如對匈奴作戰則置祁連將軍,對大宛作戰則置貳師將軍等。漢代略次於將軍的是校尉,各依職掌命名。例如掌騎士的稱為屯騎校尉,掌西域屯兵的稱為戊己校尉等。魏晉以後,將軍和校尉名目繁多,其中不少是虛銜,如雲麾將軍、振威校尉等。

地方縣官

地方官制

春秋時的地方行政單位有邑縣。邑縣的長官,魯衛稱宰,晉稱大夫,楚稱令尹。戰國時有郡有縣。郡的長官為守,掌軍事為主;縣的長官為令,掌民政為主。後來以郡領縣,形成郡縣二級的地方行政單位。

秦漢萬戶以上的縣,長官稱令;不及萬戶的縣,長官稱長。縣丞助理縣政,縣尉掌管治安。隋唐縣的長官統稱令。宋代派中央官員出掌縣政則稱為「知某某縣事」,簡稱知縣。明清沿用知縣之稱,元代則稱為縣尹。歷代縣有諸曹掾史,各有不同職掌。

秦漢縣以上的行政單位是郡。秦代郡的行政長官是郡守,掌軍事的是尉,掌監察的是監御史,簡稱為監。郡丞是郡守的佐貳。漢代郡守改稱太守,後因兼領軍事,所以有郡將之稱。郡的屬官除諸曹外還有督郵、主簿等。督郵舉察屬縣官吏的功罪善惡,並督治地方豪強姦惡,主簿主管文書簿籍。督郵職權很重,唐以後始廢。古代官署一般都設主簿,宋以後縣的主簿和丞尉同為縣令(知縣)的助理。

漢代和郡平行的還有「國」,這是皇帝子弟的封地,設官初仿中央,吳楚七國之亂後加以裁削,由中央派相處理行政(魏晉南北朝改稱內史)。相和太守相當,都是二千石的官(漢制以俸祿多少作為職官等級的標誌,二千石的官月俸120斛。),所以漢代往往用二千石作為「郡國守相」的代稱。

漢武帝時全國分為十幾個監察區,稱為州或部,每州置刺史一人(後或稱為牧)監察所屬郡國。京師所在的州置司隸校尉,略如刺史。刺史有別駕從事史、治中從事史等屬官。別駕隨刺史出巡,治中「主眾曹文書」。杜佑《通典》卷三十二《職官》十四說:「治中從事史一人,居中治事,主眾曹文書,漢制也。」,東漢戰爭頻仍,刺史或州牧都掌兵權。魏晉南北朝刺史多帶將軍稱號,並允許成立軍府,自置僚屬,權勢很大。不加將軍稱號的稱為單車刺史,多由庶姓充任。又,晉代郡守也多加將軍稱號。這樣,刺史就有兩套屬官,一套是屬於監察系統的別駕、治中等,一套是屬於軍事系統的長史、司馬、參軍等。

隋唐縣以上的行政單位是州或郡。稱州時長官是刺史,稱郡時長官是太守(首都或陪都所在的州稱為府,有尹、少尹等官),刺史實際上等於太守。古人把刺史或太守稱為使君,柳宗元為永州刺史韋公寫了《永州韋使君新堂記》,文章最後說「編以為二千石楷法」,這裡二千石是襲用漢代郡國守相的稱呼,其實是指當時州的行政長官刺史說的。刺史既然成了行政長官,那麼前代刺史的兩套屬官的稱號也就參用為行政系統的官號了。《舊唐書·高宗紀》載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七月改諸州治中為司馬,別駕為長史。了解了這一點,就會知道隋唐州郡的司馬其實是不掌武事的。

唐代中央對地方的監察起初是派員出巡各州,稱為黜陟使(有權罷免或擢升地方官吏)。後來全國分為若干道,每道派京官一人巡察所屬州縣,先後稱為巡察使、按察使、採訪處置使、觀察使。唐代又每聚邊境數州為一鎮,設節度使,兼度支、營田、觀察等使,總攬一方軍政、民政、財政和監察大權。觀察使、節度使有判官、掌書記、推官等屬官。節度使初設於邊防重鎮,後來內地普遍設置,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宋代廢藩鎮制度,節度使只是優寵將帥大臣和宗室勳戚的虛銜。另分全國為若干路,各路設轉運使等官,掌一路財賦等事。

宋代縣以上的行政單位是州,州政由中央派員前往管理,稱為「知某州軍州事」(「軍」指地方軍隊,「州」指民政),簡稱知州。州有通判,號稱監州官,不似後世一般的副職。州的屬官有判官管行政,有推官管司法。和州平行的還有府、軍、監,設官和州大致相同。

宋代沒有太守,刺史也是虛銜。歐陽修知滁州時寫《醉翁亭記》提到太守,寫《豐樂亭記》提到刺史,都是沿用前代的舊稱。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是行中書省,體制類似中央,也有丞相、參知政事等官。明初沿襲元制,後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但習慣仍稱為「省」,長官為左右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明代有戰事時,派朝臣出巡地方,處理軍務,稱為巡撫。遇有軍事問題牽連幾省,巡撫不能解決時,則派總督處理。總督巡撫都是臨時差使,不算正式地方官。清代總督巡撫才成為固定的「封疆大吏」,巡撫是省級的最高長官,總督則總攬一省或兩三省的軍民要政。這樣,布政使就只管財政和人事,成了督撫的下屬了。

明清一省分為數道,道下有府有州。府州的長官稱為知府、知州。其佐貳,府有同知、通判等,州有州同(同知)、州判等。有兩種州:直隸州略等於府;散州隸屬於府,和縣相當。

官爵

品階勳爵

品——古代把職官分為若干等級,通稱為品。漢代以祿石多寡作為官位高低的標誌,例如九卿是中二千石,刺史太守之類是二千石,縣令是千石到六百石,祿石不同,月俸收入不同。曹魏時職官分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隋唐時九品又分正從,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下二階,共有三十級。明清加以簡化,九品只各分正從,共十八級。隋唐時九品以內的職官稱為流內,九品以外的職官稱為流外。流外官經過考銓轉授流內官,唐代稱為入流。清代不列入九品之內的官稱為未入流。

階——隋代把有職務的官稱為職事官,沒有職務的官稱為散官。唐代把前代散官官號加以整理和補充,並重新規定品級,作為標誌官員身份級別的稱號,稱為階,通稱為階官。例如文官階是:從一品稱開府儀同三司,正二品稱特進,從二品稱光祿大夫等。六品以下的文官階稱郎,例如正六品上稱朝議郎,正六品下稱承議郎等。唐代又採取前代各種將軍和校尉的官號作為武官階,這裡不再敘述。後來宋元明清都有階官,只是名稱和品級不盡相同而已。唐宋時一個人在某一時期的階官品級和當時所任的職事官的品級不一定相同。階官高於職事官,則在職事官上加「行」字,階官低於職事官,則在職事官上加「守」字,階官比職事官低二品則加「試」字。

勳——唐代又採取前代某些散官官號略加補充作為酬賞軍功的勳號,稱為勳,通稱為勳官。有上柱國、柱國、上護軍、護軍、輕車都尉、驍騎尉等,共十二級。後代沿襲唐制,只是品級略有不同。明代有文勳武勳,武官勳號和前代基本相同,文官勳號除「柱國」外還有正治卿、資治尹之類。清代勳和爵就合而為一了。

爵——舊說周代封爵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漢代封爵實際上只有王侯二等。皇子封王,相當於先秦的諸侯,所以通稱諸侯王。漢初異姓也封王,後來「非劉氏不王」,異姓受封者通稱列侯。漢武帝以後,諸侯王得在王國境內分封庶子為侯,也是列侯性質(稱為王子侯)。漢代列侯食邑一般是縣,有的是鄉、亭,視所食戶數多寡而定,所以後來有鄉侯、亭侯之稱。三國以後,歷代封爵制度不盡相同,但是同姓封王基本一致,異姓則一般封為公侯伯子男。異姓也有封王的,例如楊堅(隋文帝)初仕北周,封隨公,後來封為隨王。李淵(唐高祖)初仕隋,封唐公,後來封為唐王。唐代郭子儀有軍功,封為汾陽王。晉宋以後,爵號加「開國」字樣以示尊貴,例如樂安郡開國公,曲阜縣開國子,稱為開國爵。不加「開國」的稱為散爵。封地雖說有郡有縣,但是後來都成了虛名,宋代所謂食邑若干戶,並不表示實際的賦稅收入。宋代所謂食實封,早期是實際賦稅收入,到了南宋也變成虛數。明清皇室封爵和異姓封爵不同。

相關焦點

  • 越南古代官職制度完全脫胎於中國,甚至還設置了明清混合的機構
    縱觀越南自立後歷史,可以看出越南各代官職制度都是模仿同時期期的中華官制。越南這種模仿主要是為了穩定政權,也是表面越南不遜色於中國。越南阮朝的烏紗帽越南李陳時期模仿宋朝制定官職制度越南自丁朝自立以後,國家建立自然以建立官員職務制度為首要,所謂「體國經野,設官分職」為治國之首務。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開始的。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 現在的北京市長,按古代官職分類,相當於什麼官?
    根據各種文獻和古書來看,我國古代有很多很多的官職,比如秦朝就有御史大夫、太尉、丞相……等職位,而且每朝每代都設有不同的職位。再比如我們所看過的電視劇——《甄嬛傳》裡,各個小主、貴人等嬪妃都出生官家,有大理寺少卿、縣丞、知府……等官職。
  • 喪葬制度如何形成?古代喪葬禮儀有多繁複?從《周禮》說古代喪葬
    但慢慢的,這種心態起了變化,之所以會發生變化,是因為貴族產生,這是發展的必然,貴族出現後,他們認為要制定一系列比平民高的規格來體現自己的不同之處,這種規格是方方面面的,這裡面就包括喪葬。準確來說,這是古代喪葬制度的成因之一。那麼,古代喪葬制度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
  • 中國古代官職中,聽起來很厲害,但實際上很弱的有哪些?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一些聽起來十分厲害的稱號和官職,與實際水平相差甚遠。實際上,某些看似厲害的官職,在古代官僚體系中甚至處於最底層,身處其位的官員並無多少實權。唐朝時期衛府大將軍那這個衛府大將軍一職究竟因何而來?又有怎樣的職責呢?
  • 古代的「一品大員」,官職有多大,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在古代的時候,雖然天下都是皇帝的,但是天下那麼大,光靠皇帝的家族是肯定管理不過來的,因此就出現了很多的官員,一開始官員的劃分不是那麼的明確的,是採取分封制度的,由皇帝來分封,把全國劃分成若干塊,每個子孫都能夠領到一塊,然後封地上的皇族,在當地招收官員,從而管理國家,但是後來發現這裡面有很多的弊端,因此清朝當時仍然採用的是漢魏時期的
  • 古代的「御史」是個啥官職,相當於現代的什麼職務
    中國古代許多官職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改變了設立的初衷,以至於無法通過字面領會其中含義,御史就是其中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秦漢時期御史轉身就變成了監察官。 成了監察官之後御史的官署改稱御史臺,御史臺也稱蘭臺、憲臺,明清時期改稱都察院。御史臺長官稱御史大夫,副官稱御史中丞,職員稱御史。雖然御史臺的名字變來變去,但是從秦初到清末,御史都是監察官,除了負責監察百官有無貪贓枉法之外,唐宋時期御史還同諫官合流。合流後的御史和諫官合成臺諫,能夠對國家政策進行批評監督。
  • 中國皇帝制度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縣以下有鄉、裡等基層機構)(4)制訂了一套選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5)制定法律,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皇帝制度:(1)「始皇帝」的由來: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合稱「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權力:皇帝總攬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
  • 古代的員外官有多大?若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級別的官職?
    在古代我國,有很多官職,其中一個就是員外,員外郎有幾個別稱,比如員外和外郎,還有一個通稱為副郎。那麼,員外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你覺得古裝電視劇裡有這麼多員外呢?如果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級別的官職呢?
  •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什麼異同之處
    在封建制度下,最高的行政長官是皇帝嗎?答案是否定的,應該是宰相。這一官職的職責是輔佐君王、掌管國事,具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威。 不過,有人經常把宰相和丞相劃等號,這兩者間是怎樣的關係呢?能不能混為一談呢?
  • 古代官職類文化常識匯總
    (一)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旳職掌等方面 爵位:即爵稱、爵號,士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 歷史深析:中國古代藏書制度的發展歷程
    三、古代書院的藏書制度 由藏書而刻書,使藏書也真正由藏而達於布,不得不說是對藏書精神的發揚光大,發揮了藏書的更大作用。我國古代藏書能夠綿延不絕、源遠流長,主要得力於歷代統治者對於「文章」和藏書的重視,所以藏書也是自「官家」開始,並隨著歷史的進程,由官府藏書而至於私家藏書,再發展為寺院藏書和書院藏書,四位一體,四輪並轉,進而形成我國古代藏書之大觀。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導人中,毛澤東是當過教師的人。我們至今還可以讀到他上課用的「教案」。
  •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這些古代的官職究竟都是負責什麼事務的
    我們經常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這些官職的稱呼,這些官職究竟有多大,他們各自的分工又是怎樣的?這些官職是封建社會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而設立的職位,他們都是為皇帝服務的官員,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他為了加強皇權的統治,並在之前的管理體制上做了改革。
  • 古代官職制度:三省六部制分解宰相權力,皇權達到巔峰!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繼三公九卿制之後的另一套中央政府機構組織形式。它的形成標誌著相權由漢代的領袖制到隋唐的委員制的演變形成。相權一分為三歸於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李世民三省發展歷程:尚書省前身為漢武帝時設立的尚書臺。是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而來。曾是魏晉至宋朝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中書省作為古代皇帝直屬的中樞官署之名,是封建政權執政中樞部門。
  • 心理測驗:挑選一件兵器,測出在古代你擔任的官職
    下面圖片中有四件兵器,從中挑選出您最欣賞的一件,來測一下您穿越古時候將擔任什麼官職吧!ABCDA:將軍。希望獲得或欣賞第一件兵器的人,在遠古時代,你最有可能擔任的官職是將軍一職,有聲望,年紀輕一點就去沙地作戰,並立下無數戰功。您的職位與現在的高級官員相當,您是人生中的潛力股,一生中有兩次發展的機會,一次是青少年時期,另一次是中老年時期,您能取得成功,取得不小的成就。B:太監。
  • 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助記(中):官職和科舉+地理知識
    二、官職和科舉(一)官職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1.中央官職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2.地方官職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 銀牌天使、宇宙大將軍,古代這些奇葩官職都是幹什麼的?
    提督、巡撫、按察使、知府等官職,讓現代的人們心生嚮往,真想穿越回古代,親身體驗一下當官的感覺。其實我們知道的官職,只不過是古代官僚體系中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奇葩的官職,足以震驚小夥伴們。洗馬?這不是給太子洗馬的小嘍囉嘛!錯了,倫家可是輔佐太子處理政務的侍從官,從五品,俸祿六百石。在秦漢時期,太子出行時,在前方引導的官職,稱為先馬。後人可能筆誤,高大上的先馬就成了短窮挫的洗馬。在歷史上,魏徵、張之洞等都做過洗馬。在同僚之中,洗馬是被調侃的對象。
  • 《古代人生》遊戲官職一品攻略 新手升官種田方法詳解
    導 讀 古代人生遊戲官職一品應該怎麼做?
  • 古代品級不高的一個官職,權力卻很大,連皇帝都敢管
    在古代,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絕對的權威,他掌管著全部人的生殺大權,再得寵的妃子,再得力的大臣,只要觸犯了皇帝的利益,或者惹怒了皇帝,都有可能在旦夕之間從座上賓變為階下囚。在皇權社會,即便官職高如宰相,也得對皇帝俯首稱臣。
  • 古代中郎將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你肯定猜不到
    ,有些人或許認為中郎將是一個非常低的官職,其實我們只需要拿現在的一個職位與它進行對比就能夠明白中郎將到底是一個多大的官了。中郎將最早設置於秦朝,後來漢朝延續了秦朝的制度,所以在武將上也一直採用中郎將這個職位。漢初時期,武將一般分為將軍,中郎將,校尉三個級別,其中將軍並不是常設職位,只有遇到戰事發生的時候,皇帝才會設將軍一職。這樣一來,中郎將就成為了武官中最高的職位,年俸祿超過兩千石,與各地的政府大員待遇差不多,按照今天的官位來算,相當於各軍區的司令員。